▲ 台灣出版市場連年萎縮,出版界先進已經心死,但在怪罪讀者之前,出版人真的有做好該做的事嗎?(圖/國家圖書館提供)
● 藍弋丰/專欄作家、台大醫學系畢業
台灣出版市場連年萎縮,實體與數位銷售總額近年來都低於200億台幣,許多出版界的先進,從大力疾呼要拯救出版,到現在已經心死,說到出版業的衰退,往往都推到讀者不看書,愛上網,愛滑手機,但是在怪罪讀者之前,我們出版人──身為出書作者,也曾參與許多出版幕前幕後工作,應該可厚顏自稱出版人的出版業者,真的有做好該做的事嗎?
全文取代引發的大笑話 新大陸變新中國
近來的出版大笑話,是身為大型主流出版社──不是小型,或是非出版人開設因此容易缺乏基本編輯作業知識的出版社──麥田,竟然犯下了顯然是用「全文取代」功能把「大陸」都替換成「中國」的極度外行人錯誤,結果,圖片說明裡的「中國大陸」還好好的健在,主文中的各個真正的大陸倒是遭殃了,於是,哥倫布發現了「新中國」,印度也變成位於「南亞次中國」,地球上更出現了一大片「歐亞中國」,原作者曹雨因而上社群網路抱怨,麥田直到此時才發現問題,連忙緊急下架。
此事一出,有人吵「大陸」與「中國」的意識形態問題,但我只想知道,現在的出版流程到底是怎麼回事?過去我曾是多本書籍的作者、譯者,與許多編輯先進合作過,我自己交稿前,一定是再三檢查,交到編輯手上後,責任編輯、主編,都一關關看過,再發給校對,經過一校、二校、三校,每一校校對完的版本,還會發回我這個原作者或譯者,再看有沒有被校對錯改的部分,之後責任編輯在送印前,還會再三確認,因為,一旦送印了,白紙黑字的錯誤就會永遠流傳。
如果是這樣的正常出版流程,其中任何一次確認應該都會很快發現「新中國」的重大問題。
▲ 書籍一旦送印了,白紙黑字的錯誤就會永遠流傳。(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其實,「全部取代」才更是正規編輯不可能發生的事,有基本編輯常識就知道,這個功能專門製造大量笑話,譬如,假設全部取代「中國」為「大陸」,不只「中國國民黨」會變成「大陸國民黨」,「這句話正中國民黨的要害」也會變成「這句話正大陸民黨的要害」,完全不曉得在說什麼,這種狀況別說正規出版社,就是高中校刊社也通通都知道不可以這樣做。高中校刊社的學生就知道,要用「全文搜尋」然後一個個仔細挑選是否取代。
過去也並非沒有遇到誤用「全文取代」的合作夥伴,但那是非出版人開設,原本主要並非出版文字書的新興出版社,也就不忍苛責。如今,竟是發生大出版社犯下這樣錯誤,而且還一路開綠燈就送印了,最後還是作者本人在上市後發現(也就是送印前未給作者做最後確認),一葉知秋,出版業界的專業淪喪到底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出版人的編書心態 今非昔比
過去,書在台灣人的心中是很神聖的,是可以永久保存的(雖然事實上會黃掉、蛀掉,但買書的人心中是那樣認為的。)許多愛書人,小心呵護自己的藏書,到過世時,有如一整棟圖書館的藏書,書本保存狀況都還相當好,即使不是經典作品,甚至只是言情小說,都受到讀者虔誠的對待,小心的包上書套,翻閱時也絕不能噴到一丁點髒。台灣人這樣對書的尊崇,正是過去出版業繁榮興旺的原因。
但現在的書還值得尊重嗎?近來我為了請助理處理資料,把一本書註記塗得五顏六色,裡面有的國際名詞翻譯,明明就有慣用譯法卻自己發明,害我不斷打大黑叉,為了作業方便,乾脆大卸八塊,助理看到我如此褻瀆,好像有點吃驚,看來還是個愛書人,但我從前也是個買書會小心翼翼包書套的愛書人,為何現在下手如此狠毒?一本書只顧著封面設計得吸引人,還燙上金,裡頭連基本的譯名都沒處理好,當然只有萃取完其中有用資訊,用後即丟。
雖然我為了買來看完拆掉也還是會買書,但是以處理資料為業的如我,畢竟是人口中少數中的少數,大部分人還是因為崇敬著書的價值才會買書,若書的價值不再受到尊重,還會賣嗎?
出版人也不要抱怨,網路受到的要求似乎沒這麼嚴苛?但是網路文章若發現錯字、錯誤,通知編輯立刻就可更正,書可以嗎?但相對的網路文章也有可能隨時會被改動,其實,正是因為書的不能更改性,才有不可或缺的價值。
▲ 愛書人對書的尊崇,正是過去出版業繁榮興旺的原因。(圖/記者李毓康攝)
過去好幾個世代的出版人,尊崇著、徹底維護著這種不可更改性的價值,出版成為繁瑣到不行的工作,為了抓到一兩個錯字,火眼金睛重複看一本書十幾遍,看到都想吐,但是這樣的苦工,正是出版的價值所在,讀者買書,作者只有拿到版稅,常常跟出版社的利潤相當,為何出版社能跟寫出這本書的作者拿一樣的市場回報?正是因為讀者相信出版社費盡心力確保這本書是正確的、雋永的。
當這樣的信任崩潰時,出版市場能不萎縮嗎?
現在的出版品質,實在讓人汗顏,過去,我曾經參與翻譯的一本書,當時因為出版時編輯作業忙中有錯,送印時檔案錯誤,結果成書中有一百多個錯字,當時我覺得錯字這麼多很羞愧,事隔多年,還是有讀者買到,致信感謝翻譯引進這本書,我很不好意思的說若錯字多請包涵,但是,讀者回應,這本書已經是市面上錯字很少的書了。多年後出版品質普遍下降,如今一本書中有數百個錯誤有如家常便飯,於是僅有一百多個錯字的書,相對來說已經是品質很好的書了。我無法感到高興,只能覺得深深悲哀。
還在出版第一線奮鬥的朋友,大概會抗議:久遠的過去曾經沒有賣破萬要罰站,現在5000本就叫暢銷書,所以預算擠壓,人事擠壓,過去五個月磨一本書,現在老闆要求一個月做五本書,過去一二三校都找專業人士,現在隨便找工讀生,過去......。
▲ 出版社銷售的不是書的紙,而是上頭承載的知識。(圖/記者李毓康攝)
各位親愛的出版好友,您們說的也都是事實,但過去應該用這麼多人全副心力做的書,現在分下來只用一點點心力做一本書,在別的行業,不就是灌水摻假嗎?賣豆漿的若因生意不好,就把豆漿摻水25倍,還會有人買豆漿嗎?賣鰻魚飯的若因生意不好,就把鰻魚去掉只剩飯,還會有人買鰻魚飯嗎?出版就是賣編輯的苦心,現在編輯被迫壓低成本速成,書裡頭只剩一丁點苦心,那還會賣得好嗎?
出版的淪喪,遠遠不止基本品質方面,事實上有些也並非今不如古,而是自始如此,洪蘭的翻譯爭議早已甚囂塵上,書仍一本本繼續出版,遠流《灣生回家》事件更是一個里程碑,整本書製作過程中,編輯團隊與作者接觸之深,怎可能無法察覺內容有虛偽之處,卻還是一路開綠燈出版上市後還大肆行銷,最後竟然還要讀者揭破,出版社才悻悻然願意回收。
出版社喊冤稱被騙,但是,讀者為何要花錢買大出版社出版的書,就是信任大出版社有足夠的知識,能夠辨明真偽,篩選優劣,別忘了出版社銷售的不是書的紙,而是上頭承載的知識,一個銷售知識的產業,卻可自稱無知被騙?如果今天出版社自稱無知,還需要讀者來辨偽,那讀者又為何要花錢買書?
以「哥倫布發現新中國」事件為契機,所有的出版人應該好好共同思考,這個不斷往下的螺旋該終止了,否則最後所有出版社、出版人都將永劫不復。
攜手重整 訂定規範 贏回出版人的尊嚴
編輯們應該告訴社長們:若一本書都無法好好的投注心力做好,做五本書也不會賺錢,只會賠更多錢,賠上信譽與出版社的未來。
而出版界的領袖們,應該攜手重整出版秩序,訂定一個出版品質的基本要求,不能再鄉愿,是的,馬有失蹄,出版總是有犯錯的時候,所以大家往往不忍彼此苛責,但是,如今的情況,已經遠遠超過可接受的下限。只有自我嚴格要求,才能恢復台灣出版的信譽,才能得回社會的尊重,贏回營收獲利,和所有出版人的未來。
熱門點閱》
►洪雪珍/百萬流量作家也曾為「冒牌貨」!職場上「做什麼像什麼」是最大贏家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mail protected]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出版界的領袖們,應攜手重整出版秩序,訂定一個出版品質的基本要求。自我嚴格要求,才能恢復台灣出版信譽,得回社會尊重,贏回營收獲利,和所有出版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