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91字
近日我有機會造訪臺灣參與了台北區塊鏈週,正如我所參加過大大小小的峰會一樣,不可免地被問及對未來加密市場的看法與預測,我雖然對市場走勢沒有研究,但產業發展態勢非常清晰——虛擬資產的採用率和接受度將持續提升,且這個速度將會比過往所見新科技都要來得更快。
比特幣在本月初首度突破10萬美元大關,並持續突破歷史新高。然而,自2009年問世以來,比特幣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從一開始的不被看好,至今逐漸被專業投資人、傳統機構,乃至於主權國家所採納,背後有諸多因素驅使這個變化。惟不可否認地是,近年全球對加密產業監理的變革無疑是催化這一趨勢最關鍵因素之一,並且將可預期這個轉變過程,仍會延續到2025年。
這也是我近一年周遊於各國間,與各地監理機構交流後最切身的感悟。有別以往多為企業主動聯繫政府探詢合作機會,現則已轉為越來越多政府部門積極探索發展Web3機會,並尋求業界的意見,特別是在美國大選後,總統當選人川普所展現的友善態度更進一步推動這波浪潮。
我常說,全球監理機關對加密產業監理可分為三種類別,其一採抗拒態度,將新科技拒之門外,但也因此無法為其境內用戶提供保護;其次為多數司法管轄區所採取的作法,其監管通常由反洗錢做起,待產業逐漸發展成熟後始將不同層面納入監理,如早前的歐洲,從最早的反洗錢制度到現在的MiCA法案,而台灣亦正採行類似路徑;最後一類,則是採取更加積極的態度擁抱新科技,在創新與用戶保護間取得平衡,如阿聯酋,而這一策略亦幫助該國不再只是石油大國的同義詞,搖身成為全球新興金融科技重鎮,本月在阿聯酋所舉辦的比特幣大會、阿布達比金融週其盛況空前便可見一斑。
2024年全球已有越多監理機構採取更加開放的作法,使得監管的天秤不再只重「監理」,而也將「發展」納入規劃,包括臺灣也開始嘗試讓銀行涉足虛擬資產託管業務,並成立RWA代幣化小組,探索將區塊鏈技術導入金融服務之中。臺灣有著充沛民間財富與快速上升的投資動能,我相信若能為本地建立一個更加開放且共融的泛金融生態圈(這也是區塊鏈的精神),其效益將不僅只是為投資者提供保障,更可助臺灣接軌國際,吸引更多資金流入,包括外資企業乃至於家族辦公室的進駐,推動其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之願景。
然而,儘管我們可以樂觀看待這一轉變趨勢,產業仍有許多可努力空間,特別在教育領域。現今外界對加密產業的認識仍存有誤解或不足之處,這不僅限於投資者,而是關係到整個金融圈的每位參與者。
作為一位來自傳統金融和政府部門相同「系統」出身的前監理官,我著實能理解在面對新科技時,監理機構可能的思考模式與考量,因此在轉換身份後,我也期待能夠成為業界與監理官間的橋樑,透過持續的對話與交流,建立和深化彼此的信任和促進雙方的理解。我堅信,監管與創新之間並不衝突,唯有合作才能創造一個多贏的局面。正如我在區塊鏈週演講結尾所說,只要監理機構保持開放,幣安願意在這裡提供我們的協助。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