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戰國時代」 企業排隊搶地
明天是世界地球日,國內外都有不少行動,包括種樹。事實上,近年企業吹起ESG永續風,種樹成了熱門活動,民團觀察,這兩年種樹活動猶如進入「戰國時代」,像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每年接廿、卅家企業種樹案,企業還得快狠準,否則土地很快就被搶走。農委會林務局也說,每個林管處能釋出種樹的區域不大,額度小、名額少,一推出幾乎被搶光,導致「連種樹都要排隊」。
林務局造林科長林香㿨說,企業認養林地從民國一○四年開始蓬勃發展,有的企業會以此做形象,尤其近年企業重視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更讓企業瘋種樹現象更明顯。
林香㿨說,但各林管處有一定額度,且種樹有一定的規範,樹種也有限定。要適地適種,坡度太大也不行,不是企業要種就可種,加上種樹後需監控六年,要長時間投入撫育,沒辦法年年釋出土地,以致種樹出現僧多粥少狀態,如果還有地可釋出,也多剩零點幾公頃的畸零地。
林務局花蓮林管處長黃群策說,近年確實種樹也需要排隊,以花蓮為例,可造林面積不多,除了讓其有碳匯功能外,同時也增加其他生物多樣性功能;如該處與萬海合作兩年兩千萬、為期六年,新植後要撫育到成林;亞泥台泥的合作方案,則是移除外來種銀合歡,砍下後做成生產水泥的生質燃料,用以取代燃煤,也是企業ESG方案。
有的企業則選擇和民間合作。有外商公司就說,可省去不少和公務機關公文往返的時間,且民間單位還能配合企業需求客製化,還加講解,員工寓教於樂,雖然費用不便宜,仍有一定市場。
像慈心向公部門認養土地,居中媒合企業種樹,三年樹木成林後,再將土地歸還公部門。慈心種樹專案總監程禮怡說,過去企業想種樹,對地點挑三揀四,但如今能種的地少,搶著做「業績」的企業多,慈心平均每隔兩、三天就會接獲企業詢問,像是進入種樹戰國時代,企業要是「出手」太慢,土地就被其他企業搶走。
「企業種完走了,才是我們的開始。」程禮怡強調,種樹不是一次性活動,慈心後續要負責照顧樹木,定期巡查、養護,再跟企業回報成長成果,等土地認養期限一到,就是以成林的地還給公部門。
荒野保護協會企畫推廣部主任張筱昀說,種樹過去有段時間很紅,後來趨於平緩,直到這兩年又暴紅,近期明顯接到大量企業來洽談種樹。
不過張筱昀說,荒野堅持不承辦種樹活動,理由除了種樹須適地適種,更不是種完了事,荒野會跟企業機會教育,若未考量樹木需要的生長空間,反而帶來負面效應,「種完了,誰來顧?」後續衍生的問題鮮少人探討,強調企業響應種樹若無完整配套,恐不小心偏離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