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區開放吸引萬人知識充電 聚焦能源與AI科技
中央研究院今(19)日舉辦一年一度的「院區開放」(Open House)。今年主題演講帶來最夯的「未來世代的必修課:能源與AI科技」,靜態的「院區70週年影像展」、蒐集自然聲景的「福爾摩沙 蕨·響」展,還有近300場互動性趣味科普活動接連上陣,吸引萬名大小朋友一起知識充電。
氣候變遷與AI科技的挑戰持續躍升全球熱議話題,中研院今年的主題演講以「未來世代的必修課:能源與AI科技」為題,由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主持,由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陳于高主講「人類的新使命—用潔淨能源來扭轉全球暖化的劣勢」,以及資訊所副研究員黃瀚萱主講「多模態生成式 AI 如何改變我們未來的日常生活」。
科學家可為氣候變遷做些什麼?陳于高介紹了中研院研發的淨零科學選項,包括去碳燃氫、高效太陽光電、海洋能、地熱能及生質碳匯「5支箭」的新科技。
陳于高舉例,地球約有相當於2000萬桶石油的地熱資源,台灣位於太平洋火環帶,如何積極開發潔淨能源,是科學家努力的方向。黃瀚萱則介紹AI的最新趨勢-具有感知、推理和學習能力的「多模態生成式AI」,以及它將如何重塑人與科技的界線。隨著AI的應用範圍持續擴增,我們應要能主動判斷AI的準確性,用人獨有的道德與價值觀來約束AI的發展。
同時,廖俊智也勉勵在場同學「AI目前的限制正是每個人的機會」,希望未來世代勇於想像AI無法達成的事,將問題與挑戰化為契機。
為了鼓勵科普學習,中研院今天特別邀請花蓮縣卓溪鄉太平國民小學的「2024年IEYI世界青少年發明展」得獎師生,設置主題攤位「語法探險:布農語句子解謎之旅」,分享他們的得獎作品並參與相關活動。院長廖俊智與中研院AI及語言專家們也前往體驗學生的作品,利用內嵌電子標籤的學習卡片感應RFID讀卡機,一起學習布農語和拍手歌,氣氛活潑又有趣。
花蓮縣立玉里國中的蘇同學說,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院區開放活動,一早去新溫室大樓參觀秋海棠展,並參加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闖關大挑戰」,對紅火蟻的展示說明印象深刻。花蓮慈濟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組團來參觀「liska taisah tu bunun(做夢的人)—布農族巫師祭特展」,並到花蓮太平國小攤位上,幫學弟妹捧場加油。
此外,為慶祝中研院南港院區邁入70週年里程碑,中研院特別推出「院區70週年影像展」。此次影像展以10年為單位,藉由每一禎珍貴的歷史照片,帶領參觀者走進時光隧道,見證院區建築與地景的變遷,再到研究突破與創新成果,和中研院進行跨時代的影像對話。「院區70週年影像展」展期至今(2024)年12月31日止,歡迎民眾前來參觀。
中研院位於台南沙崙的南部院區也將於11月9日首度舉辦「南部院區開放參觀活動」,歡迎全國對於科學有興趣的大小朋友於當日開箱新科學基地。「南部院區開放參觀活動」有超過八成活動不需事先報名即可參加,部分需報名活動於即日起至10月29日(二)開放登記,詳情請上活動官網查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