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中新光三越氣爆10人涉過失致死 5員工列被告最高60萬交保

輪到台灣了!美貿易代表:11日與台灣、以色列就關稅對談

內線交易?川普暫緩關稅前喊買進 「華爾街之狼」曝不可能原因

利用微控制器實現複雜的離散邏

這些邏輯元件的優勢在於可以獨立於微控制器(MCU)工作,並且回應速度比軟體快得多。圖為示意圖。路透社
這些邏輯元件的優勢在於可以獨立於微控制器(MCU)工作,並且回應速度比軟體快得多。圖為示意圖。路透社

【作者: Robert Perkel】

在許多嵌入式系統應用中,通常都會使用離散式邏輯元件,例如74'HC系列。這些邏輯元件的優勢在於可以獨立於微控制器(MCU)工作,並且回應速度比軟體快得多。但是,這些元件會增加物料清單(BOM)並且需要占用額外的PCB面積。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Microchip的許多微控制器都整合了一種名為可配置邏輯單元(CLC)的周邊(在PIC MCU上),或名為可配置客製邏輯(CCL)的類似周邊(在AVR MCU上),這兩種周邊都實現了軟體定義的客製邏輯,可以獨立於CPU執行;換句話說,一旦設置了客製邏輯功能,其行為就獨立於微控制器。

但是,這兩種周邊存在限制,即每個實例的邏輯數量非常小。每個CLC大約相當於一個查找表(LUT),而CCL相當於一個內部具有幾個獨立LUT的實例。這兩種周邊的功能非常強大,可用於開發簡單邏輯電路、將各種訊號混合在一起以及與其他硬體周邊相整合。例如,硬體按鈕去抖、WS2812輸出生成和正交解碼這些範例都需要使用這兩種周邊,但微控制器中這兩種周邊的數量並不多,因此限制了應用的複雜度。

為了支援更複雜的應用,PIC16F13145系列微控制器引入一種名為可配置邏輯模組(CLB)的新型邏輯周邊(如圖一所示)。請注意,CLB並不會取代CLC或CCL周邊,元件可以同時配備CLC/CCL和CLB。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4.11(第396期)大眾與分眾顯示CTIMES雜誌

2024.11(第396期)大眾與分眾顯示
2024.11(第396期)大眾與分眾顯示

延伸閱讀

港二手樓價急升1.24% 32周最勁 房客「轉租為買」變多

《猛毒最終章:最後一舞》影評:一場毫無深度,不知所云的「偽終點」

盛群估第4季營收持平 明年營運可望好轉

ABF載板三雄 野村喊買

相關新聞

驅動智慧交通的關鍵引擎 解析C-V2X發展挑戰

智慧交通系統快速發展,使得車聯網技術(Vehicle-to-Everything;V2X)也成為實現自動駕駛和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石。其中,基於蜂巢式網路的車聯網技術(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C-V2X)因其高可靠性、低延遲和廣泛的覆蓋範圍,逐漸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微控制器的AI進化:從邊緣運算到智能化的實現

AI應用正從雲端逐漸向邊緣和終端設備擴展。微控制器(MCU)作為嵌入式系統的核心,正在經歷一場由AI驅動的技術變革。傳統的MCU主要用於控制和管理硬體設備,但在AI時代,MCU不僅需要滿足傳統應用的需求,還需具備處理AI任務的能力。

感測元件的技術與應用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 (IoT) 和人工智慧 (AI) 的快速發展,環境感知元件作為數據採集的核心,其技術突破和應用也日新月異。環境感知元件,例如感測器和傳感器,能夠感知周圍環境的物理量,如溫度、濕度、壓力、光線、聲音等,並將其轉換為電信號,為智慧系統提供關鍵數據。 本文將深入探討環境感知元件最新的技術突破,包括製程技術、整合技術以及與 AI 的結合,並分析其在智慧交通、環境監測和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應用案例,同時探討產業應用所面臨的挑戰。

感測 無所不在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與機器之間的互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從自動駕駛汽車到智慧家居,從工業機器人到無人機,越來越多的應用需要機器能夠感知和理解周圍的環境。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便是環境感知技術及其核心零組件。

突破速度與連接極限 Wi-Fi 7開啟無線網路新篇章

Wi-Fi 7標準是基於802.11be的技術規範,強調極低延遲與更高吞吐量,目標是支援高達46 Gbps的峰值速率。其多頻聚合特性可支援2.4 GHz、5 GHz 和 6 GHz頻段,允許在多頻段中同時傳輸,提升頻寬利用效率。而頻寬提升至320 MHz,是Wi-Fi 6最大頻寬的兩倍,提供更高的傳輸速率。

從邊緣推理到異構運算 看AI的全方位進化

2025年,AI市場將持續高速發展,涵蓋從生成式AI、邊緣AI到工業自動化等多元應用領域。隨著運算需求的增加,邊緣運算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企業對低延遲、高效率的解決方案需求持續攀升,促使AI技術向終端設備深入滲透。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