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
」 醫師 治療 藥天氣變冷更易胃脹氣、消化不良?3招「保養攻略」讓腸胃也能好過冬!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近日天氣持續冷颼颼,加上大陸冷氣團即將來襲,各地氣溫將明顯下降。民眾除了要注意保暖手腳外,其實還要特別留意腸胃保養!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表示,冬天是腸胃疾病的高峰期,提醒民眾務必照顧好腸胃,也為大家列出了冷天氣對腸胃健康帶來的三大挑戰以及相應的保養攻略。1. 寒冷讓胃變「懶惰」!多喝溫水暖胃助消化李柏賢醫師解釋,當氣溫下降時,人體血液會優先供應至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導致腸胃血流量減少,進而影響消化功能。即使吃得很少,民眾仍可能感覺腸胃脹得像個氣球,或是出現胃食道逆流、打嗝不止等不適症狀。醫師建議民眾,這時要避免過於油膩或難以消化的食物,多喝溫湯或溫水,像是一碗暖呼呼的薑湯,就能溫暖腸胃、提升消化能力。不過,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患者不建議吃太多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等溫補食品,以免誘發急性發作!2. 「腸胃炎病毒」冬季大活躍 記得勤洗手、用公筷母匙冬季也是腸胃炎病毒(如諾羅病毒)的活躍期!李柏賢醫師指出,這類病毒耐寒性強,常經由未煮熟的食物、未清潔乾淨的手,或共用的餐具悄悄感染人體。對於IBD患者而言,冬季常見病毒和細菌感染(如流感)可能刺激免疫系統,進而加重症狀或造成急性發作。李醫師建議民眾在吃火鍋或聚餐時,要養成使用公筷母匙的習慣,飯前飯後也要勤洗手,以預防病毒傳播!IBD患者記得要持續用藥,一旦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同時盡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和非類固醇性止痛藥。3. 工作應酬多壓力大 恐增腸胃疾病風險歲末年初,工作和應酬繁忙,讓身心的壓力直線飆升。李柏賢醫師指出,這對胃腸來說就像是雪上加霜,壓力會刺激胃酸分泌,加劇胃痛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除了避免攝取過多高油、高糖的食物和適量飲酒,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和胃炎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要準備相應藥物,並在有症狀或應酬前服用。此外也要保持良好的紓壓管道,泡溫泉、散步等等都是不錯的方法!天冷更要顧好腸胃!醫授腸胃保暖小技巧 李柏賢醫師也分享了腸胃保暖的三個小技巧。隨著氣溫下降,腸胃變得更加敏感,照顧好腸胃,不僅能吃得更安心,也能讓身體更健康!吃慢一點:細嚼慢嚥、少量多餐有助於減輕胃部負擔。保暖腹部:多穿一件衣服,避免冷風直吹肚子。中醫強調「氣血得溫則行,遇寒則凝」,寒冷會使血液循環變慢、氣機阻滯,容易引起疼痛或對生理功能造成影響。避免冰品:雖然有些民眾會認為冬季吃冰品更過癮,但還是切記要適量,避免造成胃腸不適。
高山症有3種!6大症狀要注意 專業醫提醒:飲食有禁忌
近日發生一起婦人因高山症發作,隊友留下食物給他,讓他在原地等待救援的事情。此事也讓高山症成為許多人討論的話題,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就表示,高山症其實有3種,而有6種症狀要特別注意。如果要避免高山症發作的話,在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陳宥達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當海拔超過2500公尺時,因氧氣濃度和氣壓降低可能引發高山症。陳宥達醫師也解釋,高山症可分為三種類型,各有不同的症狀與危害:急性高山症(AMS)是最常見的類型,通常在抵達高海拔地區1至12小時後出現,症狀包括頭痛、虛弱、噁心、嘔吐以及睡眠困難等。若未及時處理,急性高山症可能進一步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HACE)。高海拔腦水腫(HACE)高海拔腦水腫是一種潛在致命的狀況,症狀包括嚴重頭痛、步態不穩、意識模糊甚至昏迷。高海拔肺水腫(HAPE),屬於高危險類型,其進展速度甚至可能比腦水腫更快,表現為胸悶、極度虛弱和在休息狀態下仍然呼吸困難。陳宥達醫師建議,如果要避免高山症的發作,在前往高海拔地區時應採取逐步適應的策略。抵達海拔2000至3000公尺的地區後可先停留1至2天以適應環境,爾後每天的睡眠高度不宜超過500公尺。此外若計畫前往更高海拔的地點,最好提前30天到海拔2750公尺以上的地方停留至少兩天,讓身體適應當地。同時,陳宥達醫師強調,一些生活習慣也要特別注意,包括避免飲酒、戒菸、保持身體溫暖、避免服用會抑制呼吸的藥物(如鎮靜劑或安眠藥),並注意高糖低脂的飲食。此外,多補充水分能有效減少脫水風險,而避免攝取會產氣的食物(如大豆或碳酸飲料)有助於改善消化不適。除此之外,陳宥達醫師也提醒,有心絞痛、肺高壓、肺部阻塞疾病或鐮刀型細胞貧血的人群屬於高危險族群,這些人應特別注意高度適應過程,並提前諮詢醫師的專業建議。必要時可考慮使用藥物來進行預防。陳宥達醫師最後也提到,無論是登山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戶外愛好者,注意高山症的早期症狀至關重要。一旦出現相關徵兆,應立即停止上升高度並進行休息,以避免症狀進一步惡化。醫師提醒,高山症雖然常見,但通過充分的準備與謹慎的行動,能有效降低其風險,確保安全的登山體驗。
40歲男每天喝1瓶烈酒 血脂超標10倍「血液浮一層油」
不少民眾感受到近期連日低溫的威力,產生了身體不適進而求醫,千暘診所主治醫師王德生即分享一個案,一名40多歲男子進行健康檢查後發現三酸甘油脂大超標,甚至出現「乳糜血」,也就是血液中充滿脂質,不僅影響健康,更可能導致胰臟炎等嚴重疾病。王德生醫師表示,該名男子長期出入應酬場所,一天至少喝掉一瓶威士忌,加上作息不規律,導致健康亮起紅燈!40歲男子從來沒做過健檢,結果第一次做就發現三酸甘油脂高達3000多mg/dl,超過正常值範圍數十倍。除了血脂問題,還有尿酸偏高、肝功能不佳、慢性疲勞和睡眠品質不佳等健康困擾。經綜合評估後,醫師除了安排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及相關傳統的藥物治療外,並提供血液淨化療程與客製化營養點滴治療,以幫助男子改善代謝問題並輔助身體修復。王德生醫師解釋,許多民眾會誤以為洗腎和血液淨化是同一件事。事實上,這兩種療法都是醫療上用來清除體內代謝廢物和毒素的技術,但原理、適用對象及治療目的有所不同:洗腎的主要目的是模擬腎臟的功能,幫助無法正常排出代謝廢物的腎臟病患者清除體內的廢物、水分及電解質。適用對象多數為慢性腎衰竭或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腎臟無法正常運作時需要進行洗腎來維持生命。患者的血液透過透析的儀器進行過濾,將廢物、過多的水分和毒素去除,然後將過濾後的血液返回體內。治療頻率,通常每週需進行2至3次,每次約4小時。血液淨化的主要目的是針對血液中的特定成分,如過高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或其他有害物質,進行分離和濾除。適用於高三酸甘油脂症、乳糜血、某些自體免疫疾病(如:重症肌無力)、代謝症候群,以及需要改善代謝功能的健康或亞健康人群。原理是將血液分離成血球和血漿兩部分,血球會直接回輸體內,而血漿經過多層濾芯過濾後,將脂質和特定代謝廢物去除。治療頻率通常不需要頻繁進行,每3到6個月進行一次即可,一次約1.5至2小時。王德生醫師補充,除了血液淨化,也可以搭配客製化營養點滴,補充電解質、微量元素及維生素,例如:高劑量維生素C,可增強抗氧化能力,促進代謝並緩解疲勞。此外,客製化點滴也針對慢性疲勞、代謝機能失調、經前症候群等提供輔助改善,對於長期缺乏特定營養素或用藥後營養素流失的個案,能有效中斷惡性循環,恢復身體活力。針對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患者,在天冷的季節更應該注意,醫師建議飲食需注意選擇優質油脂,少攝取精緻糖類與澱粉,並避免重口味下酒菜如炸物或高脂肪補品。同時,增加蔬菜攝取可幫助腸胃蠕動及代謝,還要搭配規律運動與充足睡眠,才能真正改善健康狀況。王德生醫師特別提醒,疾病的進展往往緩慢,若能及早採取適當的醫療介入,搭配健康生活習慣,有機會恢復身體健康,提升生活品質。◎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服藥2壞習慣「超傷食道」 30歲女做胃鏡驚見大範圍潰瘍
服藥時記得搭配足夠的水,且保持身體直立一段時間。醫師近日分享,有1名30歲女子因為吞嚥困難就醫,事後做胃鏡檢查才發現,她的食道有大範圍的潰瘍,研判是典型的「藥物性食道炎」,醫師也提醒,民眾服藥時要搭配200至250c.c.的水,服藥後也要保持身體直立至少30分鐘。胃腸肝膽科醫師張靖近日在臉書粉專《張靖醫師 胃腸肝膽。靖心靖力 守護健康》發文分享,上述女子因吞嚥困難到診所就醫,耳鼻喉科醫師先安排喉鏡檢查,但沒有發現異樣,又再仔細詢問病史後發現,病人因皮膚問題,最近有在服用抗生素doxycycline,醫師也相當有警覺的高度懷疑是藥物導致的食道灼傷,隨即聯絡張靖醫師,幫這位病人安排胃鏡。果不其然胃鏡在中下段的食道就發現了大範圍的食道潰瘍。張靖續稱,這就是典型的「藥物性食道炎」,「在胃鏡結束後我立刻開立藥物幫助這位病人,同時衛教她最近飲食上需要注意的部分,以減少對食道潰瘍的二度傷害。」張靖補充,藥物性食道炎是因為藥物黏在食道黏膜上造成食道發炎,甚至產生食道潰瘍,常建原因是吃藥時水喝不夠多,或者吃完藥後沒保持身體直立而馬上平躺,而常見造成藥物性食道炎的藥物,有像是抗生素doxycycline、消炎止痛藥NSAIDs等,「通常在停止使用這些藥物,加上制酸劑和胃乳的幫助後,在幾天內就會逐漸緩解。」張靖也提醒,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服用到藥物,但好好把握一些關鍵原則,其實可以有效預防藥物性食道炎的產生,例如服藥時搭配200至250c.c.的水,服藥後也要保持身體直立至少30分鐘,「希望大家在服用藥物時可多加留意喔。」
失控「撞進傳統市場」害1死12傷!南韓7旬翁遭逮喊:我有老年癡呆
南韓首爾市跨年當天驚傳死亡車禍,一名7旬金姓老翁昨(12月31日)下午駕車外出,怎料卻失控撞進傳統市場,導致1死12傷的悲劇。對此,金姓老翁遭逮後向警方供稱,他是因罹患「老年癡呆症」才不慎釀禍。綜合韓媒報導,位在南韓首爾陽川區的一處傳統市場「木洞市場」,昨天下午近4時發生汽車衝撞人群事件,一名74歲的金姓老翁不知何原因,突駕駛一台黑色自小客車衝進市場內,車輛直到撞到路人和商店招牌後才停下,現場一片狼藉。南韓首爾市跨年當天驚傳死亡車禍,一名74歲金姓老翁突駕駛一台黑色自小客車衝進傳統市場內,導致1人死亡、12人輕重傷,不過肇事的金姓老翁卻向警方供稱,自己是因罹患「老年癡呆症」才不慎釀禍。(圖/擷取自X)這起事故也造成1人罹難、12人輕重傷,其中死者為一名40多歲的男子。當地警方獲報後立即趕抵現場處理,當場逮捕肇事的金姓老翁,經初步調查,金姓駕駛並無酒駕或毒駕等非法情事。不過,金姓老翁接受警訊時供稱,他大約2年前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並曾服用過藥物,而事發當時他正在閃避前方的車輛,只記得自己在市場攤位前踩了剎車,但後續發生什麼事他已記不清。目前警方正展開調查,以確認金姓駕駛當天是否服用藥物,詳細肇事原因仍待進一步釐清。
碰!淡水客運司機休息室內驚傳槍響 男子頭部中彈同事報警已來不及
新北市淡水區31日上午發生一起悲劇,1名41歲的淡水客運司機疑似因情緒困擾,在公司休息室內舉槍自殺,據了解,該名男子在2樓休息室內休息時,突然傳出一聲槍響,幸好同事及時發現並報警,但警方到場後發現死者已經沒有生命跡象,此事件引發警方及社會高度關注,當局已封鎖現場進行詳細調查,並著手追查槍枝來源及自殺原因。據警方初步調查,死者為許姓男子,目前仍無法確定其自殺的具體原因,早上8時許許男正在休息室內休息,當時樓下的同事聽見上方傳來槍聲,隨即前往查看衝上2樓時,發現許男倒臥在床上,頭部血流不止,旁邊有1把手槍,隨後該同事立即報警,警方抵達後發現許男頭部有明顯的槍傷,左、右太陽穴部位各有傷口,顯示為自戕,並無其他外傷。警方表示,現場並未發現外人干涉的跡象,已將死者的手機、相關物品及現場進行鑑識,並開始調查許男的生活狀況,包括是否有服用藥物或近期的健康問題,並了解其私人交友及過往經歷,警方表示,將會採取各種途徑釐清死因並查明槍枝的來源,若有他人涉入,將依法處理。目前,警方仍在繼續調查中,並將進一步了解許男近期是否有顯示出任何自殺的傾向或情緒異常,案件進展將會持續更新。◎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天冷「腸」受寒 醫曝3腸胃保暖小技巧:照顧好它
天氣變冷小心「腸」常受寒,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直言,天氣冷不只手腳需要保暖,腸胃也需要,而冬天是腸胃病的高峰期,因為冷天氣會給我們的腸胃帶來3大挑戰。李柏賢在臉書粉專《Dr.Le 李柏賢》表示,天氣一冷,血液會優先供應到重要的器官(心臟、大腦),導致腸胃的血流減少,消化功能跟著變差,就算吃得很少,卻有可能感覺腸胃仍然得像個氣球,或者老是胃食道逆流、打嗝不止,因此避免吃太油膩不好消化的食物,多喝溫湯或溫水,像是一碗暖呼呼的薑湯,就能幫助胃腸暖身,提升消化能力,但IBD患者不建議吃太多溫補的食物,像是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因為可能造成急性發作。李柏賢指出,冬季病毒很「狡猾」,冬季是腸胃炎病毒(如諾羅病毒)的大好時機,常透過未煮熟的食物、未洗手的手或共用的餐具偷偷進入體內,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冬季病毒和細菌感染(如流感)更常見,感染可能誘發免疫系統反應,導致IBD症狀惡化或急性發作。他建議,吃火鍋或聚餐時,筷子別直接伸進共用鍋裡「搶菜」,養成公筷母匙的習慣,飯前便後勤洗手,徹底打擊病毒,IBD病友記得要維持用藥,若有不適症狀,記得隨時聯絡各館師,提早回診就醫,至診所看診時,記得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和非類固醇性止痛藥使用。第三,李柏賢提到,年底忙碌加上節慶應酬喝酒,身心壓力直線飆升,這對胃腸來說就像雪上加霜,壓力會讓胃酸分泌增加,導致胃痛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更嚴重;除了減少高油、高糖的應酬食物和適量飲酒,容易胃食道逆流和胃炎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準備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有症狀時或時應酬前服用,然後記得保持良好的紓壓管道,泡泡溫泉,甚至散步一下,都是冬天不錯的好方法。李柏賢也提出3個腸胃保暖小技巧,包括吃慢一點、保暖腹部、避開冰品。李柏賢說,「天氣冷的時候,腸胃也變得更敏感,照顧好它,不僅讓你吃得更安心,也讓你的身體更健康。」
健康夫妻,兩名兒子卻患罕病! SMA 擴大健保給付治療現曙光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俗話說七坐、八爬、九站立、一歲左右會走路,但對於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簡稱 SMA)的寶寶們來說,要靠著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卻很困難!劉爸爸發現兩個兒子在十八個月大時都還不太會爬,雙腳肌肉彷彿沒什麼力氣,動起來很吃力,四處求醫問診後確認罹患罕見遺傳疾病SMA。多年來,透過中醫調理、老藥新用等方式介入治療,但成效有限,直到健保開放特殊藥物給付後,才終於有機會對症下藥。作為第一批受惠家屬,劉爸爸鼓勵大家不要放棄,只要治療就有希望。父母健康卻是帶原,發生率偏高的罕見遺傳疾病!台北馬偕兒童醫院小兒遺傳科資深主治醫師林炫沛表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位於人類第五號染色體長臂(5q)的SMN1基因缺損,導致脊髓的前角細胞(運動神經元)退化,造成肌肉無力及萎縮的體隱性罕見遺傳疾病。臨床上父母大都是健康無症狀帶因者,但孩子卻發病的案例;研究指出,假如父母都是無症狀的基因變異帶因者,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將各自帶有的缺陷基因遺傳給下一代,每1.5 - 2萬個新生兒當中會有一人罹病,屬於發生率相對較高的罕見疾病,因而被建議列入產前帶因檢測與新生兒篩檢項目之中。健保擴大核准給付,每年省 700 萬元藥費!根據統計,目前全台約有 400 位 SMA 患者,發病率大約為一萬五千分之一。林炫沛提到,隨著病程進展,運動神經元細胞日益凋亡,SMA 患者的肌肉會逐漸萎縮,除了喪失動作能力以外,連呼吸、咀嚼、吞嚥等基本的肌肉運動都會受到影響。如果沒有介入治療,嚴重型的患者通常都在兩歲以前就會離世。即使順利存活也常需靠氣切或胃造口續命,所幸經過醫界與病友團體多年奔走之後,健保已擴增給付病患使用兩種 SMA 的疾病修復治療及一種基因療法,粗估可替病友省下每年約 6、7 百萬元費。肢體功能恢復顯著,治療讓 SMA 有望逆轉勝!SMA 的患者需終生使用藥物治療,許多病友常因擔心副作用而卻步,但林炫沛強調,運動神經元細胞的凋亡是不可逆的,這是基因缺損引起的疾病,不治療肯定會逐漸失能,只有接受治療才能讓運動神經元細胞得到保護,只要沒有凋亡都有恢復功能的機會。臨床觀察,SMA 患者普遍在治療一年後,運動功能會有顯著提升,尤其是上肢肌肉改善最明顯,甚至還有不少病友自述,打完基礎劑後就有感覺,呼籲病友,先做好決定開始治療比什麼都重要,就算後悔了想要換藥,健保提供一輩子一次轉換機會,不用想太多,遲疑就是錯失治療機會。遲疑恐錯失良機!家屬以自身經驗鼓勵病友積極治療回顧過去,劉爸爸談到了這段時間照顧孩子們的點點滴滴。小兒子接受恩慈療法已有兩年,今年八月,因健保放寬給付標準,老大也開始接受口服治療。在口服藥物的幫助下,兩位兒子的病情都有了明顯的好轉。從過去需要家人幫忙拿取桌上的物品,像是書本、文具或是筆電。如今,已能自行完成,逐漸達成生活自理,進步令人欣慰。他也以自家經歷鼓勵其他罕病家庭,時代進步、醫療技術不斷提升,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目前無法治療的疾病被戰勝,請大家不要放棄,趕快接受評估與治療!林炫沛則提醒,動作協調能力的保存跟進步,光靠接受疾病修復治療還不夠,得靠病友持之以恆的復健和自我訓練,包括攝取足夠的營養、充足睡眠、適當的陽光照射和肌肉運動,建議多和醫療團隊溝通討論,把握積極有效的治療機會,讓身體狀況得到改善。
長照3.0將上路…重度失能者易「漏接」 專家直指這些原因
國發會台灣人口推估隨著國人壽命延長,我國老年人口占比快速攀升,2018年超過14%成為「高齡社會」,預計明年將超過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但隨之而來的是不斷發生的長照悲歌,2023年多達14起,造成24人死亡,顯示重度失能者家庭負擔重。專家直指,重度失能者容易被日照中心退案,加上住宿式機構資源及長照人力不足,都是導致「漏接」的原因。今年12月,新北一名73歲老翁不忍68歲妻子長期受罕病「水腦症」折磨,親手將她從窗邊推下,導致其墜樓身亡。監察院委員王幼玲日前指出,目前長照給支付服務逾7成集中在輕中度失能者,重度失能者仍多仰賴家庭及移工,且使用長照服務比例逐年下降,顯示我國對重度失能照護資源投入不足。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主任陳正芬表示,長照悲劇多數發生在單一照顧者家庭,容易造成憂鬱症等精神問題。除了鼓勵善用喘息服務、求助電話,政府也要提高警覺,如果發現個案遭退案,應啟動追蹤。2023年使用長照2.0給支付服務人數近69萬人,推估需求人數86萬餘人,涵蓋率達8成。但目前長照服務使用者多為輕中度家庭,重度失能者使用長照給支付比例僅22.5%,並有12萬多人使用住宿式機構服務。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說明,重度失能者使用長照服務較多的是陪伴服務、協助沐浴洗頭及基本日常照顧服務,如協助翻身、移位、穿脫衣服、如廁、協助用藥。長照2.0將邁入3.0,陳正芬建議,在長照3.0加強中重度失能照護資源布建,例如納入夜間居家服務、延長服務時段、增加臨時性支持服務,並參考互助喘息模式更有效運用人力。在新北開業的社區藥師李懿軒說,不少獨居長輩由鄰里長或個管師轉介而來,希望協助改善用藥問題,但藥師介入後往往發現背後是照顧問題。一位獨居阿姨有肥胖、關節疼痛問題,身心狀況不佳,海外親戚經常推薦她使用保健食品,李懿軒到訪後請她拿出家中所有保健品,發現其中含有西藥成分,不建議繼續使用,但這是阿姨唯一的社交連結,必須找尋替代方案。李懿軒指出,藥師看症狀給藥當然沒有錯,但面對獨居長者更需要顧及其他面向,思考是否有更好的選擇。例如長者失眠需使用安眠藥,但長期使用會增加跌倒風險,變成負向循環。當醫療人員從熟悉的醫院進入陌生的社區家庭場域,因為缺乏經驗,各職類人員難免出現代溝,如何更細緻地分工及互動,需要政府投注更多資源。
8歲男童愛吃1台灣美食竟痛風 醫揭這類食物都需注意
聚餐與高普林飲食成為現代人健康的隱憂,醫師警告,痛風的發病年齡持續下降,20歲以下痛風患者已非罕見,甚至連孩童也未能倖免。根據2024年最新統計數據,40歲以下的痛風患者已占總人數的一半。根據《健康2.0》的報導,澄玥中醫診所醫師莊玉菁分享一個案例,一名8歲男童因經常食用滷肉飯,BMI達到27,某天甚至因痛風導致跛腳。經檢查發現,他不僅患有痛風,還合併其他慢性疾病。莊玉菁指出,痛風是尿酸代謝異常的警訊,飲食不節制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頻繁的大魚大肉、飲酒,以及攝取高普林食物,容易導致「隱藏性痛風體質」。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如熬夜和缺乏運動,更使新陳代謝功能降低,加速了痛風的形成。莊醫師解釋,食物分解後會釋出普林,普林經代謝後形成尿酸,當尿酸積累過多,就可能引發痛風。而所有高普林食物都需注意,例如市面上常見的「痛風鍋」、動物內臟、肉汁及紅肉,均可能增加痛風風險。啤酒等酒精飲品及含果糖飲料,也會促進尿酸生成。至於菠菜、菇類、花生、腰果等堅果類,以及優酪乳等酵母類食材,莊醫師認為雖然普林含量較高,但考量其健康價值,可適量食用。但已確診痛風的患者,應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制定詳細的飲食計劃,避免因飲食失誤導致痛風發作。事實上,衛福部也曾提醒,痛風發作時,會在關節處局部發生紅腫熱痛的現象,民眾如有關節腫痛等疑似痛風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檢查。而急性期痛風發作,主要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秋水仙素(Colchicine)及類固醇,進行消炎止痛。衛福部說明,長期控制痛風,則是使用降尿酸藥品,如Benzbromarone、Sulfinpyrazone、Probenecid、Allopurinol、Febuxostat,控制血液尿酸值,防止關節破壞及腎臟損害發生;民眾則應遵循醫囑按時服藥,注意用藥期間身體反應,若有皮膚紅疹、口腔潰瘍、喉嚨痛、眼睛紅腫灼熱、嘴唇腫、發燒等藥品過敏症狀,應立即回診就醫。衛福部表示,治療痛風要多管齊下,不是只靠藥品,也需要進行飲食控制及體重管理,適當補充水分,避免攝取酒精、含果糖飲料及高嘌呤食物(如紅肉、內臟及海鮮類),才是正確治療痛風之道。
全台約200萬人患憂鬱症! 專家曝「6大誤解」:愛笑並不是憂鬱的反面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造成人類失能的3大疾病為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而台灣衛福部統計,台灣人憂鬱症盛行率為8.9%,推估全台約有200萬人罹患憂鬱症。憂鬱症絕不是矯情、多愁善感,而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疾病,健康管理平台《百度健康》就整理了憂鬱症的6大誤解,當人們正確地認識這個病症,才能適時為他們提供幫助。誤解1:「憂鬱症?我身邊很少聽到啊」憂鬱症其實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5%的成年人患有憂鬱症,而且受其影響的女性比男性更多,這代表著憂鬱症並不少見,更可能就在自己的身邊。然而,由於「病恥感」和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憂鬱症普遍未被正確地診斷和治療。許多患者因憂鬱症引起的胃痛、頭痛等症狀就診,無法得到明確的憂鬱診斷,自然也無法獲得針對憂鬱的治療。誤解2:「憂鬱症不就是心情一直低落?」憂鬱症絕非矯情,它是一種疾病,憂鬱不僅會引起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和疲勞感,還可能出現非器質性身體疼痛,例如頭頸部鈍痛、胸悶氣短、臉部疼痛、慢性腰背酸痛等等症狀。「心中的憂鬱就像隻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對憂鬱症這樣形容。許多憂鬱症患者都有自殘和自殺企圖,甚至因此失去生命,而憂鬱症更是引起患者殘疾和死亡的「殺手」,不容輕視。誤解3:「他/她那麼愛笑,怎麼會是憂鬱症呢?」事實上,愛笑並不是憂鬱症的反面。「微笑型憂鬱症」和普通的憂鬱相比,更難以被人察覺,這類「微笑型憂鬱」的患者,他們內心深處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和喜悅,但在社會互動中依然保持禮貌性的微笑。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看起來時時刻刻心情都非常好,其實內心很孤獨,一個人常常感到悲傷、空虛和無望。「愛笑」的他們同樣需要關心和幫助。誤解4:「隱性憂鬱?憂鬱還會隱形?」「隱性憂鬱症」的患者沒有明顯的憂鬱症核心症狀,他們表面若無其事,內心卻早已「風起雲湧」,例如常懷疑自己得病、注意力不集中、思維緩慢等。除了情緒症狀外,他們更容易被身體症狀困擾,像是睡眠障礙、腸胃不適、呼吸困難、頭暈、心慌、疲倦、全身無力、全身痠痛等不適,但是去醫院做各種檢查卻沒有什麼異常。誤解5:「為什麼不能樂觀一點呢?要學會自救!」憂鬱症不能只靠「樂觀」克服,因為它改變的不僅是情緒,更可能是大腦結構。有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的「前額葉皮質」與健康人相比大大減少,而「前額葉皮質」與情緒產生、認知、訊息處理和記憶等大腦功能密不可分。因此,「前額葉皮質」一旦減少,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影響的不僅是情緒,人的食慾和處理看待事情的能力也可能改變,「人如何僅靠意念,就反抗這些實質的改變,完成自救呢?」誤解6:「憂鬱了看醫生,不就是陪聊天?」憂鬱並不是無藥可治的絕症,如果懷疑憂鬱,請一定要就醫。專業的心理治療絕不僅僅是「陪伴聊天」,而是發現、確診、治癒疾病的治療技術之一,根據疾病程度,醫生也可能開立藥物。目前針對憂鬱症開發的藥物中,大多數的原理都是改變腦部相關神經傳導物質的含量及活性,以此維持腦部情緒相關腦區的正常活動,是能夠真正幫助改善疾病的。有研究發現,雖然長期憂鬱中,大腦會產生結構性變化,但在接受治療後,這些大腦變化是可以恢復和逆轉的。很多人覺得憂鬱症是對世界失去興趣,其實這只是一方面,它的可怕之處是讓人產生對死亡的嚮往,覺得死亡是件美好的事情,並且思考並不受大腦控制,所以很多憂鬱症都會不斷想逃離,不斷嘗試死亡。面對憂鬱症患者時,可以嘗試這樣做1、向對方表示你想給予幫助,主動傾聽他們的想法,不隨意做出判斷。2、學習憂鬱症的相關知識,關注他們病情的動態,必要時陪伴他們尋找專業醫師的協助。3、當他們需要服用藥物治療時,請務必耐心,一般需要幾個星期,病情才會有所改善。4、鼓勵他們參與運動和社會活動,恢復規律的飲食和睡眠模式,若發現他們有自殘或自殺傾向,請隨時陪伴他們,避免他們接觸尖銳器具,並及時與專業人員聯繫以便取得幫助。◎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虎航副機師落地後失去意識 運安會調查報告出爐
台灣虎航去年一架從日本飛返台灣的航班,在桃園機場降落時發生副機長失能事件。當時飛機落地後,副機長突然出現失去意識,導致無法履行職責,機長緊急向塔台宣告「Pan-Pan」情況,並要求救護車協助處理。後續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運安會)在歷時一年多的調查後,於近期發布報告,指稱未有足夠證據確認造成副駕駛員意識喪失之可能原因,但調查報告中仍建議虎航應持續精進疲勞管理。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發生於2023年8月7日,當時航班搭載175人,其中包含2名飛航組員、4名客艙組員、1名隨機機務人員及168名乘客。而當航班降落於桃園機場23R跑道後,機長在滑行過程中向塔台通報副機長身體不適,需要緊急醫療協助。在飛機停妥後,副機長也被送往醫院。後續運安會報告指出,在飛行過程中,該名副機長無異常表現,但在降落後,該名副機長出現意識喪失,時間約為7分鐘左右。如此情況導致其無法監控機長操作飛機。後續經由醫學檢查與專科醫師的評估,並未發現具體病因。而兩名飛航組員事發前未服用藥物,酒精檢測值也是零,因此排除了酒精或藥物因素的影響。但在調查中,運安會發現虎航現行的疲勞管理制度並未充分考慮個人睡眠需求、睡眠品質以及生理時鐘調整能力等因素。再加上虎航的營運特性,紅眼航班、早航班、跨夜航班比例較高,可能加重飛航組員的疲勞風險。運安會因此認定,虎航的疲勞評估模組是無法有效預測和預防疲勞帶來的危害。報告同時提到,目前我國針對航空人員體檢標準,其實並不遜於美國、英國或澳洲,但在腦部及心臟功能的檢查方面,尚有進一步改進空間。運安會也在報告中建議,虎航應進一步強化疲勞管理措施,針對跨夜航班、紅眼航班及早航班進行特別的風險管控,並提升飛航組員的作息調整能力。同時,民航局應蒐集飛航組員執飛過程中發生健康失能的案例,分析可能的誘因及潛在風險,為未來風險管理提供依據。
北市抽驗蔬果違規名單曝光!丰明殿「1口菜6種藥」只排第二 築間、老四川也上榜
台北市衛生局今(27)日公布最新抽驗生鮮蔬果農藥殘留違規名單,其中多家知名火鍋店上榜。根據檢驗結果顯示,共有17件產品不符規定,其中包括「老四川巴蜀麻辣」的蔥、「築間幸福鍋物」的青江菜,而「丰明殿涮涮鍋」的油菜也被驗出6項違規。排名第一的則是光復市場「同學の店」蔬果攤,攤上芥藍菜中驗出7種超標農藥北市衛生局指出,此次抽驗不符規定產品中包含「香菜」4件;「菠菜」3件;「油菜」、「青江菜」、「青蔥」各2件;「芥藍」、「茼蒿」、「白蘿蔔」、「甜椒」各1件,各檢出1至7項殘留農藥不符「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規定,不符規定產品除「甜椒」外,均屬高風險農產品。根據衛生局說明,驗出農藥超標蔬菜的商家,分別落於信義區「同學の店」的芥藍和菠菜、「築間幸福鍋物」的青江菜、「丰明殿涮涮鍋殿堂」的油菜、中正區「阿萬青菜號」的香菜、「美廉社」的茼蒿、內湖區「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的油菜、士林區「Mia C'bon」的青江菜、「全聯福利中心」的特選香菜、萬華區「灃群物流」的菠菜、景O文蔬果攤的白蘿蔔和菠菜、中山區程O明蔬菜攤的香菜、第二果菜批發市場18-08號攤的蔥、第二果菜批發市場19-09號攤的彩色甜椒、老四川巴蜀麻辣燙的蔥、松山區尚揚蔬果行的香菜,其中除甜椒,其餘皆屬高風險農產品。衛生局表示,殘留農藥含量不符「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者,係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第1項第5款「殘留農藥或動物用藥含量超過安全容許量」規定,依同法第44條第1項第2款,可處分責任業者新台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若無法交代來源,則依同法第47條可處分販售業者新台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20歲女赴非確診瘧疾重症「返國再發」 疾管署籲:前往流行地區前1個月先至門診諮詢
疾病管制署2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20多歲本國籍女性,她於2024年11月上旬曾至非洲盧安達,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到了11月20日在杜拜當地醫院診斷瘧疾重症,經治療後症狀改善,並於11月30日返國,12月21日因出現發燒,伴隨寒顫、骨痛、肌肉痛且無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至醫院急診,經診斷為惡性瘧再發,個案經治療後狀況穩定,目前在家休養中,衛生單位將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對此,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12月24日共計9例瘧疾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較過去5年(2019至2023年)同期2至7例略高,分別為5例外國籍及4例本國籍,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檢出病原體為5例惡性瘧、3例間日瘧及1例三日瘧,感染國家為非洲安哥拉、喀麥隆、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尚比亞、馬拉威、盧安達及亞洲緬甸及印度,其中1例死亡。國內近10年(自2015年起)累計63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年齡以21-50歲為多(占71%),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疾管署指出,國際間瘧疾疫情持續,且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年報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有2.63億病例及59.7萬例因瘧疾死亡,約94%病例及95%死亡病例發生在非洲區域,超過一半的死亡病例發生在4個國家: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尼日及坦尚尼亞,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於近期爆發不明原因疫情且已導致近600人罹病,大部分是兒童,致死率約6.2%,亦研判與瘧疾及營養不良有關。另盧安達今年迄今累計逾51萬例,已高於去年同期。此外,亞洲今年疫情部分,印度迄今累計逾20萬例,高於去年同期,泰國及韓國亦分別累計4000及700餘例。疾管署表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大多數人感染後,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再服用primaquine 14天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請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儘量安排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
隱眼大廠又出包!愛爾康爆「眼藥水真菌污染」恐瞎眼 食藥署揭台進口狀況
習慣戴隱形眼鏡的民眾注意了!美國知名隱形眼鏡大廠愛爾康(Alcon)驚傳眼藥水遭「真菌污染」,若使用恐造成視力受損或視力喪失,目前愛爾康已緊急啟動回收機制。至於台灣是否有輸入該問題產品?對此,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26日)給答案了。綜合外媒報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近日宣布,知名生技大廠愛爾康遭民眾投訴,指旗下眼藥水品牌「視舒坦」(Systane)所生產的人工淚液Systane Lubricant Eye Drops Ultra PF有異物,經愛爾康調查,確認該異物為真菌。美國知名隱形眼鏡大廠愛爾康(Alcon)驚傳眼藥水遭真菌污染,緊急啟動回收作業。(圖/翻攝自美國FDA官網)美國FDA示警,若民眾不慎使用遭污染的問題眼藥水,恐導致視力受損、失明等眼部危害,對於極少數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嚴重可能危及生命,涉事廠商愛爾康已宣布自主回收該產品。對此,衛福部食藥署表示,經查我國並未輸入該事件受影響藥品,同時呼籲消費者,切勿自行從國外、網路或其他通路商購買該藥品使用,若醫療人員或病患疑似因使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請立即通報衛福部所建置的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
藥物過敏不只會冒小疹子! 專家曝「6大徵兆」應速就醫
如果你認為藥品過敏只會打個噴嚏、起個小疹,那可能得多加留意了。藥品過敏反應,可能是輕微的皮疹或是危及生命的過敏。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藥品過敏,且症狀可能在服藥幾天內發生,有時則在二至三個月才出現。藥品過敏有6前兆 務必立刻就醫食藥署指出,藥品過敏的六大前兆為:皮膚出現紅「疹」、口腔出現潰「破」、喉嚨感到疼「痛」、眼睛變「紅」腫、嘴唇「腫」脹、身體出現發「燒」。提醒民眾,如果在用藥後發現這些症狀,尤其是口腔、喉嚨、眼睛等黏膜部位出現異常,這些可能是過敏反應的前兆。除皮膚的反應外,如果出現心悸、呼吸困難、不明原因的明顯疲倦、噁心、黃疸、或茶色尿也可能是藥品過敏症狀,都是需要立刻就醫的訊號。藥害救濟給付案例 常見這些藥品類別食藥署統計1999年至2024年11月的藥害救濟給付案例,常見可疑藥品類別包括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Phenytoin、Lamotrigine)、抗痛風藥(Allopurinol)、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Diclofenac、Ibuprofen、Mefenamic acid)及抗生素(Rifampin/Isoniazid/Pyrazinamide、Co-trimoxazole及Sulfasalazine)。目前國內針對Carbamazepine及Allopurinol的病人,健保分別有給付終身一次HLA-B*1502及HLA-B*5801基因篩檢,民眾可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基因檢測,以降低藥品過敏發生風險。回診告知用藥史 幫助避免嚴重不良反應食藥署提醒,民眾用藥期間可以保留處方紀錄,如果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處方紀錄等資訊給醫療人員參考;如果曾有藥品過敏史,可請醫療人員協助將其記錄在過敏紀錄卡,就醫時主動出示,避免重複使用到過敏藥品。
40歲男「聚餐太熱走出餐廳」下秒腦中風倒地 醫示警3大危險因子
近期台灣天氣寒冷,自本月12日第一波寒流以來,全台緊急救護內科OHCA人數已高達587人。日前義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睿生醫師也分享一個案例,一名40多歲男子近日與同事聚餐,飯後因身體發熱直接走出餐廳,突然眼歪嘴斜倒地,經送醫後診斷為腦幹中風。根據《中時新聞網》的報導,義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睿生醫師指出,本月以來,他已接診多名腦出血中風患者。這名男子年約40歲,擁有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等三高症狀,且未能有效控制病情。男子當天與同事聚餐後,吃得滿身大汗,未圍圍巾或戴帽子,直接走出店外,結果不久後便出現眼歪嘴斜、言語不清的情況,立即被同事送往急診。而在經過電腦斷層等檢查,男子被確診為腦幹中風,且出血位置十分危險,為了控制病情,醫師決定將其收治於加護病房,並採用藥物治療,觀察是否需要進一步開刀取出血塊。陳睿生醫師強調,在寒冷季節,許多人喜愛食用熱食或火鍋,導致身體升溫。然而從暖和的室內環境突然暴露於寒冷的戶外,特別是未做好保暖,可能會引發健康危機,尤其對於患有三高症狀或吸菸者而言,血管狀況較脆弱,頭頸部的保暖尤為重要。他指出,頸部擁有主要的血管,這些血管與心臟直接相連,當血管品質不佳時,遇到溫差劇烈變化,可能會導致血流供應不足,從而增加中風風險。此外,陳睿生指出,頸部血管中還存在受器,可感知外界溫度變化,當溫差過大時,會引發血壓劇烈波動,進一步導致中風,該病患在暖和環境下,忽視了保暖,導致血管在寒冷的室外環境中受到劇烈刺激,三大危險因子同時作用,最終引發中風。事實上,衛福部也曾提醒,民眾在寒冷的天氣要注意保暖,因為低溫會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尤其是老年人應減少冷天一大早出門,以及避免洗三溫暖或泡熱水浴太久,洗澡最好採淋浴,水溫不要過高,大約攝氏40度為宜。除了注意天氣劇烈變化外,亦需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是情緒起伏太大等情形。另外定期測量血壓、血糖、血膽固醇,多喝水、並多攝取纖維素,以預防便秘,以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都能預防腦中風之發生。衛福部也呼籲民眾注意中風徵兆,包括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等,如果民眾一旦不幸發生中風,亦能早期察覺並迅速送醫,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以降低中風所導致的殘障。一旦自己或家人、朋友出現中風徵兆,要趕緊就醫,就醫前要注意保持鎮定,將病患麻痺的那一側朝上側臥,以免嘔吐物或分泌物掉入肺部導致吸入性肺炎;避免餵食任何食物或藥品;解開緊身衣物,如皮帶、胸罩、領帶等,以協助病患呼吸。
冷氣團接連襲台!半個月來全台587人OHCA 消防署籲:稍有回溫仍應注意保暖
今年冬天冷氣團接連報到,第一波強烈冷氣團也在本月中旬襲台,全台持續冷颼颼,多地區更出現10度以下低溫。據消防署統計,從本月12日0至24日24時,全台獲報出現OHCA(到院已無心跳呼吸)共587人,至於是否與為天冷而致猝死有關,仍待進一步分析調查。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消防署統計,自本月12日第一波寒流以來,進行統計,全台緊急救護內科OHCA人數已高達587人。綜合各縣市消防局分析,近期內科的OHCA案件,仍以50歲以上民眾為多,年幼、青壯年則為少數。消防署提醒,猝死的高風險群包括心血管、慢性病患者、嗜酒抽菸民眾,不可因冷氣團稍微減弱、氣溫稍有回溫,就開始疏於保暖,仍需要做好相關防護,注意低溫對健康造成的危害,避免憾事發生。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先前曾在官網衛教,關於低溫保健有5個要點:第1點,臥室、衛浴與客廳使用電暖設備須注意用電安全,及使用瓦斯爐與瓦斯熱水器需維持通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第2點,尤其是長者,起床前應提前準備好保暖衣物,放在容易取得的位置,起床後,先輕微活動四肢讓身體暖和起來,再慢慢坐起,穿上保暖衣物,扶著床邊穩步行走,避免過於急促動作,以免引發身體不適。第3點,避免飯後或喝酒後立即泡湯,建議至少間隔2小時,並確保水溫不超過40度;第4點,監控自身三高狀況,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等數據,並遵照醫囑按時用藥;第5點,若遇到心臟病症狀,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暈厥等症狀,或是中風徵兆,出現「微笑、舉手、說你好」做不到任1個動作,應立即打「119」就醫。
男子有痔瘡「排泄就噴血」 怕痛不開刀!拖3個月慘變重度貧血
大陸福建一名90後(西元1990年後出生)男子,上廁所時發現會噴出血,就醫後確定罹患痔瘡,醫師建議他開刀治療,他因為怕痛找各種理由拖延長達3個月,先服用藥物治療。最近痔瘡男走路搖搖晃晃又臉色發白,檢查才發現嚴重貧血,如今已住院接受手術。根據陸媒《映象新聞》報導,來自福建一名30多歲男子發現上廁所時噴血,3個月期間到醫院看了4次,從第1次就醫時,醫師就建議男子住院接受手術治療,但他怕痛又拿工作繁忙,請醫師先以藥物的方式治療他的痔瘡,只是沒有顯著效果。直到第4次檢查時,醫師注意到痔瘡男臉色發白,走路不穩又搖搖晃晃,原來是他因為痔瘡噴血,血紅素從之前的10克多掉到剩下5克,已經屬於「重度貧血」。醫師苦口婆心勸他,長期肛門周圍出血不僅會導致貧血,嚴重還可能引發心臟病、腦血管病變等,最嚴重恐危及生命。最終痔瘡男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聽從醫師建議住院,並接受手術治療他的痔瘡。除此之外,醫師呼籲民眾,上廁所看到血便的話,或伴隨其他不適症狀都應該及時就醫,也能儘早發現其他可能疾病像是結腸癌、直腸癌等。醫師也透露,民眾預防痔瘡的關鍵在於改善生活習慣,注意均衡飲食且確保每日飲用充足水分,預防便祕,如果可以也要避免長時間久坐,培養運動習慣,減少熬夜,都能有助維持整體健康。
曾被川普提名司法部長人選!他涉未成年性交易 美眾院發布調查報告
剛辭去佛州眾議員職務的馬特蓋茨(Matt Gaetz)被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提名為司法部長的人選,然而近日他卻遭指控涉及與未成年少女發生性交易、非法使用藥物以及接受不當利益等行為,並因此受到眾議院道德委員會調查。根據《CNN》的報導,美國眾議院道德委員會近日發佈了一份爆炸性報告,揭示前佛羅里達州共和黨眾議員馬特蓋茲(Matt Gaetz)涉嫌在國會任職期間多次支付女性性交易費用,並涉及非法毒品使用。根據報告,委員會認為,蓋茲至少20次向女性支付了數萬美元,並在2017年支付一名17歲少女以進行性交易,違反了佛羅里達州的法律,這些指控已引發廣泛關注,尤其是在蓋茲辭職後仍然選擇公開報告的情況下。委員會的調查重點包括蓋茲經常透過PayPal和Venmo向多名女性進行金錢交易,並特別聚焦於2018年一次前往巴哈馬的旅行。報告指出,這次旅行違反了眾議院的禮物規則,因為蓋茲接受了私人飛機和住宿等超過規定限額的饋贈。調查顯示,他在此行中與多名女性發生性行為,其中一名女性表示,這次旅行是一種性交易的「報酬」。此外,目擊者稱,蓋茲在旅行期間服用了搖頭丸。報告還引用多項證據,包括財務記錄和短信,顯示蓋茲利用SeekingArrangement.com等網站進行性交易安排。委員會記錄了一名17歲少女的證詞,她說明自己在2017年與蓋茲發生兩次性行為,並接受了現金報酬。然而報告也指出,沒有足夠證據證明蓋茲在商業性行為中使用了武力、欺詐或脅迫手段,也未發現他違反聯邦性販運法。委員會調查進一步揭示了蓋茲多次使用非法毒品的行為,目擊者稱他曾使用可卡因、搖頭丸和大麻。調查還發現,蓋茲在眾議院辦公室設立化名電子郵件帳戶,用於購買大麻。對此,蓋茲否認任何非法藥物使用的指控。雖然司法部在2023年結束了對蓋茲的調查,並未對其提出任何指控。然而眾議院道德委員會重新啟動了對他的調查,並最終決定公開其報告。這一決定引發爭議,包括委員會內部部分成員和眾議院議長麥克約翰遜的反對,他們認為不應在蓋茲辭職後公佈報告,不過也有一些議員認為蓋茲的辭職是為了掩蓋調查結果。事實上,議員離開國會後才發佈道德報告的情況很少見,不過過去也曾發生過幾次。。面對指控,蓋茲否認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並聲稱他對所涉指控無罪。他於本月早些時候向聯邦法院提起訴訟,試圖阻止報告的發布,但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