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明察|特區政府應增港人幸福感

撰文:梁海明
出版:更新:

梁海明專欄|寰海明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澳洲會計師公會及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惠譽等權威機構近期相繼發表報告,對香港經濟前景表示樂觀,為香港注入了強大信心。在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內部經濟面臨挑戰的背景下,香港特區政府需緊握內地發展機遇,積極作為,增強市民幸福感,為長期繁榮奠定基礎。香港能在過去風雨中展現出強大發展韌性,不僅因為其結實、務實、現實的特徵,更重要的是「大河有水小河滿」。香港與內地經濟密不可分,研究發現,過去20年內地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便可帶動香港GDP增長0.3至0.4個百分點。預計2025年中國GDP增速目標為5%左右,這將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重要利好。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評估報告中再次肯定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並高度評價香港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和政策的有效性。報告指出,香港在穩健的制度框架、充足的政策緩衝空間及暢順的聯繫匯率制度支持下,展現出強大的經濟復甦能力。此外,澳洲會計師公會近期的調查顯示,超半數受訪企業對香港未來經濟持樂觀態度,預計公司收入將增長,招聘意向達到新高。而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惠譽最近也將香港2025年GDP增幅預期上調至2.8%,認為隨著美聯儲減息預期和香港貨幣政策的寬鬆,經濟環境將進一步改善。這些積極信號表明,香港的經濟前景備受國際社會的認可。

這種認可不僅源於當前的經濟復甦跡象,更基於香港在過去數十年間應對風雨挑戰中表現出的頑強韌性與獨特優勢。時代總在適當的時候「眷顧」香港。翻開過去數十年的經濟發展史,香港每隔五至七年似乎都會遭遇一道「坎」,無論是2019年的新冠疫情、2014年的違法「佔中」、2008年的環球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還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甚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港人移民潮與八十年代初香港問題的中英談判,這些事件都曾對香港的經濟與社會造成衝擊。然而,每一次危機過後,香港總能迅速展現出「起死回生」的頑強生命力,化險為機,推動社會和經濟進一步向前發展。

香港韌性體現在結實、務實、現實

香港之所以能夠在過去的風雨中屢屢展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離不開其獨特的優勢與港人堅持不懈的精神。這種韌性並非偶然,而是深植於香港社會的底層邏輯。筆者認為,這種韌性具體體現在三個「實」上。

其一,香港的「結實」特質。作為一個地方小、人口數量不多和經濟基礎較牢固的城市,香港船小好調頭,只要有一個產業發展蓬勃,便能帶動其他的產業發展,過去無論是製造業、進出口貿易、高端旅遊業、地產、股市、金融和高端服務業等領域,都在過去的經濟週期循環中,輪流扮演「雁頭」的角色,引領其他產業向前發展。

加上,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核心競爭之一是形成了以律師、會計師、投行和專業諮詢等眾多專業人士所組成的「群聚」(Cluster)效應,在這種非常交易導向(Transaction Oriented)的氛圍之下,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鞏固和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其二,港人具備務實精神。港人注重實際利益的保障,例如推動社會福利的改善、關注醫療、就業等議題,而不是過度理想化或空談。在面對國際局勢時,香港人傾向於通過實際行動(如學習語言或開發技能)增強自身的競爭力,而不是單純依賴外部環境的改變。這種務實態度,使得香港在歷次經濟危機中總能迅速恢復元氣,重新確立優勢。

香港作為一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香港人能夠靈活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例如,既保留了傳統的中式節慶和禮儀,也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如聖誕節、情人節等)。這種文化上的多元性,賦予了香港極強的適應能力和創新精神。

其三,香港比較「現實」。港人血液裡並無熱衷政治的基因,香港一直是一個以實際利益為優先的城市,以效率和經濟發展為導向。作為一個崇尚現實的社會,香港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對商業規則的尊重和對經濟發展的高度專注。習慣了「金錢掛帥」的港人,更傾向於專注於生計和生活質量,而非捲入過多的政治紛爭。近年來,香港社會逐漸回歸熟悉的「老路」,將重心重新放在商業、高端服務業以及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上。

正是這種靈活而現實的精神,使香港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始終保持競爭力,繼續鞏固其作為全球經濟樞紐的地位。這樣的現實態度不僅是香港過去成功的關鍵,也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保障。

中國經濟利好香港 地緣政治帶來衝擊

更為重要的是,大河有水小河滿!預計中國2025年的GDP增速目標將定在5%左右,這對香港今年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利好消息。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香港的經濟發展與內地息息相關。

筆者團隊分析了過去20年的數據,發現每當中國內地GDP增長1個百分點,便可帶動香港GDP增長0.3至0.4個百分點。其中,在2005至2014年的高增長時期,中國內地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香港GDP增長幅度約在0.4至0.5個百分點之間。在2015至2024年期間,中國內地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對香港經濟的帶動效應約為0.3個百分點。數據說明了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為香港提供了重要的貿易投資機會,也進一步鞏固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與此同時,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等國家戰略的實施,香港在金融、科技、貿易等領域的優勢將進一步放大,獲得了更多資源和市場支持。

相比之下,過去20年間,香港則常受美國拖累。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導致香港經濟嚴重受挫,2009年香港GDP萎縮2.5%,貿易總額下降近13%,恆生指數大幅下跌。又例如,2018年的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了經濟壓力,導致香港轉口貿易大幅下降,對美出口顯著減少,2019年香港經濟負增長1.2%。過去兩、三年美聯儲加息週期導致香港利率同步上升,抑制信貸與消費需求,對房地產市場形成壓力,同時資本流入減少,進一步拖累經濟活動。

儘管前景樂觀,香港未來經濟發展仍面臨衝擊,諸如地緣政治緊張、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等。與此同時,香港特區政府還需正視市民幸福感不足的問題,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兼顧社會福祉,全面提升市民生活質量。

「幸福」應定義為「實現除以期待」

什麼是幸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提出了「幸福是擁有除以慾望」的定義。但筆者認為,薩繆爾森的「幸福」現已不能全面反映港人在追求幸福過程中的動態特徵,尤其是實現感與期待之間的關係。筆者相信,新時代下,將「幸福」定義為「實現除以期待」更加準確,因為幸福不僅僅來源於「擁有」,更來自於實現目標的過程和對未來期待的平衡。

基於這一新的幸福方程式,香港特區政府可考慮從提高實現的可能性和合理引導期待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增強實現感,如優化醫療、教育和住房政策,滿足市民基本需求,提供更多工作機遇和上升空間,提升生活質量。其次,合理引導期待,通過政策宣傳和透明溝通,幫助市民建立現實目標,避免過高期望帶來的失落感。最後,非常重要的是,創造發展機會,增強市民實現目標的能力。通過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職業選擇和上升空間,同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幫助市民提升競爭力,增加實現個人目標的可能性。

在國際機構的肯定和內地的支持下,香港經濟前景值得期待。然而,面對外部環境的複雜挑戰,香港需要更加積極作為,增強自身發展韌性。同時,特區政府應以提升市民幸福感為目標,通過政策創新和社會支持,讓市民更加有獲得感和歸屬感。相信在內外機遇的交匯下,香港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梁海明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