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在移動的世界中寫作:臺灣女性文學的跨域島航
點擊試閱
她們在移動的世界中寫作:臺灣女性文學的跨域島航
出版日期:2023/12/28
印刷:黑白印刷(有圖片)
裝訂:平裝
頁數:408
開數:18開,長23×寬17×高2.3cm
EAN:9789570872125
出版社:聯經
訂購數量
庫存量>10

  定價:490
優惠價:79387
內容簡介
她們用文字寫下所到之處,攪動時代,掀起陣陣潮浪。
臺灣女性文學的跨域書寫移動指南


27位作家、學者搭乘女性文學專機,領讀飛航,
自島內向四方探索,帶領讀者由心中向外,
跨出性別、國界、世代的藩籬

跨域島航,由島內走踏出發,沿著地理座標面向世界,先由女作家在臺灣島內的旅行啟始,繼而開展女作家/女明星以北方錨定的跨域旅程,並呈現出女作家在東亞移動、南方連結與向西漂流的經歷,擴及女子西行至歐美、非洲、西藏、南美、法國到邊地的流轉經驗,這不僅回應到臺灣特殊歷史脈絡與對外關係,也和女作家跨界經驗相互聯繫。
──王鈺婷|本書主編 

▍領讀作者群:
吳 文、言叔夏、楊 翠、李欣倫、黃宗潔、洪淑苓、王鈺婷、王萬睿、李淑君、
天神裕子、李京珮、李文茹、詹閔旭、王梅香、侯建州、施慧敏、羅秀美、陳秀玲、
石曉楓、陳室如、戴華萱、謝欣芩、李時雍、陳芷凡、張俐璇、李癸雲、顏 訥

▍移動的她們:
潘人木、李 渝、施叔青、李 昂、周芬伶、陳玉慧、鍾文音、郝譽翔、瞿筱葳、蓉 子、林海音、張美瑤、陳又津、歐陽子、林文月、溫又柔、李琴峰、謝冰瑩、謝 馨、鍾怡雯、蔡珠兒、張曼娟、胡晴舫、徐鍾珮、鍾梅音、三 毛、章 緣、達德拉凡.伊苞、蔣曉雲、彤雅立、張亦絢

出走方能回望,而移動和越界後,才能尋回主體的原鄉。
本書邀請多位作家、教授為臺灣女性作家的跨域寫作經驗進行多重深入的探索和展現。透過「她們」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出走、浪遊、尋找身分認同、家園歸屬與文化交流的經歷,爬梳時代脈絡下臺灣女性的成長和覺醒。從臺灣本島、中國、東亞、南洋乃至歐美西方,這些跨界經驗透過文學建立交流和對話,書中以移動方向為軸線畫分為五章節,包括:

.島內走踏:從二戰前後的遷徙移民潮、七〇年代的政治運動,以及九〇年代後的尋根經歷,她們透過旅行探尋自我與家族之間的羈絆。
.由/向北前行:她們或從南方而來,或向北方而去,在經濟和政治兩面旗幟擺盪中,不經意間踏入了跨文化的地域複雜性。
.東方駐覽:臺灣和日韓之間的千絲萬縷,讓「語言」成為女性對自身處境叩問的媒介之一,更試圖在文學之海找到自身的映照和方位。
.南方遊旅:長年旅居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等地的她們,在熱氣蒸騰間,以文學捕捉各種在地氣味和生命經驗。
.向西漂移:從戒嚴到全球化時代,她們在歐美求學行旅間建立各自的文學視野,也在其中傳達地域文化差異和多元性別處境。

跨域書寫在海洋島嶼的臺灣文學中有其特殊風景,而這些女作家們在不同目的地之間往返,推己反思,以文學為方圓建構自我認同和價值,透過文學探索內在心靈、民族家國、文化地域等衝突,更持續透過書寫回應讀者和世界。無論對女性、對臺灣、對文學而言,深具代表之見,也為時代譜析出更為多元的色彩與深意。


好評推薦
梅家玲|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周芬伶|東海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作家
──專文推薦

女性作者對此的體察想像,尤其繁複多樣:從因戰亂而來的離散,到為了求學工作婚戀而啟動的出行;從未必出於自主的移居,到有心規劃的特定行旅,不同世代的女作家們,總是既外視,又內省;既以不同方式反思鄉土家國的定義,頻頻與父權傳統對話,也不忘提醒:島內的文學與文化,是如何因為不斷的跨域流動而翻轉創新。
──梅家玲

在研究方法多變,嚴肅與通俗失去分野、AI興起,娛樂文化席捲全球的當下,我們感到徬徨,只有回望過去。這本書集中談作家及作品,新舊世代作家與作品交織,焦點集中,女作家在其中穿梭,變換畫面,因她們不再千人一面,各有特色且面目清晰。
──周芬伶

這是一個既出走旅行,又歸家返鄉的多軸線、多箭頭路徑,不只是旅行的圓形結構而已,更像是量子疊加與糾纏,像薛定諤的貓,只有當女作家做為觀察者介入時,才能詮釋實態。女作家們從一九七○年代前後開始,踏上離家、尋家、返家,又離家、尋家、返家,巡迴往復的道路,為了回家,踏行島嶼,為了回家,遍行世界,只為了在每次歸返時,能夠更清晰地辨識家的方位。
──楊翠
作者/譯者/繪者簡介
作者:吳文
一九九四年生,福建福鼎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碩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研究專長為華文文學、陸港臺跨域文學、戰後臺灣文學等。曾有短篇小說〈一朵黑色的夢〉(2012)發表於《北京師範大學校報•文化副刊》。

作者:言叔夏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現為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散文集《白馬走過天亮》、《沒有的生活》。

作者:楊翠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原住民文化與文學、臺灣史、臺灣婦女史、臺灣女性文學與性別文化相關議題等。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年記1962:一個時代的誕生》,學術論文《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少數說話:臺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等書。

作者:李欣倫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著有論著《苦難敘事與身體隱喻:從身體感知的角度閱讀當代女作家作品》,散文則有《藥罐子》、《此身》、《以我為器》及《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等,《以我為器》獲2018年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亦入選《文訊》「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臺灣作家作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近年散文集入圍臺灣文學館金典獎、Openbook年度好書,散文作品收入年度散文選及數種散文讀本中。主編《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

作者:黃宗潔(Cathy Huang)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及香港當代文學、動物書寫、家族書寫等,著有《倫理的臉:當代藝術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生命倫理的建構──以臺灣當代文學為例》、《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編有《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孤絕之島:後疫情時代的我們》;與黃宗慧合著《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曾獲書評媒體Openbook年度美好生活書、年度生活書獎。書評及動物相關論述文字散見《鏡文化》、《鏡好聽》、《新活水》等專欄。

作者:洪淑苓
現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曾任臺大藝文中心創制主任、臺大臺文所所長、國語日報《古今文選》特約主編、中研院文哲所訪問教授、美國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交換教授。研究專長為民俗學、民間文學、現當代文學、女性文學。曾獲青年研究著作獎、臺灣文獻館學術書刊出版優等獎、臺北文學獎、詩歌藝術創作獎等。著有學術專書《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研究》、《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牛郎織女研究》、《20世紀文學名家大賞:徐志摩》、《現代詩新版圖》等;並有現代詩集、童詩集與散文集。

作者:王鈺婷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曾任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主任,研究領域為臺灣戰後女性文學、散文研究、臺港文藝交流。著有《女聲合唱—戰後臺灣女性作家群的崛起》(2012)、《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2008);主編《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2021)、《臺灣文學的來世》(2023,與陳芷凡、詹閔旭、謝欣芩合編);並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8:郭良蕙》(2018)、《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64:鍾梅音》(2014)等書。

作者:王萬睿
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電影學博士,現任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副教授、文化研究學會副理事長。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訪問學者、國立臺灣文學館駐館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為電影史、文化研究、文學影像。相關著作發表於《中外文學》、《臺灣文學研究學報》、《中國現代文學》、《藝術學研究》等學術期刊。

作者:李淑君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著有〈逆寫銅像‧從神到鬼:蔣介石銅/肖像的神格威權、世俗解構與諧擬鬼怪〉、〈國家不想要的人:《超級大國民》的哀悼政治〉、〈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左翼女性政治受難者:女性身份、女性系譜、政治行動〉、〈「告密者」的「戰爭之框」:施明正、李喬、鄭清文、葉石濤筆下「告密者」的框架認知與滑動〉、〈言說之困境與家/國「冗餘者」:論胡淑雯的白色恐怖書寫與政治批判〉等文章。

作者:天神裕子
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大學院人間文化創立科學研究科博士。研究興趣為戰後臺灣女性文学,有關離散與性別的敘述。主要論文有「絡まり合うディアスポラとジェンダー 女性作家林海音の場合」中国女性史研究会編『中国女性史研究』第31号,「歐陽子『日本童年的回億』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回憶”と“記憶”のあいだ」宮尾正樹教授退休記念論集刊行会編『文学の力、語りの挑戦 中国近現代文学論集』,東方書店。

作者:李京珮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博士,現任成大中文系約聘教師。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報刊、臺灣當代散文研究。博士論文《《語絲》文人群及其散文研究》曾獲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論文獎,曾發表〈周作人二○年代的日本觀〉、〈新月再升:1949年前後的《西瀅閒話》〉、〈論許達然散文的作品精神與藝術風格〉等。喜歡動漫,收集扭蛋。

作者:李文茹
現為淡江大學日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為日本近現代文學研究、殖民地文學文化研究、女性文學。主要著作:《「霧社事件」と戰後臺灣/日本性別•族群•記憶》(2018年、瑞蘭國際出版社)。論文:〈性別•情慾•記憶—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前後的觀光消費文化當中的「臺灣」與女性雜誌〉(收錄於『東亞中的戰後日本』5、日本:臨川書房2018)、〈雜誌《人間》與「戰後日本」的接點―八〇年代臺灣與「核」相關言論的窘境〉(日本:『原爆文学研究16』2017)等。〈漢文臺灣愛國婦人(明治編)當中的「愛國」與「婦人」〉(收錄於《臺灣愛國婦人復刻版別冊解題》,日本:三人社、2020)、〈摩登都市景観〉(《臺灣的摩登/和田博文等監修4、日本:ゆまに書房、2020)翻譯:《原爆詩集》中譯本監譯(逗點文創結社、2023)、《紅頭嶼研究第一本文獻》,總主編/譯注主編(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出版(翰蘆)2017)。

作者:詹閔旭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優聘副教授兼所長。曾任UCLA亞洲語言與文化系Fulbright訪問學人、臺灣人文學社秘書長、臺灣文學學會秘書長。研究興趣為臺灣現當代文學、移民與種族研究。著作《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合著,聯經,2018),編著《臺灣文學的來世》(與陳芷凡、王鈺婷、謝欣芩合編,即將出版)、《中外文學》「殖民、冷戰、帝國或全球化重構下的南方」專輯(與許維賢合編,2023)、《中山人文學報》「全球南方華文文學」專輯(與吳家榮合編,2021)。

作者:王梅香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文化研究學會理事和賴和文教基金會董事。專業領域是文化社會學、藝術社會學、東南亞文化冷戰和原住民文化消費。著有《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臺港文學(1950-1962)》、〈打造冷戰兒童:香港友聯《兒童樂園》與自由亞洲協會的文化宣傳(1951-1954)〉(2023)。

作者:侯建州
國立東華大學文學博士,亞洲華文作家協會菲分會會員、菲律賓千島詩社社務委員,現職為國立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兼教務處教學資源中心主任,研究興趣為臺灣現當代文學、東南亞華語語系文學文化、移民與族群、島嶼,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駐館研究員、僑委會華文師資培訓講座、菲律賓靈惠學院僑教顧問、國立花蓮高農教師。

作者:施慧敏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博士班。曾兼任於政大與健行科技大學。曾獲馬來西亞花蹤文學獎、海鷗文學獎散文首獎。作品曾收入《與島漂流:馬華當代散文選(2000-2012)》、《馬華文學讀本》等。

作者:羅秀美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學術專長為近現代文學與文化、女性文學、飲食文學、旅行文學。已出版專著《彤管文心——近代女性文學的賡續與新變》(2021)、《女子今有行—現代女性文學新論》(2021)、《文明․廢墟․後現代—臺灣都市文學簡史》(2013)、《從秋瑾到蔡珠兒—近現代知識女性的文學表現》(2010)、《隱喻.記憶.創意——文學與文化研究新論》(2010)、《看風景——旅行文學讀本》(2009)、《宋代陶學研究:一個文學接受史個案的分析》(2007)、《近代白話書寫現象研究》(2005)。另參與《南投縣文學發展史》寫作。尚有未結集之單篇學術論文多篇。另有《獨心功夫——讀懂古典詩人的生命故事》(2017)、《天心月圓——從中國「經典名句」看人生》(2012)兩部創作。

作者:陳秀玲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博士畢。研究領域為女性文學、創傷敘事、疾病書寫、自然書寫等主題。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明新科技大學、健行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目前任職於國立清華大學「王默人周安儀文學講座」執行祕書。著有散文集《搖晃的天堂》、合著《黨產偵探旅行團》。

作者:石曉楓
福建金門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為該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及中國現當代文學,兼事散文創作,曾獲華航旅行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著有論文集《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白馬湖畔的輝光──豐子愷散文研究》;散文集《跳島練習》、《無窮花開──我的首爾歲月》、《臨界之旅》;評論集《創作的星圖:國民散文手藝課》、《生命的浮影──跨世代散文書旅》;另與凌性傑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單篇論文則有〈死亡魅影下的存在思索──林懷民小說的成長敘事〉、〈苦悶年代下的性格書寫——歐陽子成長歷程小說析論〉等多篇。

作者:陳室如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開設旅行文學、近現代旅行文學專題研究、臺灣文學等課程。 研究領域為近現代旅行文學,著有《文為心聲──現代散文評論集》、《晚清海外遊記的物質文化》、《近代域外遊記研究(1840-1945)》、《相遇與對話:臺灣現代旅行文學》。

作者:戴華萱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成長小說、李昂研究、性別研究,著有《聚光燈外:李昂小說論集》、《成長的迹線—臺灣五○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鄉土的回歸——六、七○年代臺灣文學走向》,主編《咱的土地,咱的詩—臺語地誌詩集》、《連易宗影像拾珍:1960年代的淡水/臺灣》、《打開淡水老信徒的相簿:淡水長老教會那黑與白的年代》、《那些年,淡水古蹟說故事》。自2021年起,與淡水在地文史工作室「旅學堂」合作推出「淡水女路」的創新走讀導覽體驗小旅行,深獲旅人好評。

作者:謝欣芩
美國奧勒岡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博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曾任教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美國衛斯理安大學東亞研究學院,亦曾擔任臺灣文學學會秘書主任、德國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臺灣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臺灣文學、紀錄片、移民、跨媒介敘事,關注跨國移動與當代臺灣文化生產之間的關係,研究獲得「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畫(愛因斯坦培植計畫)」補助。

作者:李時雍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為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侯氏家族獎學金研究員,並曾任副刊、文學雜誌、出版社主編。2023年度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著有散文集《給愛麗絲》、《永久散步》,主編《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論著《復魅:臺灣後殖民書寫的野蠻與文明》。

作者:陳芷凡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清華大學原住民資源中心諮詢委員、「世界南島暨原住民族中心」執行委員、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曾任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專班主任、臺灣女性學學會理監事、北京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所訪問學人、山海文化雜誌社編輯。研究領域為族裔文學與文化、臺灣原住民族文獻、十九世紀西人來臺踏查研究。專著《臺灣原住民族一百年影像暨史料特展專刊》、《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主編《臺灣文學的來世》、《臺灣原住民文學選•文論》;共同編著The Anthology of Taiwan Indigenous Literature:1951-2014。

作者:張俐璇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現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兼任吳三連獎基金會秘書長。研究領域為戰後臺灣小說、白色恐怖時期文藝報刊。曾與臺大臺文所研究生共同研發桌遊《文壇封鎖中》;著有《兩大報文學獎與臺灣文學生態之形構》、《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主編有《臺灣文學英譯叢刊》第50期、《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吳三連獎文學家的故事》。

作者:李癸雲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臺灣文學學會副理事長,現任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研究專長為臺灣現當代文學、現代詩學、性別論述。學術專著有《詩及其象徵》、《結構與符號之間:臺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朦朧、清明與流動:臺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與詩對話:臺灣現代詩評論集》,以及期刊論文數十篇。曾獲臺北文學獎新詩評審獎、臺中縣文學獎新詩獎、南瀛文學獎「南瀛新人獎」、臺灣文學獎散文獎、清華大學校傑出教學獎等。

作者:顏訥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學者,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香港、臺灣、澳門文學傳播,唐宋筆記、詞中的性別文化與物怪書寫。創作以散文、評論為主。得過一些文學獎,入選《九歌106年散文選》,散文創作計畫獲國藝會創作補助。著有散文集《幽魂訥訥》、合著有《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

延伸閱讀
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
★ 第一本集體書寫的臺灣性別文學史 ★ 性是權力的根源,文學是社…
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臺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文學冒險卷】+【作品選文卷】)
百年前的創作冒險,百年後的書寫自由 十名當代青年創作者V.S.十四…
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
動物不只是「動物」,而我們也不僅僅是「人」! 卸下生而為人的…
4筆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目前  Go /共2頁 
推到Facebook
熱門書籍
生徒年代:茶金歲月前傳
最美時代劇《茶金》的感動原點 北埔姜阿新…
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
──第13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