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的學術研究方法上,作者不同於西方大部分的學者。他認為,西方式的學院分工方式無法適用於中國文化的綜合研究,因此,西方觀察家通常不是將中國視為「白雪公主」,就是看成「老巫婆」。事實上,中國兩者都不是。為了獨排眾議,他付出了很高的代價。
中國出了什麼問題?作者將告訴你,中國是「潛水艇三明治」,上層是沒有明顯差異的龐大官僚體系,底層是沒有明顯差異的農民。他在本書中解釋,這是地理因素及歷史原因使然。至於補救之道,他建議「加強中間階層」,尊重農民階級的財產權,因為到目前為止,後者都是看各黨派的臉色。
東方與西方的衝突已久,本書敦促雙方的公民不要再自認道德優越,應接受事實,了解「兩個不完美的體系」都面對共通的「巨大數學問題」。意識型態上的對立通常來自於目的論的見解,將歷史解釋成三個步驟的直線發展:過去、現在及未來。這種乾淨俐落只適用於受限的視野或當地的事件。在「大歷史」中,作者必須想像我們生存在宇宙的螺旋之上。即使是偉大的領袖,也只能在彎曲的小徑施加小小的推力,其行動很少能配合其目的。重大戰爭只是啟動大規模的地緣政治趨勢,使好戰分子最初的軍事目的顯得無關緊要。然而,即使如此,黃仁宇堅決否認自己是目的論者或是哲學家。他是不折不扣的歷史學家,但不是理想派,而是實務派。他引用康德的話指出,沒有人可以自認了解「物自身」與「不可知」。但他也引用普里茅斯殖民區及一八六二年的公地放領法案,甚至在紐普茲的休京拉移民,以說明他的觀點。本書充滿了趣聞軼事。
本書究竟是一本規模非凡的自傳,或是以外射螺旋格式寫出的第一本大歷史,讀者可以自行決定。毫無疑問的是,作者傳遞給我們他脫胎於悠久文化的壯闊史觀,即使他對此文化不無批評之處。黃仁宇的文字淺顯明白,就算毫無背景的人也讀得懂。也許就是因為如此,約翰‧厄卜代克(John Updike)才形容他的文筆彷彿具備卡夫卡的視野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