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Barryob Wikimedia Commons)
最近在「刪Q」罷免案通過之後,
國民黨和民間團體開始推動將在12月18日進行的4大公投,包括「護藻礁」、「重啟核四」、「公投綁大選」和「反萊豬」。其中前兩者是由公民團體提出,而後兩者是由國民黨提案的。由現在的民調來看,「護藻礁」、「公投綁大選」和「反萊豬」的民調支持度都很高,過關的機會非常大;而「重啟核四」的支持度也略高於反對比例,也有可能過關。
這4項公投的內容都是目前執政黨的重要政策,因此
民進黨政府啟動全面的說明會,希望這4大公投不要過關;甚至還拿出「抗中保台」的說法,來鼓動國人不要支持4項公投。其實這4項公投都是國內事務,與
兩岸沒有任何關係,執政當局要做的事情應該是努力提出證據或是修改政策,來取得民眾對於公投的支持;否則,以現在國內民主的成熟度,和國人對於政策的自主性和自身生活的關心程度來看,執政當局想要阻止這4項公投過關,並不容易。
公投案中的「護藻礁」和「重啟核四」是由兩個獨立的民間團體自行推動成案的,雖然這兩個議題看起來似乎是獨立的議題,但背後都與政府的能源政策有關,也就是所謂的「2025非核家園」的上位政策,才是造成這兩項公投成案的最基本原因。
2018年國人投票通過「以核養綠」公投,結果民進黨政府只把《電業法》第95條中的關於2025非核家園時程的條文刪除,但他們同時又說,「2025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不變。當時推動「以核養綠」公投主要是希望政府能夠推動「以核養綠、穩健減核」的政策。也就是說,綠能是大家未來所希望的,但是綠能的推動與興建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在能源結構調整過程中,國人希望政府仍然能夠提供穩定而合理價格的能源供應,不要讓人民或企業負擔過多的調整成本。
依民進黨政府「2025 非核家園」的規畫,在2025年時要把能源配比調整到「天然氣發電50%,煤碳30%,綠能20%」。也就是說,到2025年時,所有的核能就要完全中止。相信大家都會同意,這是一個非常極端的能源配比,尤其是在未來5年之內就要達成,根本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至於「護藻礁」,最主要的問題是在大潭的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場址上有大片珍貴的藻礁,早年決定「三接」在大潭設址時並沒有發現藻礁的存在,現在既然發現,就應該考慮三接是否換址的問題。但經濟部的說法是,三接很急迫,如果現在不立即興建,到時候天然氣發電就會不夠用。也就是為了達到「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所以三接才有立刻興建的急迫性,因為如果到時核電停了,而火力發電接不上來,
台灣就會出現缺電危機。說穿了,政府堅持三接要蓋在大潭,也是為了要符合「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
反過來說,如果核四可以啟動,短期內就不會出現供電不足的問題,那麼是不是三接就可以考慮換址呢?所以,「護藻礁」和「重啟核四」其實是可以一併考慮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如果可以重啟核四,就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能源結構的調整,而其中調整所需的成本也就會比較低,這也就是所謂「以核養綠、穩健減核」的基本精神。
另外,根據前核四廠廠長王伯輝的說法,如果重啟核四的話,大約在2至3年內就可以商轉,所以重啟核四當然是可能的。而且,核能發電不會產生PM2.5,也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因此有不少人把核能當成綠能的一部分。相反地,如果用煤碳發電,會有嚴重的空氣汙染與碳排放的問題,而天然氣略為乾淨,但仍然會有碳排放的問題。現在大家都在關心「2050淨零碳排放」目標,如果到時候,台灣火力發電還是占8成的話,要如何去滿足淨零碳排的目標?
總而言之,不論是「護藻礁」或是「重啟核四」,都是重要的政策問題,我們應該在「穩定供電」與「合理電價」的基本要求下,去找到一個成本最低的政策,這其中包括經濟成本與環境成本,這樣才能符合國人的最大利益。
(本文刊於2021年11月2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