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17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
1) 修正二處參考文獻參數顯示錯誤;2) 刪重複字
 
(未显示14个用户的19个中间版本)
第1行:
{{other uses}}
{{redirect2|中国科学|同名学术期刊|中国科学 (期刊)}}
{{multiple issues|
{{disputed|time=2017-01-12T02:26:38+00:00}}
{{refimprove|time=2017-01-12T02:26:38+00:00}}
}}
 
 
 
{{中国科学技术史}}
{{CHINA}}
'''中科学技术史''',是一套以科学發展為主軸的中國史。中國科学史可與[[中國思想史]]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是世界科学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國科学萌芽於先秦時期,受到當時的哲學家中注重逻辑思辯、[[认识论]]及几何学研究的[[墨家]],以及重視辯論的[[名家]]所啟蒙。漢代[[造紙術]]的普及提供了條件,使前人的科學思想知識及辯證,通過紙張保存了下来,後人得以前人的科學著作為藍本作改良,或通過辩证後推翻,形成一套經验主义科學傳統。至隋唐及宋朝時,中国的科学曾長时期高据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由于近代历史原因,許多古中國科學著作或失傳或流失海外,均不利於中國科学史的发掘整理。科學著作的失傳及流失,甚至令後世史家曾一度認為中國沒有科學。
{{history of science|by culture}}
'''中國科学史''',是一套以科学發展為主軸的中國史。中國科学史可與[[中國思想史]]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是世界科学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國科学萌芽於先秦時期,受到當時的哲學家中注重逻辑思辯、[[认识论]]及几何学研究的[[墨家]],以及重視辯論的[[名家]]所啟蒙。漢代造紙術的普及提供了條件,使前人的科學思想知識及辯證,通過紙張保存了下来,後人得以前人的科學著作為藍本作改良,或通過辩证後推翻,形成一套經验主义科學傳統。至隋唐及宋朝時,中国的科学曾長时期高据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由于近代历史原因,許多古中國科學著作或失傳或流失海外,均不利於中國科学史的发掘整理。科學著作的失傳及流失,甚至令後世史家曾一度認為中國沒有科學。
 
现时可考证到的古中国科学著作,以及相关的古代著作数量庞大,涵盖科学数个主要分支:数学、医学、自然科学、建筑及工程学,又有其他次分支,包括农学、航海学、心理学、地图学及物候学等多个学科内容。系统化地记载了当时的科学知识及技术的发现及发明,包括了算术、草药应用、活字印刷、建筑及铸造术、机械构造法、观星导航术及地图制作。其中较为著名的中国科学著作有刘徽的数学著作《[[海岛算经]]》,記載了[[四次重差观测术]]的發明,领先世界一千余年;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著有的《[[缀术]]》,准确估算[[圆周率]],該書後來東传至[[朝鲜]]、[[日本]];唐代王孝通的《[[缉古算经]]》;金朝数学家李冶的《[[测圆海镜]]》;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四元玉鉴]]》;明代数学家王文素的《[[算学宝鉴]]》;数学家程大位的珠算理论著作《[[算法统宗|直指算法统宗]]》;数学家李之藻的《[[同文算指]]》;数学家朱载堉著有的《[[律吕精义]]》,发明了十二平均律。
第42行 ⟶ 第45行:
西周时期出现一種宇宙學説—[[盖天说]],当时认为天尊地卑,天圆地方,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后来在发展出几种不同的见解。由于圆盖形的天与正方形的大地边缘无法吻合,于是又有人提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悬在大地之上,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和地的形状犹如一座顶部为圆穹形的凉亭。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的神话正是以此为依据的。到战国时期,对上述的盖天说开始发生怀疑,于是修改成“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就是说天好像斗笠那样是圆形的,地像是覆盖着倒放的盘子那样,并且认为北极位于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
 
漢代的[[浑天说]]可在战国时期找到其源頭,屈原《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里的“圜”有的注家认为就是天球的意思。而《[[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就用提问的方式表述了自己对宇宙无限的猜测。也是战国时代,道家中的宋钘和尹文一派就提出了朴素的元气学说,把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气”。这“气”,可以上为日、月、星辰,下为山、川、草、木。同时,名家的惠施又提出了「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的朴素的无限大和无限小概念。这就为漢代的[[宣夜说]]的宇宙无限观念奠定了基础。
 
====天文觀測====
 
公元前2137年,《書經》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記录日食。約公元前2000年,中国天文学家測定木星繞天一周的周期為12年。公元前14世纪,商代甲骨文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詳細記录,以及世界最早的日珥記录。公元前687年有[[四月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此外,中国在该時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首次测量了[[回归年]]的长度。
第57行 ⟶ 第60行:
[[File:Bronze jin from Henan.jpg|thumb|使用[[失蠟法]]鑄造的[[云纹铜禁]] [[河南博物院]]館藏]]
 
《[[尚书 (书)|尚书]]·尧典》记载[[尧]]时人们已观察到鸟兽在不同季节中的交尾、繁殖、脱羽、换毛等生理变化。
 
農事曆書《[[夏小正]]》成書,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生物科学文献,书中除二月、十一与十二月外,每月记载其季节的星象(主要是[[拱极星象]]与[[黄道星象]])以供务农用,另外亦有记载当月植物之生长形态、动物之活动习性与祭祀,为[[物候学]]之重要典籍。大约成书于春秋中叶的《诗经》,记有黄河流域中、下游和长江以北地区的植物约130种,动物约90种。在《诗经》和《周礼》中载有一些动植物形态和生境以及动、植物的分布等知识。
第129行 ⟶ 第132行:
西漢學者[[刘安]]提出了生物“同出于一(气),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于有。隔而不通,分而为万物。莫能反宗”(《淮南子·诠言训》)這樣一个朴素的生物演化論。他还描绘了一幅生物变化的图式,认为这些不同类别的生物在其演变进程中“肖形而蕃”(《坠形训》),“由本至末,莫不有序”(《兵略训》)。东汉哲学家[[王充]]在刘安論述的基礎上,提出「元气说」,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法與科技===
汉代《[[太初历]]》第一次计算了日月蚀发生以及行星会合的周期,此共实行了188年。[[蔡伦]]改良了古纸[[灞桥纸]],制成了世界第一種書寫用紙「[[蔡侯纸]]」。技术改良降低了造纸成本,令到纸的使用普及。[[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漢书·艺文志》记载了《海中星占验》、《海中五星经杂事》、《海中五星杂事》、《海中五星顺逆》、《海中二十八宿国分》、《海中二十八宿臣分》、《海中日月慧虹杂占》等海上观星导航术。
 
== 魏晉南北朝 ==
第179行 ⟶ 第182行:
===曆法===
 
隋朝曆法比前朝更加精密。600年[[劉焯]]借由[[北朝]][[張子信]]的數據,測定[[歲差]]為76年差一度,已接近準確值。604年劉焯制定出《[[皇極歷]]》,推日行盈縮,黃道月道損益,日月食多少及所在所起,都比以前諸歷精密,而且提出「[[等間距二次內插法]]」的公式。《皇極曆》比过去的历法准确,雖然被排斥不得施行,但對後世曆學提供了新標準<ref name="隋朝科技">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 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章 南北统一社会繁荣时期——隋〉,第五节 隋朝的文化,421頁。</ref>。[[定朔]]法、[[定氣]]法也是劉焯的創見。
 
===博物學===
第217行 ⟶ 第220行:
===科技與發明===
 
中国四大发明中,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都出现于北宋。宋代又有人尝试發明眼镜,用天然水晶的折射来纠正视力。在纺织业上,元黄道婆由崖州(今海南岛)引进黎族的棉纺织技术再加以改良,提高旧的棉纺织效率与产量,棉布从此成为汉人最主要的衣着布料。
 
1044年,北宋[[曾公亮]]著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北宋[[李诫]]于1100年寫成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北宋1092年由[[苏颂]]、[[韩公廉]]制成的[[水运仪象台]]集浑仪、浑象、圭表、计时与报时为一体,实物高十二米,宽七米,《[[新仪象法要]]》記載了这部仪器的構造。2012年8月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由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复原的模型(原物的1/3)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展出。
第285行 ⟶ 第288行:
晚明实学思潮造成这个时期学术文化的生机蓬勃,而且以强大的生命力延续到清初。更发展出博学派、经史派等流派,其多重视实用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晚明时期,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植物学、医学、声律学等诸多学科以及机械、冶金、农业、水利、等技术分枝都展开了大规模的科学总结和新的开创。明末清初的两位科学家[[王徵 (天启进士)|王徵]]和[[黄履庄]]所分别发明的“自行车”、“双轮小车”,是自行车发明源自中国的有力證据。「自行车」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末[[王徵 (天启进士)|王徵]]所著的《[[新制诸器图说]]》一书当中。
 
军事方面,[[茅元仪]]著《[[武备志]]》,出版名著《[[火龙经]]》,[[赵士祯]]著《[[神器谱]]》,[[孙元化]]著《[[西法神机]]》,[[焦勖]]著《[[火攻挚要]]》,[[王钲]]编成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机械工程专著《[[新制诸器图说]]》,[[戚继光]]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1372年造[[碗口铳]],1377年造[[手铳]](小口径管形),14世纪末发明“[[神火飞鸦]]”,1453年造[[铜火铳]](滑膛式),1524年在北京铸造[[佛朗机炮]],16世纪中叶发明“[[火龙出水]]”,1558年造出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1580年[[戚继光]]发明"自犯钢轮火"(其效类似[[地雷]]),1642年南京出现[[遂发火枪燧發槍]]。
 
== 清朝 ==
第306行 ⟶ 第309行:
至近代,中國科學漸見没落,經歷了一段再啟蒙時期,列强的科學傳統及成果傳到中國。在清末的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及制度为基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術,是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拥护者[[冯桂芬]]主張接受欧美思想为主的学术,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據[[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所及歷史系榮休教授{{link-en|班傑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考證,中國最早將「science」一詞翻作「格致」,直至[[甲午戰爭]]後才將「格致」改翻作「科學」。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中國知識分子看待傳統學問——「格致學」的態度。持有堅船與利炮的[[北洋艦隊]],竟然無法抵禦[[大日本帝國|日本]]的攻勢而敗陣下來。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大量翻譯[[西方世界|西方]]著作,也創造出了「science」一詞對譯的[[日文]]科學。因此,這場戰役,可以說是日本的「科學」超越了中國的「格致學」。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之後,許多[[清廷]]派出赴日、[[美國|美]]、[[大英帝國|英]]等地留學的留學生,見識到西方世界以及日本的國力、物力之後,紛紛主張廢棄中國傳統的「格致」之說,改取日本「科學」及其背後所代表的整個西方啟蒙、進步、改變的意義。這個轉變可以從胡適、陳獨秀所創辦的《[[新青年]]》雜誌得見。他們在這部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處處可見將「科學(science)」與「民主(democracy)」稱為賽先生、德先生,認為唯有提倡科學與民主才能夠拯救頹敗的中國。至此,「科學」已取代了「格致學」,成為我們認識現代意義science的中文翻譯詞彙<ref>[{{Cite web |url=http://mingching.sinica.edu.tw/en/Academic_Detail/586 |title=艾爾曼教授演講「為什麼『賽先生』中文叫作『科學』?」紀要] |access-date=2020-09-23 |archive-date=2021-12-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222033551/http://mingching.sinica.edu.tw/en/Academic_Detail/586 |dead-url=no }}</ref>。
 
==现代==
第326行 ⟶ 第329行:
 
2014年中国经济网评出了“新中国十大科技成果”<ref>{{Cite web |ur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10/03/c_1112706329.htm |title=新华网.十大科技成果 |accessdate=2016-11-20 |archive-date=2014-11-0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30914/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10/03/c_1112706329.htm |dead-url=no }}</ref>: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1964年10月,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東方紅一號]],称为“两弹一星”。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求证[[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1973年,[[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的育種技術。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造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实现正负电子对撞。2003,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2012年中国[[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空间手控交会对接成功。2005年1月,中国科考队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2007年,[[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2012年,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20米深度,创造世界作业型载人深潜的新记录<ref>{{Cite web |url=http://www.zaobao.com/zg/zg120625_002.shtml |title=联合早报 下潜7020米 “蛟龙”入海创世界纪录 |accessdate=2016-11-20 |archive-date=2012-07-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702000342/http://www.zaobao.com/zg/zg120625_002.shtml |dead-url=no }}</ref>。2014年,[[天河二号]]获得全球[[超级電腦]]排名冠军。
 
2015年9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其在青蒿素治疗疟疾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ref>{{Cite web|title=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5|url=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5/summary/|website=NobelPrize.org|language=en-US|access-date=2024-06-30}}</ref>2016年8月,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开创了量子通信卫星的先河。<ref>{{Cite web|title=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科学院|url=https://www.cas.cn/zt/kjzt/lzwx/|website=www.cas.cn|access-date=2024-06-30}}</ref>2017年4月26日,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号航空母舰|山东舰]]”下水,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中国海军]]进入航母双舰时代。<ref>{{Cite web|url=https://www.bing.com/ck/a?!&&p=449ed4d0259f7d6cJmltdHM9MTcxOTcwNTYwMCZpZ3VpZD0yZWNkYjQwOC0wOTNlLTY1NzAtMGVmZi1hMGEzMDhiNTY0MDEmaW5zaWQ9NTM0OQ&ptn=3&ver=2&hsh=3&fclid=2ecdb408-093e-6570-0eff-a0a308b56401&u=a1aHR0cDovL3d3dy5tb2QuZ292LmNuL2dmYncvc3kvdHRfMjE0MDI2LzQ5MjA0NzcuaHRtbA&ntb=1|title=我们在战位报告 海军山东舰:勇立潮头驰骋万里海疆|author1=钱晓虎|author2=梁蓬飞|author3=李维|author4=杜黎鑫|author5=乌铭琪|location=中国北京|publisher=解放军报|via=Microsoft Bing|date=2022-09-08|access-date=2024-06-30}}</ref>2018年12月8日,中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嫦娥四号探测器]],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巡视探测。<ref>{{Cite web|url=https://www.bing.com/ck/a?!&&p=0a395844b14d047dJmltdHM9MTcxOTcwNTYwMCZpZ3VpZD0yZWNkYjQwOC0wOTNlLTY1NzAtMGVmZi1hMGEzMDhiNTY0MDEmaW5zaWQ9NTMwNA&ptn=3&ver=2&hsh=3&fclid=2ecdb408-093e-6570-0eff-a0a308b56401&u=a1aHR0cHM6Ly93d3cuY25zYS5nb3YuY24vbjY3NTg4MjMvbjY3NTg4NDQvbjY3NjAwMjYvbjY3NjAwMjcvaW5kZXguaHRtbA&ntb=1|title=探月工程二期 嫦娥四号任务|publisher=中国航天局|location=中国北京|via=Microsoft Bing|access-date=2024-06-30}}</ref>2020年12月,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实现中国首次火星着陆探测。<ref>{{Cite web|title=天问一号登录火星|url=https://news.cgtn.com/news/2021-05-15/China-s-Tianwen-1-lands-on-Mars-Zd0Hj8Z3dC/index.html|website=cgtn|date=2021-05-15|language=zh}}</ref>2021年6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对接,三名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ref>{{Cite web|title=神州十二号与空间站完成对接|url=https://news.cgtn.com/news/2021-06-17/China-s-Shenzhou-12-docks-with-Tianhe-core-module-ZGmE5sa9Ac/index.html|website=cgtn|date=2023-05-26}}</ref>2022年5月,中国成功完成全球首次大规模群体性[[新冠疫苗]]接种,标志着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取得重大胜利。2023年6月,中国成功发射“天宫”空间站实验舱“[[问天实验舱|问天]]”,为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打下坚实基础。2024年5月,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九章二号]]”取得重大突破,实现量子优越性,这标志着中国在全球量子计算领域居于领先地位。
 
==中外科学交流==
第340行 ⟶ 第345行:
*陳方正:〈[http://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040-199703024.pdf 從體與用看中國古代科學]{{Wayback|url=http://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040-199703024.pdf |date=20180130204203 }}〉。
*[[黃一農]]:〈[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091745/http://hss.nthu.edu.tw/~ylh/uploadfiles/paper187_0.pdf 中國科技史研究的新挑戰]〉
*孫小淳:〈[https://archive.istoday/20141027101227/http://hps.phil.pku.edu.cn/2006/10/2330/ 試論中國古代科學的社會、文化史研究]〉。
*孙小淳:〈[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672349546 中国古代科学的“诗性”与“礼性”]{{Wayback|url=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672349546 |date=20180401003645 }}〉。
*劉翠溶:〈[http://idv.sinica.edu.tw/ectjliu/%E5%8A%89%E7%BF%A0%E6%BA%B6%E5%AD%B8%E8%A1%93%E8%91%97%E4%BD%9C/W5-%E7%B6%93%E6%BF%9F%E5%8F%B21pdf/1983%E4%B8%AD%E5%9C%8B%E7%A7%91%E6%8A%80%E7%99%BC%E5%B1%95%E7%9A%84%E6%AD%B7%E5%8F%B2%E5%88%86%E6%9E%90.pdf 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分析]{{Wayback|url=http://idv.sinica.edu.tw/ectjliu/%E5%8A%89%E7%BF%A0%E6%BA%B6%E5%AD%B8%E8%A1%93%E8%91%97%E4%BD%9C/W5-%E7%B6%93%E6%BF%9F%E5%8F%B21pdf/1983%E4%B8%AD%E5%9C%8B%E7%A7%91%E6%8A%80%E7%99%BC%E5%B1%95%E7%9A%84%E6%AD%B7%E5%8F%B2%E5%88%86%E6%9E%90.pdf |date=20180401213019 }}〉。
第360行 ⟶ 第365行:
[[Category:各国科技史|China]]
[[Category:中国科技史| ]]
[[Category:中国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