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礼宗: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Clement Shu(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13个用户的27个中间版本) | |||
第6行:
{{新教}}
'''浸礼宗'''<ref>{{Cite web|url=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8479/|title=Baptist Church - 浸禮宗|accessdate=2017-11-21|work=terms.naer.edu.tw|language=zh-tw|archive-date=2021-04-1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18022411/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8479/|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www.pcchong.net/mydictionary1/general/Denomination2.htm|title=基督教(新教)的宗派(二) - 公理宗、浸禮宗、衛斯理宗|accessdate=2017-11-21|work=www.pcchong.net|archive-date=2021-04-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01105904/http://www.pcchong.net/mydictionary1/general/Denomination2.htm|dead-url=no}}</ref>({{lang-en|Baptists}}),又称'''浸信宗''',[[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起源时间有争议,一说起源于17世纪上半叶[[英国]]以及在[[荷兰]]的英国流亡者中
浸信会反对给刚出生的婴儿行[[浸礼]],主张只有明白[[得救]]真理的儿童和成年信徒方可受浸,且受浸者须全身浸入水中,称为“浸礼”,因此得名。浸信會主张独立自主、政教分離,反对[[国教]]和[[政府]]对地方[[教会]]的干涉。浸信會傳入[[美國]]後,自1836年差派[[宣教士]]到[[中國]]。1845年,美国的浸信会分立為[[美南浸信会]]和[[美北浸礼会]],爾後仍繼續在世界各地宣教,[[美南浸信會]]國際傳道部現在是基督教會最大的宣道差會。
浸礼宗的思想最主要來自[[慈運理]]的[[再洗禮派]],但容許各種神學,教會中可能有力挺[[預選說]]的[[克爾文主義]]者(如[[司布真]]),也有支持[[神愛世人]]的[[阿民念主義]]者;可能有[[时代派]]的支持者,(如[[阿米紐斯]]),也有[[契约神學]](Covenant Theology)的擁護者。在教会治理上,浸信会采用[[会众制]],各地方的浸信會教會都是[[獨立]]、[[自主]]和[[自治]],這是浸信會的特色之一。各類型浸信教會聯會(例如:世界浸信會聯會、美加華人浸信會聯會、美南浸信會聯會、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香港浸信會聯會、馬來西亞浸信會聯會、新加坡浸信會聯會、日本浸信會聯會、德州華人浸信會聯會、南加州浸信會聯會等等),並不是管理各地方浸信會的組織,其目的在協調及推動共同事工,各地方浸信會教會自由加入。▼
浸礼宗的思想最主要來自16世纪欧洲的[[再洗禮派]],但容許各種神學,教會中有力挺[[加尔文主义预定论|预定论]]的(如[[司布真]]),也有支持神愛世人的[[阿民念主義]]者;有[[时代派]]的支持者,也有盟约神學(Covenant Theology)的擁護者。
▲
== 起源 ==
也有人说浸信会源于英国的分
有些浸信会的[[牧師]]认为浸信会起源于[[使徒]],是[[宗教改革]]之前就存在的一个不属于[[天主教]]的宗教团体,坚持认为只有信徒才可受
1881年,[[查爾斯·司布真|司布真]]又说:“历史都是我们的敌人写的,他们没有能抹掉我们的所有事实,他们的记录还时不时地泄露出一些事实,就是很久以前有些称作[[再洗礼派]]的穷人被当局定罪和处罚。我们听说,从[[亨利二世 (英格兰)|亨利二世]]到[[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期间,不断有一些所谓的[[异端]]为了真理的缘故被所有人恨恶。他们的衣服被剪短,他们被扔到野地,在寒冷中死去,后来有些人在纽英顿(Newington)为再洗礼派的信仰被烧死。早在[[新教|抗
== 特点 ==
=== 信仰 ===
浸信會信仰的特色可以用七個英語短句表達,而其每一句開頭的字母拼起來剛好是“'''BAPTIST'''”,即“浸信会”的英文。浸信會以《聖經》作為信仰和實踐的最高權威(若干宗派在《聖經》之上還加上[[教会|教會]]或是信條)。一般說來浸信會中對於特定[[神學]]立場的執著是比較淡的。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浸會中的神學是豐富而多樣的。
*'''B'''iblical
*'''A'''utonomy of the local
:浸信会没有[[金字塔]]式的治理模式。各个地方教会[[自治]],彼此互不管理、控制,没有母会和子会,借此防止了一坏俱坏、全盘堕落的局面。各个地方教会决定自己的信仰,所以整体来看浸信会是比较多样化的。有的属于[[基督教基要主义|基要派]],不接受女牧师、女人讲道、新潮的敬拜方式和新的赞美音乐,拒绝[[靈恩派|灵恩派]]和[[说方言]]。有的浸信会属于[[福音派]]
*'''P'''riesthood of the
*'''T'''wo ordinances - Believer's Baptism and Symbolic
*'''I'''ndividual soul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教会与国家之分离。教会拒绝国家的控制,教会也不试图控制国家。即使是国家善意的扶持,教会也会拒绝,因为接受国家资助是教会堕落的原因,使教会不再仰望真神,而是世俗政府。因此,浸信会反对[[天主教]]的教会控制政府的做法,也拒绝[[正教會|东正教]]的[[政府]]控制[[教会]]的做法,也不同意[[長老宗|长老会]]
*'''T'''wo offices of the church - Pastor and
另一種版本:
*'''B'''eliever's
*'''A'''utonomy of the local congregation within the associational
*'''P'''rimacy of
*'''T'''rue believers only in the
*'''I'''ndividual competency and the believer's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T'''wo
=== 对两个定例的态度 ===
==== 浸礼 ====
浸信会强调信徒[[洗禮|浸禮]](Believer Immersion),即指受
==== 主餐 ====
第53行 ⟶ 第57行:
=== 美国 ===
1639年,威廉姆斯(Roger Williams)在北美创立第一个浸信教会。美国独立后,{{tsl|en|Baptists in the history of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政教分離歷史中的浸禮宗|在浸信会推动下}},美国宪法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杰弗逊]]总统在1802年写给康州Danbury浸信会联会的回信里说:“我以崇高的敬意考虑全体美国人所宣称的立法机构‘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的这个法案,它就是在教会和国家之间建立了一道分隔的墙。”<ref> "I contemplate with solemn reverence that act of the whole American people which declared that their legislature should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 thus building a wall of separation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 Thomas Jefferson, letter to the Danbury Baptist Association, January 1, 1802.</ref>在宗教自由的保障下,各地浸信会纷纷建立,特别是在农村和西部的印第安人、黑人和移民中发展迅速,成为南部各州最大的宗教团体。1845年,因为对奴隸制存废有分歧,美国的浸信会分裂成拥护黑奴制的[[美南浸信会]]和主张[[廢奴主義|废奴主义]]的[[美北浸礼会]]。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为对抗[[自由主義神學|现代主义]]对基督信仰的攻击,美国浸信会兴起了[[基督教基要主义|基要主义运动]]和
=== 澳門 ===
第61行 ⟶ 第65行:
{{参見|香港浸信會聯會}}
1842年3月,叔未士牧師夫婦從澳門抵港,早期於[[上環]]百步梯設宏藝書塾傳揚福音。翌年,於[[皇后大道 (香港)|皇后大道]]設立首個教會,並命名為[[皇后大道浸信會]],後得仁牧師協助,設立[[潮州话|潮語]]崇拜。同時,他們在[[長洲 (香港)|長洲]]設立佈道所並於次年開辦學校。
然而,叔何顯理女士在1844年11月27日病逝,叔未士牧師於次年回國,使教會工作一度停頓。
第75行 ⟶ 第79行:
1948年6月間中華浸信會全國聯會邊疆委員會差派楊美齋牧師到[[臺灣]]佈道,10月19日[[美南浸信會]]差派明俊德宣教士(Miss Bertha Smith)由[[山東]]濟寧抵[[臺北]],12月26日舉行浸信會在臺灣首次主日崇拜。1950年代前後,眾多浸信會信徒及傳道人從中國大陸遷臺,初期成員大都為軍公教人士。1953年六月開始第一個客語事工於高雄美濃,1956年七月開始第一個臺語事工於臺北市。
1954年7月5日成立“臺灣浸信會聯會”,後更名為“中華浸信會臺灣省聯會”,再更名為“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臺灣聯會”,1972年改為現名“[[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
為推動區域福音事工,臺灣南部包括臺南、高雄、屏東、澎湖等縣市的浸信會教會,已成立臺灣第一個區聯會,定名為“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臺灣南區聯會”。
另有不同的浸禮宗差會建立的團體:(―)基督教浸禮聖經會(Baptst Bibe Fellowship):1952年由羅惠霖牧師(Rev. Bill F. Logan)自美國來臺創立;(二)以馬内利浸信會(Emmanuel Baptist Mission):1956年由卜利登牧師(Rev. Dale H. Breeden)自美國來臺創設孤兒院(未設立教會);(三)福音浸信會(Gospel Baptist Church):1955年由劉俊才牧師(Rev. Jack Bateman)自美國來臺設立教會,總部設於臺北市;(四)臺灣浸信宣道會(Taiwan Conservative Baptist Church):1952年由美北浸信宣道會差派柯饒富牧師(Rev. Dr. Ralph Covell)來臺設立教會,總部設於雲林西螺,設有神學院、營地。(五)萬國浸信會,由美國何盛頓牧師創立,差會辦公室在臺東,後來,所屬教會陸續加入[[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
=== 馬來西亞 ===
第86行 ⟶ 第92行:
*[[戚庆才]]牧师:中華全國浸信會联会的主席。[[上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75号[[上海怀恩堂]]牧师(1935-1989)。牧养信徒达54年之久。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
*解博五牧師:教會拓荒者,曾在台中地區開拓了14間教會及佈道所,為所有的傳道人寫下了教會開拓美好的典範。1949年解牧師全家至台,1955年任台中浸信會傳道。1958年浸信會神學院畢業,並受按立為牧師。1989年12月28日安息主懷,享年七十歲。
*[[吴主光]]牧师/長老:早于1954年信主,并受浸成为浸信会会友。他的信仰特征包括以属灵优先、认为擘饼是教会蒙福主要原因、视罗马[[天主教]]为邪教及异端、反对[[灵恩派]]、反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基督教与异端教会大合一]]、避免金字塔式的总会领导等。2017年6月10日安息主懷,享年七十七歲。
*[[周聯華]]牧師(1920年3月7日-2016年8月6日):浙江慈谿人,美國南方浸信會神學院哲學博士;從事傳道、聖經研究員、作家、教授等工作,曾任浸信會[[懷恩堂 (台北市)|懷恩堂]]主任牧師、凱歌堂牧師、臺灣浸信會神學院專任教授。曾製作臺灣電視公司「清晨佳音」福音節目,曾任[[臺灣世界展望會]]董事長、學校財團法人中華浸信會基督教臺灣浸會神學院董事長。
*唐佑之牧師:曾任臺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授兼教務長、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長,美國金門浸信會神學院教授。
*王美鐘博士
*[[朱耀明]]牧師:香港民運人士。[[柴灣]]浸信會榮休牧師。[[佔領中環 (2011年)|佔領中環]]發起人之一,曾領導[[黃雀行動]],德國科隆福音派教區Pfarrer-Georg-Fritze首位華人的榮譽勳章,他是香港基督教的代表人物。
*鄭明賢長老:[[奧克蘭會幕浸信會]]執事長老。
==英美著名浸信会人士==
*[[斯彌特|约翰·史密斯]](John Smyth, 1570 – 1612),英国人,
*[[托马斯·赫尔威斯]](Thomas Helwys, 1575 – 1616),英国人,据说是浸信会宗派的创始者之一。1607/08年,他们二人带领一群信徒到达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于同年在那里建立了浸信会,全体信徒受重洗。赫尔威斯与其他人开始起草史上最早的浸信会[[信仰告白]]。三年以后,此新建立的教会团体回[[英国]];1612年在伦敦建立第一个英国的浸信会团体,以赫尔威斯为牧师。赫尔威斯倡导宗教自由,教会与国家分离,宽容[[无神论]]者、外教人、其他信仰者。后来他向英王[[詹姆士六世及一世|詹姆斯一世]]写信请愿,呼吁宗教自由,他说,“国王只是一个人,不是神,无权在属灵的事上管辖百姓”。詹姆斯王将他投进监狱,1616年死在狱中。
*[[罗杰·威廉姆斯]](Roger Williams, 1603 –1683),出生在英国,浸信会神学家,是[[宗教自由]]、国家与教会分离的早期倡导者,因宗教观点不符[[马萨诸塞]]湾殖垦地的立场,遂被驱逐,后移居
*[[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 1609 – 1676),浸信会牧师,医生,北美[[宗教自由]]、国家与教会分离的早期倡导者。
*[[赫姆斯]](Obadiah Holmes, 1610 - 1682),[[罗德岛州]]早期定居者,浸信会牧师,因其浸信会信仰而在[[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受到残酷的鞭刑。
*[[约翰·班扬]](John Bunyan, 1628年11月28日-1688年8月31日),英国浸信会牧师,《[[天路历程]]》作者,因坚持浸信会信仰,不从[[英格蘭教會|英国国教]]而入狱十二年。
*[[约翰·吉尔]](John Gill, 1697 –1771),英国浸信会牧师、圣经学者、神学家、[[加爾文主義|加尔文主义]]者。他所服事的教会到了19世纪中叶迎来了一位非常有名的浸信会牧师,即[[查爾斯·司布真|司布真]]牧师。
第123行 ⟶ 第129行:
* [[章伯斯]] (Oswald Chambers, 1874 –1917),苏格兰浸信会教师,《[[竭诚为主]]》的作者。
*[[马丁·路德·金恩|-{zh-hans:马丁·路德·金; zh-hk:馬丁·路德·金; zh-tw: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 , 1929 –1968),浸信会牧师,美国[[民權運動|民权运动]]领袖,[[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约翰·麦克阿瑟]](John Fullerton MacArthur, Jr. ,生于1939),美国浸信会牧师,
== 参见 ==▼
*[[基督教基要主义]]▼
* [[大英浸信会]]▼
* [[美南浸信会]]▼
* [[独立浸信会]]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第138行 ⟶ 第149行:
* {{cite web|title=馬來西亞浸信會聯會|url=http://www.mbc.org.my|access-date=2022-01-09|archive-date=2021-04-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01105933/https://mbc.org.my/|dead-url=no}}
▲== 参见 ==
▲*[[基督教基要主义]]
▲* [[大英浸信会]]
▲* [[美北浸礼会差会]]
▲* [[美南浸信会]]
{{基督教页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