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特色條目複審/徐向前/第二次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Jason22留言 | 贡献2010年9月14日 (二) 23:30 支持撤销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大量连续内容使用同项参考,同一内容引用过多(高达381项)。内容中立性有问题,单单使用中共一方的研究著作很难做到中立,中共在这方面口碑不佳。没有海外和港台研究的补充,难以达到特色标准。--苹果派.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1:47 (UTC)[回复]

支持撤销

  1. (+)支持,提名者投票—--苹果派.留言</ span> 2010年9月11日(六) 01:47 (UTC)
  2. (+)支持,首先肯定主编的辛勤耕耘撰写,敝人在此就事论事,没有偏见。理由如下:
  3. (+)支持,对我而言仅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缺少中华民国、日本等他国的资料,哪有资格成为特色条目。 --Honmingjun--铭均 2010年9月13日(一) 04:35 (UTC)
  4. (+)支持:确实撤销有理,中华民国的时代根本都没补充上去,都采用中共国家的资料,算什么特色条目啊!《 中坛太子元帅》 ([ [User talk:Evo101469|留言]]) 2010年9月13日(一) 17:30 (UTC)
  5. (+)支持,过度引用,上次候选时已经提出过相同理由,但没有任何改善。 —ATRTC 2010年9月13日(一) 23:16 (UTC)
  6. (+)支持,同一本书引用多次是合理的,但是从引用资料构成的内文看,缺乏中立性,上面的朋友已有说明。而且从整篇文章的整体内容看,对其军事生涯的描写过分仔细,建国后的情况则不甚明了。尽管徐向前作为将军应该侧重去写其军事生涯,但这也写得太不平衡了吧,看上去像徐向前的军事传记而不是人物传记。 -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3日(一) 23:27 (UTC)
  7. (+)支持,引用相同材料多次并不是大问题,但中立性和平衡性不应受参考材料选取的影响。 --海牛欢迎吐槽~^^) 2010年9月14日(二) 09:43 (UTC)
  8. (+)支持首先肯定撰写者的辛劳,多次引用同一材料我觉得不是问题,中立性的问题,虽说引用来源不够多的确有中立性问题的可能,但我目前无法确定那个地方有严重的中立性问题,所以先不假定一定不中立。但我觉得有个很大问题是,我觉得我看完这个内容丰富的条目以后,知道他打了那些仗、升了那些官,但结果还是觉得并不怎么了解这个人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特色。百科全书条很重要的目的是让一个不了解一个主题的人,很快能掌握该主题。提供细节当然不是缺点,但看完细节却没有一个综合性的说明,这样实在不是一个理想的百科条目。另外整体我也觉得军事的篇幅比例过高,1949之后却只有一点点,但即使军事比例这么高,却也看不到对他军事表现的特色或成就的总结和整理,我觉得问题不小,再加上原撰者写出绝不再动这条目这样的话,我觉得必须投支持票。 ffaarr (talk) 2010年9月14日(二) 10:46 (UTC)
  9. (+)支持,质量不及一般特色条目,尤其参考资料的中立性问题。特色的下限,建议降格优良或甲级条目。 -HW (留言 - 贡献) DC8 2010年9月14日(二) 12:31 (UTC)
  10. (+)支持,主编对该条目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个应该肯定,但本人不支持它的特色资格。当时特色投票我是反对的,现在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支持撤销(附敝人当时反对的陈述原文):“条目通篇所叙述的内容及其单一,讲的几乎都是徐从出生到去世的个人经历,属于个人履历的性质,说它是“流水帐”也是成立的,离特色条目还有非常大的差距。现有条目内容虽然篇幅很长,但内容并不丰富,非常单一,我觉得除“个人生活”和“纪念活动”外,其他冗长的个人编年内容完全可以压缩,写成介绍徐生平的一个章节,然后再扩充非“履历”性的内容,如徐的军事指挥才能、政治及军事理念、外部对徐的看法及评价等等,这样条目才会全面。条目虽然注释丰富、详细,但也脱离不了内容单一的“履历性”条目格局,因此,本人反对该条目为特色,如主撰人或特色支持者认为我的话不正确,欢迎批评。PETERGEOGE (留言) 2010年6月21日 (一) 04:37 (UTC)”;另外,该条目的绝大部分内容取自徐的回忆录,可以说是压缩版的徐向前传记,观点单一,很难符合中立原则。PETERGEOGE (留言) 2010年9月14日 (二) 14:06 (UTC)[回复]
  11. (+)支持缺乏中立性敗北王克拉克 (留言) 2010年9月14日 (二) 17:43 (UTC)[回复]
  12. (+)支持,我覺得這個條目因為中立性的問題不適和成為特色條目-- Jason 22  對話頁  貢獻  2010年9月14日 (二) 23:30 (UTC)[回复]

反對撤銷

  1. (-)反对。如果提名人不能具体指出哪些地方存在严重的不中立不客观问题,那么我只能将提名的指控看作“莫须有。”--Gilgalad 2010年9月12日 (日) 03:10 (UTC)[回复]
    (:)回應我写在下面了,我不是无的放矢,请上面的先冷静一下,消消气。--苹果派.留言 2010年9月12日 (日) 15:32 (UTC)[回复]
  2. (-)反对,无法想想徐向前的超过千页的回忆录能成为单一来源--Mys 721tx(留言)-U18协会 2010年9月12日 (日) 16:24 (UTC)[回复]
  3. (-)反对:除了那个注脚很影响阅读让我看着很不爽以外(貌似是新规则。。),剩下的都没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将军自然是中国方面的文献比重多一点,其回忆录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一手来源,虽然回忆录里肯定有粉饰的成分,但编者加以斟酌就是了。但也希望Walter Grassroot能够考虑苹果派的意见和建议。-治愈 (留言) 2010年9月13日 (一) 18:15 (UTC)[回复]
  4. (-)反对,理由和樓上差不多。另外,似乎沒必要一一記入「殲滅多少人」、「俘獲多少人」一類的資訊,因為那些數字看起來有點隨意。Luuva (留言) 2010年9月14日 (二) 07:21 (UTC)[回复]
  5. (-)反对:我認爲除了“偽軍”等字眼存在中立問題之外,採用中共史料並不構成反對理由,只要用字造句方面不涉及主編者的原創内容,即使採用中共史料而有充足腳註的話,則不能稱爲非中立。因爲當我們質疑中共史料的中立性,則我們已經投入主觀意見。而且“偽軍”等用字,或許出自資料原文,或指稱汪精衛政權,如此則並無不可。同項參考只是技術性問題,只要主編者把頁碼放在腳註而非條目正文,問題自可迎刃而解。--Wallace High Tea with me 2010年9月14日 (二) 15:00 (UTC)[回复]

中立

  1. 敝人先讚揚其實敝人並非極力要撤銷此條目,畢竟敝人為拯救優特協會之一,而且每個條目不可能會達完美境界,如果主編主願意修正,敝人一定會把選票變成中立,甚至反對撤銷。
    但請各位看2007年陳徵蔚的維基百科「致命的吸引力」一文。此條目從獲選刊登在首頁之後就感到不對勁,2006年參與維基百科之後,沒想到會有人在2010年提倡只評審每句是否有腳註才是好條目的新標準,請問讀者是要看內容還是看這一串腳註?請問條目是在評選內容還是評選腳註?近來不斷有人提出說英文維基百科是怎樣愈來愈多腳註,那也還請提出可靠數據(最好是舉出英文版維基有50個以上優特條目有300個以上同項參考!)莫為了一時偏見而完全不參考其他學術論文或百科全書的寫法,難怪教授會稱「維基百科並無學術可信度」。--安可 留言請按此請來啟動質量提升討論)發表於 2010年9月14日 (二) 06:52 (UTC)[回复]
其實部分腳注可以合併,到段落最後才放一個腳注。比如早期生涯首段,可直接在最後標示「徐家庭背景見第二頁至第十頁」(甚至只標示第二至第十頁)也可。學術論文的參考格式雖可為參考,但畢竟與維基性質不同,有時難以相提並論。論文一些所謂基本知識,很多時不用下注,有書目已經足夠;但百科全書卻是另一回事。事實上百科全書到底會否下注也成疑:大英百科是讓他人引用(因為質素保證?);我手上一本1995年新雅出版的(兒童)百科全書則只有索引。
然而,維基的致命吸引力在於人人可編輯,無法像大英一樣保證質素(起碼比維基更有保證吧)。在一般內容上,要比平常論文下更多腳注,實是迫於無奈,尤以具爭議條目為甚。不然給人在後面放一個來源請求,然後又吵上大半天。現在爭議的焦點應該是來源是否過於單一,而非腳注多寡。後者不過是外觀有礙而已。另語主編者五戒,善哉。Oneam 01:00 AM (留言) 2010年9月14日 (二) 12:45 (UTC)[回复]

意見

本条目只参照徐向前一个人的说法,不中立也不准确,甚至黑白混淆、黑白颠倒。关于二月逆流实际情况是徐、叶两人在是否要揪斗萧华的问题上拍茶几、捶桌子,相互对抗。

  《叶剑英传》中隐讳地写到了这一点:

“过了一会儿,萧华来了,徐向前问他,昨晚到哪里去了。萧华躲躲闪闪。徐向前生气地对萧华说:‘你是胆小鬼!你怕什么?他们能把你吃掉吗?’他盛怒之下,拍了桌子,把茶杯盖子和碟子都震摔了。”   叶剑英“也大声地说:‘他昨天半夜里跑到我那里去了,是我把他收留下来的,如果有窝藏之罪,我来担当!’说话间按捺不住满腔怒火,猛拍桌子,伤及右掌。散会回家以后,端茶杯觉得右手无力,秘书陪他到军事科学院门诊部拍了片子,才发现右手掌骨远端骨折。”(军事科学院编写组《叶剑英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5年,第409页)

     当时在场的吴法宪后来证实:“作为全军文革小组组长的徐向前出于责任,和陈伯达一起批评总政治部主任萧华,于是引起两位元帅之间的对抗。”〔金秋《权利的文化-文革中的林彪事件》(英文本)斯坦佛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95页(Jin Qiu "The Culture of Power: The Lin Biao Incident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与会的军中高级将领见两位老帅对拍桌子,谁也不敢说话,有的见势不好干脆溜走了,一时会场大乱。”〔高文谦《晚年周恩来》纽约明镜出版社 2003, 第196页〕

  对此,王年一含蓄地说道:“军队高级将领的抗争极为复杂”。〔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第207页〕

支持此说的学者(这些学者都有关于文革的专著出版发行)还有:

  • 欧阳龙门 《“二月逆流”前后》
  • 丁凯文《艰难岁月的再回首--读〈吴法宪回忆录〉》
  • 司马清扬《试论徐向前和二月逆流的关系》

以上--苹果派.留言 2010年9月12日 (日) 15:21 (UTC)[回复]

(:)回應,在维基编辑了都近两年了,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涉及人身攻擊,已由燈火闌珊處點燈Wahrheit wird man frei machen.2010年9月14日 (二) 14:15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复]
。作为这个条目的主编者对于怀揣各种目的、连证据都没有仔细看过的人,也毫无奈何;本来是我无意和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涉及人身攻擊,已由燈火闌珊處點燈Wahrheit wird man frei machen.2010年9月14日 (二) 14:15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复]

进行沟通,但是出于对条目和取证的认真,我在此做一定回复。你所用的“The culture of power: the Lin Biao incident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那本书,具体页码是第95页,我也阅读了,你也可以在图书馆借到该书。这本评价甚低的个人历史书中貌似写的很有意思,而且还道貌岸然地提供了所用的来源是吴法宪的文选。而在翻阅了繁体的《吴法宪回忆录》后(请自行下载并阅读第652页),我发现金秋那本书中所采用的断章取义的伎俩,和维基中的某些人行径毫无差异,当然这也就是你们所谓的“可靠来源”。在徐、叶两帅的书、回忆录中都记载是第二天的会议时,因为得知肖华被抄家后,徐向前、叶剑英先后敲桌子;怎么到香港作家后就把敲桌子马上调整成第一天京西会议?相反,徐向前的回忆录却可以和你所引用的叶剑英回忆录对应。当然了,你们怎么想都可以,反正维基都已经被破坏如此了,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对此,海子含蓄地说,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涉及人身攻擊,已由燈火闌珊處點燈Wahrheit wird man frei machen.2010年9月14日 (二) 14:15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复]

。—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9月12日 (日) 16:19 (UTC)[回复]

污辱維基人「跳梁小丑」「你们这种垃圾」實不可取。自豪資歷,可惜編輯兩年了還這種成分,可悲。— WiDE 懷德  留言  2010年9月14日 (二) 03:46 (UTC)[回复]
實在很難相信「你们这种垃圾」這種不文明的辱罵性的言論出自維基人的口中。--Vetoheben (留言) 2010年9月14日 (二) 06:55 (UTC)[回复]
  • (:)回應好吧,我把原文都摆出来,大家自己看看吧,一句题外话,上面的火气也太大了吧?

条目文字:

一月中旬,陈伯达教唆红卫兵开始批斗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之后周恩来出面辟谣[2]:822。1月19日,在京西宾馆召开军委碰头会,围绕军队内部是否展开文革运动,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三元帅与江青、陈伯达、康生、姚文元争执起来[2]:823。此时叶群突然拿出发言稿批判肖华,当晚红卫兵抄了肖华的家[2]:824。次日上午,京西宾馆继续开会,肖华讲述被抄家经过,徐向前与叶剑英气愤之下敲桌子,而叶剑英亦因此拍伤手骨[2]:825-826。该事情被四人帮诬陷为“京西宾馆事件”,为“二月逆流案”之始。

对应上面所说的我断章取义的《吴法宪回忆录》(第652页):

叶剑英一发火,会场上的气氛立即极为紧张起来。看见这样,身为全军文革小组组长的徐向前,就不得不出来批评了肖华。徐向前说:“你肖华是有错误的。你把军队的政治工作搞成了这个样子,影响了我们全军。”    也许徐向前的本意是为了缓和会场上的气氛,但两位老帅在萧华问题上的公开矛盾,给了我们这些与会者很大的震动。一时间,整个会场上鸦雀无声。这天晚上的会议就这样不欢而散了。参加会议的同志回到房间里休息,但是背后都议论纷纷。

以上--苹果派.留言 2010年9月12日 (日) 19:13 (UTC)[回复]

(:)回應您的条目的内容中立与否是非自有公论。这暂且不提,您不顾我屡次忍让,在三释出善意之后,还对我进行如此的辱骂,我只能表示遗憾。不过我必须对您进行最后的警告,持续的人身攻击会导致对您的封禁,请您自重。--苹果派.留言 2010年9月13日 (一) 00:21 (UTC)[回复]
你真忍让,忍让到没看清内容就提请重审。请回答我,你提出的证据到底反映出我正文的那段话中的哪句不对?是不是还要加上,“美国某非不入流华裔学者认为事情是那样的?”,如果你要加就加,没有人拦着你,我以前说过我这个条目不会再动了。把条目随便改改,重审通过率不是更高么呵呵?—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9月13日 (一) 02:48 (UTC)[回复]

(!)意見。舉幾個例子。

  1. 阿道夫格蘭德曾任德國納粹空軍戰鬥機總監,此人從二戰開始打到結束,也曾任德國空軍高階要職,他在回憶錄中直指當年Me 262噴射戰鬥機無法即時形成足夠的戰力,都是因為希特勒要求相其修改為可以攜帶炸彈的戰鬥轟炸機。他的回憶錄出版甚早,此說在國際間被認為可信度很高,因此到80年代中期以前的許多書籍都是以他的說法為準,可是當更多的資料被整理出來之後,才知道不單單希特勒的命令沒有實質的延誤效果(並沒有認真的被執行,而且從1940年開始,德國空軍已經開始在戰鬥機上加裝炸彈),真正的原因是生產線,品質和耐熱原料。
  2. 李宗仁回憶錄可以說是一個在出版當年蠻具有震撼效果的歷史出版品,書中道盡他的軍事與政治生涯,對於蔣介石與國民黨如何對不起他,也有深入的描述。可是,書中並沒有提到當年在廣西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將稅抽到民國99年,怎麼被稱為將地皮刮三次。
  3. 曼斯坦是德國陸軍的高階將領,二戰入侵法國的黃色計畫也往往被稱為曼斯坦計畫(雖然實際與構想之間是有不小的差距),他也寫了本回憶錄,在書中指出他並不知道屠殺猶太人以及戰俘的說法,並且認為東線許多作戰失利,或者是戰線無法守住,都是因為希特勒不準部隊後退的結果,可是,後來陸續出版的史料也顯示出其實曼斯坦本人也隱瞞了不少事情。

口述歷史或者是當事人親寫的回憶錄,都只是不同史料形態當中的兩類,這些史料不是沒有可能因為當事人的記憶,對事情所知背景的局限,或者是有所顧慮下而與其他文件或者是資料有所出入,這也是為什麼要考據歷史,需要有不同來源的資料,而且是愈原始的愈好。如果做過一些史料研究的人,應該會了解我所提到的現象。

講句不好聽的話,中共到目前為止對於抗戰所謂的正面戰場或者是當時被其他國家承認的政府的作為,除了正大光明面對與留存史料以外,其他負面的差不多都做了。此外,過去當蘇聯基於保密的因素而不能承認他們參與韓戰的空戰,中共是可以說是把結果一碗端去之後再加上自己想要的料(張曉明在他的著作中還引述俄國軍方去函解放軍,要求他們不要誇大紀錄)。面對差異不小的資料來源時,如果不能以正面的態度進行分析,而是將別人提出的說法認為是垃圾或者是斷章取義,基於的立場是甚麼?難道說有人把徐向前腦中的記憶都加以分析過,認為他的著作與事實沒有任何一點差異?或者是出版單位沒有任何一點修改?兩岸目前對自己的歷史的態度都還沒有到那麼中力與正面的地步,認為自己寫的或者是看的是絕對正確前,請先想想上面舉出的一些事情。-cobrachen (留言) 2010年9月13日 (一) 00:55 (UTC)[回复]

我同意阁下的观点。这个人物的评定肯定现有材料的评定是不充分的,这个是历史的问题。既然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把一个元帅讲述充分,那么我也不具备这个能力,我不是绝对正确,也绝对不敢这么成。但是我所编写的内容,都是有依据的(这个是我创建及编写的上千个维基条目的通例);我所反对的只是用一些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涉及人身攻擊,已由燈火闌珊處點燈Wahrheit wird man frei machen.2010年9月14日 (二) 14:15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复]
的下脚料、评论去质疑条目,什么金秋、司马清扬、欧阳龙门,这些人恐怕最关心的是怎么编个喙头把自己的书卖个好价格……。我非常欢迎质疑和修改意见,但是不要带个削铅笔刀就敢上擂台。—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9月13日 (一) 02:48 (UTC)[回复]
(=)中立僅採用並肯定個人傳記與正面資料,卻將其他文獻、負面資料視為三腳貓而拒絕採用,此為帶有主觀意識的非中立想法。注意評價並非評斷是非善惡,請見維基百科方針讓事實說話安可 留言請按此請來啟動質量提升討論)發表於 2010年9月13日 (一) 03:23 (UTC)[回复]
Walter Grassroot注意一下自己的用詞,保持文明。—ATRTC 2010年9月14日 (二) 02:04 (UTC)[回复]
同意安可 ,若單憑自傳,絕對會引發中立性疑慮,有一般史識者皆知,自傳是最不可靠的史料。— WiDE 懷德  留言  2010年9月14日 (二) 03:56 (UTC)[回复]
  • (!)意見。自傳並非最不可靠的史料,尤其是加上大量可供查證的參考資料。自傳的可貴之處是可以呈現出文字和數字以外的人性,溝通或者是互動等等行為,作為經常在查閱與研究歷史資料的人來說,這也是很重要而且有不同程度的可信度。但是,無論是任何史料,重要的是查證以及交叉比對的過程與結果。這個部分在考證的重要性蠻高,而且也是足以在產生爭議時成為可靠度較高的依據。除非是透過比對發現內容與實際偏差太大,主觀性的認為某些作者或者題材的可信度一定不高,那就偏了。-cobrachen (留言) 2010年9月14日 (二) 14:25 (UTC)[回复]

我最近一直在把这篇文章翻译成德文,因此对它比较熟悉。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文章的确有来源单一的情况。比如在许多战斗中说歼灭或者俘虏敌人多少人,来源往往仅仅是徐本人的自传。一般要进行中立的描述需要双方,或者甚至于第三者的数据估计。当然,在没有第三者的可靠来源情况下徐本人的自传数据是第一手材料。再比如在关于徐在张国焘时期的举动时文章也主要基于徐的自传,主要是强调徐仅是军事领导人,因此只有执行命令的份,很有推托责任的嫌疑。在这里,陈本人的叙述或者其他人的叙述也应该综合进来。--Wing (留言) 2010年9月13日 (一) 04:14 (UTC)[回复]

Walter Grassroot的努力的确让人赞许,但这不能否定文章的非中立性,尤其是引用资料上的意识形态及避重就轻。-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3日 (一) 23:34 (UTC)[回复]

  • (!)意見。在比較英文版關於一次文獻(Primary Sources)之後,我感覺現有的中文翻譯有問題。原文如下:Policy: Primary sources that have been reliably published may be used in Wikipedia, but only with care, because it is easy to misuse them. Any interpretation of primary source material requires a reliable secondary source for that interpretation. A primary source may only be used on Wikipedia to make straightforward, descriptive statements that any educated person, with access to the source but without specialist knowledge, will be able to verify are supported by the source.
英文版的政策是,可以使用,但是要很小心,並且不能夠加以詮釋或者是解釋。假如要加以詮釋,需要有可靠的的次要來源。而且,可靠來源目前僅是指引,並非方針。-cobrachen (留言) 2010年9月14日 (二) 16:22 (UTC)[回复]
  維基百科,在於給讀者展示一套「準確」的資訊,甚至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學術界的重要參考資料,並具有相當權威性。機械化的認定X級文獻,XX報導,以至於偏將明顯謬誤的東西寫入維基百科,而以「維基百科注重可查證」做冠冕堂皇的擋箭牌,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也是對維基百科非常有害的。
  根據維基百科:五大支柱中所述「 維基百科是一部……必須遵循非原創研究且力求準確的原則。」,這句話中「力求準確」是「必須」的。而下文「我們也應盡量引用可供查證權威性的資料」這句話中,「可供查證」是「盡量」,而且還是「也盡量」,其優先度(priority)明顯低於對「準確」的要求。近年我發覺,很多人,在過度的注重較易把握的「可靠來源」,以至於近乎機械的執行可靠來源之時,把「準確」完全放在腦後,甚至是刻意無視「準確」,而優先選擇明顯謬誤的來自××報、××書的所謂「可靠來源」,這是完全本末倒置的--可怕的是,這種做法的支持者甚多。
  對此條目,我不便作答,因為我身在絕境,暫時沒有能力接觸到上述提到的一些書籍。但我想說,文獻資料,謬誤的可能性極大,尤其是新聞報導,很多質量根本經不起推敲。在衝突的可靠來源出現,而又明瞭正誤之時,萬萬不可透過「分級」--看誰比較「牛」就取誰(比如某些「權威報紙」可能亂講一氣以至於智商正常者都一笑了之,而街頭派發的傳單卻更經得起推敲),而應綜合分析,取準確的一方用之。實在難以確定準確性的場合,亦可分節全部加入(××方面稱…;而××方面稱…)。Sakuradate 公衆Δ 2010年9月14日 (二) 16:32 (UTC)[回复]
(:)回應,我的主張是,試圖取認知能力內最準確正確的資訊,而不是最大牌的資訊。「可靠」與否,不是數學算式,當「準確」和「大牌」衝突時,「準確」的當然才是「可靠」的。另外,我有點沒理由的喜歡所謂「擴大」,而是否「妨礙我改進或維護維基百科」,是我的主觀感受,不是法律條文,無「構成」與否問題。Sakuradate 公衆Δ 2010年9月14日 (二) 16:58 (UTC)[回复]

中立的观点才是维基百科的核心方针:它是强制性的、不可协商的且必须为所有条目遵循的标准。 ....... 在某个主题中,具有可靠来源的可查证观点并不一定完全一致,它们可能会相互矛盾,而中立的观点正是解决这种矛盾的手段。中立方针要求,当同一主题存在多个或相互抵触的观点时,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应被平等表达。不应让某一个观点具有不合理的比重,或声称它被判定为“真理”。

显然,在这个条目里,原作者已经显然丧失了中立性。怎么能成为一个特色条目呢?--苹果派.留言 2010年9月14日 (二) 21:31 (UTC)[回复]

投票將於 2010年9月25日 (六) 01:47 (UTC)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