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
拜耳股份公司(Bayer AG NYSE:BAY)是一家化工跨國集團(康采恩),德國股票指數DAX的成分公司,世界500強之一。
拜耳股份公司 | |
---|---|
公司類型 | (Xetra系統交易的)公眾公司 |
ISIN | DE000BAY0017 |
公司前身 | 法本公司 |
成立 | 1863年8月1日,由富黎德里希‧拜耳(Friedrich Bayer)與約翰‧富黎德里希‧威斯考特(Johann Friedrich Weskott)建立 |
代表人物 | Werner Wenning (CEO) Manfred Schneider (監理會主席) |
總部 | 德國勒沃庫森 |
產業 | 製藥 |
營業額 | €323.85 億 (2007)[1] |
經營收入 | ▲ €31.54 億 (2007)[1] |
淨收入 | ▲ €47.11 億 (2007)[1] |
總資產 | 116,259,000,000 歐元 (2023年) |
資產淨值 | 32,927,000,000 歐元 (2023年) |
員工人數 | 106,200 (2007)[1] |
網站 | http://www.bayer.com/ |
歷史
拜耳集團是一家全球性企業,核心競爭力在於醫療保健、營養品及高科技材料。拜耳集團通過策略性改組,集中於富有潛力、機動性和獨立性的三大事業群——醫療保健、作物科學及材料科技,並由三家服務公司提供支援。拜耳集團的各營運公司以其卓越貢獻,推動未來市場的發展。2006年的年營業額高達一兆一千六百億新台幣。拜耳集團以創新發明著稱。
拜耳集團發跡於德國。1863年8月1日,商人富黎德里希·拜耳(Friedrich Bayer)與顏料大師約翰·富黎德里希·威斯考特(Johann Friedrich Weskott)在今天德國烏帕塔的巴門(Barmen)創建了一家顏料公司──「富黎德里希·拜耳公司」(Friedr. Bayer et comp.)。1912年,公司遷往德國萊茵河畔的勒沃庫森。現在,勒沃庫森依然是拜耳集團總部所在地。今日,拜耳集團350個分支機構幾乎遍佈世界所有的國家和地區。至今,拜耳集團全球員工已經超過十萬人。
拜耳有很多重大的發明,包括阿士匹靈、海洛英、美沙酮、百浪多息、芥子毒氣、塔崩、環丙沙星、伐地那非、聚氨酯、聚碳酸酯、蘇拉明、巴拉松及殘殺威等。
2014年5月6日拜耳斥資142億美元收購默克藥廠旗下消費者醫療保健業務,其中包括抗過敏藥物開瑞坦(Claritin)和鼻血管收縮藥阿氟林(Afrin)。治療便秘藥物MiraLAX、爽健(Dr. Scholl)足部護理產品,以及抗真菌藥物Lotrimin和Tinactin。[2]。
醜聞
2003年5月22日《紐約時報》報道曾經給數億患者帶來福音的製藥巨頭拜耳公司竟然可能是幕後殺人「黑手」。拜耳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向眾多亞洲國家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家銷售了一批可能被愛滋病毒(HIV)感染的血友病藥品,導致數百人患上愛滋病,其中多人死亡。 遭到曝光的這種舊藥是FactorVIII(第八因子)凝血劑,由拜耳公司下屬的卡特(Cutter)生物製藥公司生產。因為這種藥是從1萬多名血液捐獻者提供的血庫中提取出來的,而當時獻血者沒有進行愛滋病檢測。該種藥品初期在美國投放後,曾經導致數千人染上惡疾,其中很多人死亡,拜耳和其它三家生產該藥的廠商向血友病受害人賠償6億美元,平息了這場官司,但是並沒有承認他們有失誤行為。
《紐約時報》指出在此事剛鬧出來後不久,製藥商已經在1984年2月研製出更安全的新藥,並且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承諾停止出售舊藥。但是該公司在美國國內推出更安全的新藥,卻繼續向海外傾銷舊藥———卡特公司1984年2月至1985年間曾經在香港、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日本和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出售舊藥。在此後的近20年中,該藥導致的病人死亡數字由於數據不全難以估計。但是僅僅根據香港和台灣地區的統計,就有超過100名血友病患者在服用該藥後感染HIV。
拜耳公司對《紐約時報》的指責發表了一份書面聲明。聲明中說:卡特公司當年銷售此種藥品是「負責任的、道德的和符合人道的」。聲明還辯解說,當年之所以繼續銷售舊藥,一方面是因為有許多顧客懷疑新藥的功效,而不願意購買新藥;一些國家對新藥的審批程序也非常緩慢;另一方面,由於原料的缺乏,公司無法生產更多的新藥,而許多的患者卻等着要用藥。卡特公司並不承認它在此事上的過錯,它強調說,任何證據和技術信息只能以20年前的標準來衡量和對待。「我們的所作所為是符合當時的科學標準的。」
數名來自世界多個國家的血友病患者已經再次把美國拜耳公司和其它幾家醫藥公司告上聯邦法庭,該公司位於德國萊沃庫森的總部6月3日發表聲明說,公司會認真研究訴訟,積極準備辯護。
《MSNBC》也曾報道過:"內部資料顯示這個公司了解到藥物被愛滋病毒感染後,他們把美國市場上藥品回收,投放到法國、歐洲、亞洲、拉丁美洲,美國政府竟然置之不理;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竟然置之不理!現在政府改變了態度.成千上萬的血友病患者死於愛滋病,這個公司非常清楚這將導致感染愛滋病,他們投放藥品因為希望災難變為利潤."
拜耳十字
拜耳十字是拜耳公司的標誌,1904年起開始使用。拜耳十字由橫排和豎排的「拜耳」(BAYER)拉丁字母組成,兩個詞共用一個"Y"字母,最外面為一個圓圈。拜耳總部在勒沃庫森有一個大的霓虹燈標誌。這個1958年安裝的拜耳十字是世界上最大的霓虹燈廣告。
拜耳屬下三家子集團
- 拜耳醫療保建公司 (Bayer HealthCare AG)
- 拜耳作物科學公司 (Bayer CropScience AG)
- 拜耳材料科技公司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拜耳屬下三家服務公司
- 拜耳科技服務公司 (Bayer Technology Services GmbH)
- 拜耳工業服務公司/科倫塔公司(Bayer Industry Services GmbH & Co. OHG / Currenta GmbH & Co. OHG)
- 拜耳商業服務公司 (Bayer Business Services GmbH)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Annual Report 2007 (PDF). Bayer. [2008-08-22].
- ^ 拜耳出價142億美元收購默克消費醫療保健業務- 亞洲華爾街日報
外部連結
- (德文)www.bayer.com
- (繁體中文)台灣拜耳股份有限公司
- (繁體中文)台灣拜耳醫療保健事業群官網
- (繁體中文)台灣拜耳醫療保健事業群-西藥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