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
《中華五千年》是一個香港電台廣播節目,1983年4月4日開播[1]至2000年停播,一共九百集,為香港電台最長壽的歷史教育廣播劇。
概述
编辑這個節目由香港歷史學者張偉國撰稿。最初由魏便利主持,編導鄭啟明間中亦有主持(由明朝時期開始)。由清朝後期開始,梁家永加入主持行列;在民國以後,梁家永正式接任主持,鄭啟明則繼續間中主持。開場及尾場分別有「播音皇帝」鍾偉明報幕,及後由蔡雅各報幕,最後尾場由主持報幕。
本節目的開場曲及收場曲,均出自《黃河鋼琴協奏曲》前奏《黃河船夫曲》1970年代的版本。麗的電視的1980年由奇女子狄娜主持的歷史節目《細說當年》,亦使用本曲。
在第一集中最初定出整套廣播劇由原始時代到文化大革命為止,但最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為止。第九百集為總結,由《神州五十年》取代。介紹對每個時代政治、文化、社會有重大影響的事件。除了以講述以外,還會依據史實以戲劇化形式表達出來。
節目以中學生及對歷史感興趣的家庭聽眾為主,播出後聽眾反應熱烈,並且得到教育等各界支持[2]。香港電台在1987年4月12日為紀念本節目播出4週年,舉辦午餐座談會,邀請了時任教協會長、教育界立法局議員、基本法起草委員司徒華任主禮嘉賓及作專題演講[3]。由於節目深受歡迎,香港電台其後推出同類型節目《神州五十年》;而且為方便市民大眾,香港電台將全數九百集以RealMedia形式上載到中華五千年網頁中[4],及於2013年推出流動應用程式《中華五千年盛世版》。近年因應在香港電台第五台《文化四合院》時段重播,香港電台將中華五千年網頁中的RealMedia版本更換為聲音清晰的MP3版本,並推出podcast版,每週更新一次,由2011年12月6日開始與重播的重溫同步推出。
內容
编辑中華五千年對古代的史事著墨較少,對近代的愈來愈多。
- 001集- 40集:原始時代、夏、商、周、春秋戰國
- 041集- 84集:秦朝、西漢、東漢
- 085集-102集:三國時代
- 103集-152集:西晉、五胡十六國、魏晉南北朝
- 152集-189集:隋代、唐代、貞觀之治、武則天、開元之治
- 190集-260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牛李黨爭、黃巢之亂、遼代、五代十國
- 261集-321集:北宋、王安石變法
- 322集-353集:南宋、金代
- 354集-427集:蒙古興起、吞金滅宋、元朝
- 427集-467集:朱元璋興起、明朝建立、靖難之變、明成祖永樂皇帝、鄭和
- 468集-525集:明朝中葉
- 526集-584集:滿洲興起、明末民變、滿清入關、鄭成功抗清
- 585集-638集:康熙、雍正、乾隆
- 639集-689集:清朝中葉、列強環峙
- 690集-728集:甲午之戰、百日維新、孫中山革命、武昌起義
- 729集-781集:袁世凱、北洋政府、五四運動、國民革命軍、中共成立、蔣介石北伐、軍閥混戰
- 782集-849集:日軍侵華、八年抗戰
- 850集-899集:國共內戰、中共建政
- 900集:〈總結〉
年度與集數
编辑- 1983年4月4日(星期一)首播,逢週一播放。
- 首年播放了39集。此後每年約播放52集,到2000年完結。
播放年份 | 由 | 至 | 備註 |
---|---|---|---|
1983 | 001集:軒轅黃帝 | 039集:秦王政即位 | 1983年12月26日晚上七時,香港電台第一台播放第39回[5] |
1984 | 040集:韓非與李斯 | 091集:割據江東 | 1984年12月31日晚上七時,香港電台第一台播放第91回[6] 1984年9月17日轉播廣州亞洲盃外圍賽,節目暫停一次 |
1985 | 092集:三顧草蘆 | 142集:蘇綽定制 | |
1986 | 143集:梁朝文風 | 194集:史思明反叛 | 1986年1月6日晚上七時,香港電台第一台播放第143回[7] |
1987 | 195集:李白杜甫 | 245集:徐溫專政 | |
1988 | 246集:南唐建國 | 296集:呂惠卿執政 | |
1989 | 297集:沈括使遼 | 347集:全真道教 | |
1990 | 348集:紹熙內禪 | 399集:東征日本 | 1990年9月16日週日重播第384回「漢法之爭」; 同年9月23日週日重播第385回「釣魚城之戰」[8] |
1991 | 400集:海都之亂 | 450集:建文繼位 | |
1992 | 451集:燕王起兵 | 500集:嚴嵩失勢 | |
1993 | 501集:海瑞上疏 | 550集:滎陽大會 | |
1994 | 551集:谷城事變 | 600集:南洪北孔 | |
1995 | 601集:真假達賴 | 651集:林則徐禁煙 | 1995年12月25日播出第651回 |
1996 | 652集:鴉片戰爭 | 701集:瓜分危機 | 1996年1月1日播出第652回 1996年5月6日播放第669回「忠王東征」; 同年5月13日播放第670回「祁門統兵」 |
1997 | 702集:時務學堂 | 753集:馮玉祥兵變 | 1997年12月1日播放第749回「孫越會談」; 12月8日播放第750回「國共合作」 |
1998 | 754集:孫中山逝世 | 806集:七七事變 | |
1999 | 807集:淞滬會戰 | 858集:中原突圍 | |
2000 | 859集:南京談判 | 900集:總結、回顧 |
播音員
编辑鍾偉明飾演管仲、周室王孫滿、鄭玄、劉備、東晉王導,嵇康、魏徵、宋璟、後唐明宗、宋太祖、楊業、寇準、文彥博、南宋張浚、文天祥金代王重陽、蒙古也速該、明朝道衍、清代李光地、利瑪竇、曾國藩、安治泰、孫中山、王國維、于右任、方振武、張羣、鄭正秋、沈鈞儒、陳濟棠、毛怡卿、宋哲元、趙戴文、陳垣、熊式輝、盧漢、羅富國、楊慕琦、羅斯福、毛澤民、陳布雷、劉伯承、陳寅恪、宋希濂、馬步芳等人物。
李再唐飾演的歷史人物,例如秦始皇、漢武帝、關羽、前趙劉曜、後趙石虎、唐太宗、孟浩然、後梁太祖、王安石、岳飛、拖雷、木華黎/木合黎、明成祖、張居正、小西行長、多爾袞、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褚英、清高宗乾隆皇帝、洪秀全、袁世凱、毛澤東等人物。
李學斌飾演軒轅黃帝、舜、禹、成湯、齊桓公、張儀、孫臏、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荊軻、張良、漢文帝、衛青、李陵、漢宣帝、漢光武帝、漢章帝、諸葛亮、祖逖、王猛、北魏太武帝、陳朝陳霸先、李靖、薛仁貴等人物。
朱曼子飾演嫘祖、娥皇、申后、趙莊姬、趙惠后、如姬、呂后、衛子夫、孝宣王皇后、王昭君、和熹皇后、竇妙、綠珠、張夫人、王貞風、章要兒、宣華夫人、長孫皇后、文成公主、武則天、遼聖宗朝蕭太后、金末楊妙真、清高宗繼皇后、慈禧太后(八國聯軍入京前)、宋慶齡及貝絲·杜魯門等人物。
蔡雅各飾演李廣利、漢景帝、曹植、唐中宗、高仙芝、唐肅宗、牟羽可汗、唐德宗、北宋呂蒙正(273回)、蘇轍、金國完顏阿骨打、南宋韓世忠、虞允文、蒙古札木合、清代努爾哈赤。
簡偉安飾演周武王、周成王、文種、秦二世、項莊、漢哀帝、太史慈、劉禪、曹髦、拓跋珪、北魏孝明帝、宇文邕、唐代孝達和尚(164回)等。
林友榮飾演屈原、劉邦、晁錯、司馬懿、石崇、劉淵、東晉周伯仁,唐高宗、高力士、杜甫、金兀朮、金末李全、清代曹頫、柴大紀、道光皇帝、威妥瑪、康有為、黎元洪、馮國璋、錢能訓、蔣介石等人物。
陳炳球飾演帝堯、伊尹、周公旦、孔子、廉頗、東晉王敦,魏延、遼代耶律乙辛、北宋呂惠卿、蒙古克烈部王汗、遼帝、孫傳庭、還有佐治·邦雅曼·克里蒙梭、張景惠、周壽臣、譚延闓、榮宗敬、魏德邁等人物。
曾永強飾演姜太公呂尚、孫武、趙高、張角、王允、狄仁傑、李林甫、李白、史浩、史彌遠、王振、葉夢熊、詹姆斯·康德黎、奕劻、梁士詒、陸榮廷、陸征祥、吳稚暉、吳佩孚、孔祥熙、閻錫山、賀敏學、梅貽琦、磯谷廉介、周佛海、酆悌、科德爾·赫爾、顧祝同、近衛文麿、鈴木貫太郎、林獻堂、葛量洪、董必武、陳序經、包爾漢·沙希迪、袁鴻逵等人物。
莫家駒飾演夏桀、子路、樊噲、張飛、雍闓、石勒、安祿山、周祖培、克洛德維希·卡爾·維克托、崔玉貴、倪嗣冲、靳雲鵬、陳炯明、吳景濂、馮玉祥、張作相、謝晉元、彭德懷、陳三立、、莫德庇、陳光、湯恩伯、任弼時、艾力汗·吐烈、史太林、葉得根、傅作義、李彌等人物。
溫泉飾演董仲舒、司馬遷、班固、三國時代劉放、鄧艾,北宋呂誨,元太宗窩闊台,還有牛金星、朱弘昭、楊鎬、豐臣秀吉、榮祿、瑞澂、張勳、牧野伸顯、張作霖、陳維周、黃金榮、韓復榘、鄭孝胥、劉文龍、何東、盛世才、曾養甫、龍雲、東條英機、陳儀、吳忠信、錢穆、達扎·阿旺松繞圖多旦巴傑增等人物。
車森梅飾演虞姬、趙飛燕、拖雷王妃莎兒合黑帖妮、林黛玉、吳敬君、宋美齡。
姚秀鈴飾演張麗華、上官婉兒、珍妃、溥儀(童年)、賀子珍、丁玲、裘麗琳、崔月犁等人物。
丁茵飾演班昭、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孫太夫人(孫策、孫權生母)、北魏馮太后、田川氏 (鄭成功母)、孝莊文皇后(順治帝生母)、慈禧太后 (五大臣出洋(718回)以後)、梁就光、項佩瑜等人物。
譚翠蓮飾演陳朝冼夫人、蒙古月倫太后(第354-355回)、元太宗皇后脫列哥那、宋靄齡、陳璧君、毛福梅、林江邁等人物。
謝蘊儀飾演武宣卞皇后(曹丕、曹植生母)、蕭文壽,金代元好問母親王氏(365回)。
足球評述員李德能長年活躍於廣播劇演出,飾演東漢班勇,三國時代關平、李勝,東晉司馬睿,五胡十六國苻堅,遼太祖,梁代王僧辯,唐代唐睿宗、楊國忠、史朝義,晚唐宰相李德裕,遼道宗、耶律大石,北宋王欽若、包拯、曾布,南宋曲端,成吉思汗、明太祖、清太宗、民國馬師曾等人物。
倪秉郎飾演楚莊王(013回)、謝石(116回)、惠能(179回)、譚嗣同。
殷勤(胡榮堅)飾演唐代南霽雲(192回)、李惟岳(201回)、姚令言(202回)。
羅嘉玲飾演蒙古帖木侖(第354回)、元代魯國公主祥哥剌吉(第409、415回)、韃靼三娘子(503回)、明末名妓柳如是(553-554回)。
劉昭文飾演遼太宗耶律德光(249回)、遼穆宗(269回)、北宋石守信、宋真宗、岳飛部將張顯、金朝李通、宋理宗、蒙古合撒兒(第355回)。
蔡映玉飾演遼朝述律太后(249回)、宋太宗李皇后(274回)、遼朝趙國公主耶律糾里(301回)、南宋梁紅玉(325回)、蒙古豁阿婆婆(老僕豁阿黑臣)(第355回)。
曾月娥飾演小周后、李清照、鐵木真夫人孛兒帖(第355回),還有婉容、龍國壁、章亞若、唐篔等人物。
翟耀輝飾演安南丁朝先皇丁部領(264回)、北宋慕容延釗(262回)、張齊賢(273回)、南宋張俊(328回)、金朝完顏亮、丘處機(青年)、民國吳宓、石敬亭等人物。
張建浩飾演契丹太子耶律倍(249回)、遼道宗皇太子耶律濬(301回)、宋孝宗,還有載灃、張聞天、秦德純、陳潭秋、阿合買提江·哈斯木、費正清、羅榮桓、繆啓威、烏蘭夫等人物。
鍾傑良(鍾傑武)飾演遼道宗駙馬蕭撻不也(301回)、十四阿哥胤禵、敦誠(敬亭)、奕訢、李經方、袁克定、 楊明齋、 曹銳、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溥儀、酒井隆、馬仲英、華克之、佟麟閣、楊成武、朱紹良、嶋田繁太郎、龍繩祖、蔣渭川、劉汝明、烏力吉等人物。
李學儒 飾演 呂布、英國大使巴夏禮(Sir Harry Smith Parkes)。
盧偉力飾演孫權、鍾會、劉聰、東晉劉琨,隋煬帝、唐玄宗,施耐庵、方孝儒、朱由崧、伍廷芳、李大釗、周信芳、聞一多、王雲五、丘吉爾、俞鴻鈞、曾聯松等人物。
蕭亮有一段時間替香港電台主持節目,曾飾演三國時代司馬昭、宋代司馬光。
編導及主持人鄭啟明曾飾演秦舞陽、漢元帝、盧植、魏明帝曹叡、印度戒日王(169回)、李後主李煜、范仲淹、宋高宗趙構、陸秀夫、耶律楚材、李從榮、汪直、舒爾哈齊、曹雪芹、光緒皇帝、陸皓東、廖仲愷、蔡元培、曹雲祥、張靜江、王明、劉少奇、瞿秋白、劉志丹、鄒韜奮、貝德士、田漢、戴安瀾、項英、左權、葛敬恩、陳雲、何思源、朱景喧等人物。
編導葉世雄飾演荀攸、楊儀、五代李從厚、遼代張孝傑、清代代善、鄧廷鏗、民國曹錕、陳廉伯、胡毅生、蔣百里、陳公博、榮德生、橋本群、康生、昭和天皇、程潛、王震等人物。
副廣播處長戴健文 飾 王經(099回)、章士釗、鄧小平等人物。
體育節目主持梁國滔 飾 朱振(104回)、慕容暐(117回)、拓跋嗣(123回)、高昌人馬玄智(169回)、唐代張易之(180-181回)。
陳耀華 飾 王凝之(120回)、唐中宗太子李重俊(182回)、趙明誠(334回)、馬林(共產國際)、邵力子、茅盾、徐向前等人物。
勞浩榮飾演後唐莊宗李存勗(238-243回)、後周世宗柴榮(259-260回)、宋代韓琦、宋欽宗、辛棄疾、金代元好問(365回)。
盧世昌飾演元世祖忽必烈(382-407回),元順帝、嘉慶帝、還有民國徐世昌、馬歇爾、白崇禧、聶榮臻、索康·旺欽格勒等人物。
董麗誠飾演宋代尹洙284回、宋仁宗、秦檜、范成大、郝經(386-387回)。
周志強飾演辛棄疾的同伴賈瑞(340回)、賈似道密使宋京(387回)。
周國豐飾演崇禎皇帝、宋教仁、傅斯年、陳果夫、王實味、吳國禎、梁思成、唐君毅等人物。
施介強飾演擴廓帖木兒、楊應龍、杜松、弘光帝、賀人龍、林爽文、僧格林沁、段祺瑞、孫傳芳、顧竹軒、朱德等人物。
丁家湘飾演袁宗皋、劉瑾、嚴嵩、宇喜多秀家、雍正皇帝、張彪、李時珍、徐光啟、吳炳湘、李自成、鮑羅廷、薛覺先、林彪、赫爾利、張輔等人物。
助理廣播處長周偉材飾演莽古爾泰、倭仁、陶啟勝、內田康哉、何叔衡、司徒拔、帕維爾·米夫、芳澤謙吉、土肥原賢二、杜月笙、上官雲相等人物。
蔡浩樑飾演汪精衛、徐樹錚、松井石根、孫立人、黃克誠、杜魯門、羅汝才、馬士英等人物。
楊吉璽飾演伊藤博文、陳獨秀、吉田茂、板垣征四郎、張治中、陳毅、杜重遠、潘漢年等人物。
李志剛飾演蔣翊武、謝紹敏、蘇兆徵、李濟深、夏斗寅、于學忠、卜萬蒼、賀衷寒、陳昌浩、威廉·亨瑞·端納、柳川平助等人物。
胡世傑飾演戴季陶、宋子文、鄭位三、粟裕、許世友、黃敬、丁明南、奎璧、等人物。
譚樹強飾演吳廷康、卡爾·拉狄克、藍普森、金樹仁、唐嘉鵬、四川軍閥鄧錫侯、約瑟夫·華倫·史迪威、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葉謝耶夫、司徒雷登、黎吉生等人物。
李仁傑飾演和珅、謝福音、胡漢民、劉紀文、楊虎城、徐祖詒、葉劍英、胡宗南、宋時輪等人物。
新聞部鄧志濤飾演黄郛、秦邦憲、葉挺、周士第、李先念、熱振活佛等人物。
吳志森,前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頭條新聞》的主持,飾演杜聿明、薛岳、戴笠、張治中等人物。
歷史學家麥勁生飾演北宋狄青、民國唐紹儀、胡適、宋子文等人物。
蕭樹勝飾演李漢俊、鄒瑞彭、陳友仁、陳寅恪(青年)、漢斯·馮·塞克特、孫鳳鳴、陳賡、帕提赫·莫斯里莫夫、楊友梅、孔令傑等人物。
參考資料
编辑- ^ 1983年4月4日(星期一),香港《華僑日報》,第二張;第二頁
- ^ 1987年4月14日(星期二),香港《華僑日報》,第三張;第一頁 編年形式叙述歷史 始於遠古終於文革 「中華五千年」節目最宜中學生收聽
- ^ 1987年4月11日(星期六),香港《華僑日報》,第六張;第四頁 港台節目「中華五千年」 四週年紀念午餐座談會
- ^ 港台:經典如何現代化? 《溯蘭》Vol. 5,第14頁,2008年7月
- ^ 香港電台節目表「今樂府」,《華僑日報》,1983年12月26日,頁十九。剪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電台節目表「今樂府」,《華僑日報》,1984年12月31日,頁十一。剪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電台電視」節目表,《華僑日報》,1986年01月06日,頁13(第四張第一頁)。
- ^ 《Air Wave》雜誌,1990年9月號,頁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