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福德奖(英語:Crafoord Prize瑞典語Crafoordpriset)在1980年由人工肾脏发明者、瑞典人霍尔格·克拉福德英语Holger Crafoord和他的妻子安娜-格蕾塔·克拉福德设立,瑞典皇家科学院管理。设立目的是对诺贝尔奖遗漏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予以提倡和奖励。这些领域有四个类别:数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特別注重於生態學),和多發性關節炎;該疾病使霍爾格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倍受煎熬。科学院称,“之所以選擇這些學科,是為了填補諾貝爾獎的空白”[1]

克拉福德奖
Crafoord Prize
Crafoordpriset
授予原因天文学数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研究
国家/地区瑞典
主办单位瑞典皇家科学院
奖励6,000,000瑞典克朗
首次颁发1982年 (1982)
官方网站www.crafoordprize.se

每年只颁发一个奖项,在不同學科之間輪換。对于多发性关节炎研究,只有当一个特别委员会认定在該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时才会颁发。克拉福德奖的得獎者在每年一月中旬公布,在四月的克拉福德日由瑞典国王颁獎,国王也在每年12月颁发诺贝尔奖[1][2]。截至2024年 (2024-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奖金为6,000,000瑞典克朗(約500,000美元),約爲諾貝爾獎獎金的一半[1]

首屆獎項於1982年頒發,獲獎者是俄國數學家弗拉基米爾·阿諾爾德和美籍加拿大數學家路易·尼倫伯格,以表彰其在非線性微分方程領域的貢獻。第一位被授予该奖项的女性是美國天文学家安德烈娅·盖兹(於2012年獲獎),她后来也獲頒2020年诺贝尔奖

得獎者列表

编辑

克拉福德獎曾授予以下科學家:[3]

年份 授予對象分類 肖象 得獎者 國籍 作品或成就 來源
1982 數學   弗拉基米爾·阿諾爾德 俄羅斯 非線性微分方程理論 [4][5]
  路易·尼倫伯格 加拿大/美國[註 1] [4][6]
1983 地球科學 愛德華·諾頓·勞侖次 美國 地球科學流體力學 [4][7]
  亨利·斯托梅爾 美國
1984 生物科學   丹尼爾·傑森英语Daniel Janzen 美國 共同演化論 [4][8]
1985 天文學   萊曼·史匹哲 美國 星際物質研究 [4][9]
1986 地球科學   克勞德·阿雷格 法國 同位素地球化學關係 [4][10]
傑拉德·J·瓦瑟堡英语Gerald J. Wasserburg 美國
1987 生物科學 尤金·奧德姆 美國 生態系統生態學 [4][11]
霍華德·T·奧德姆英语Howard T. Odum 美國
1988 數學   皮埃爾·德利涅 比利時 代數幾何學 [4][12]
  亞歷山大·格羅滕迪克 無國籍[註 2] [4][13]
1989 地球科學   詹姆斯·范·艾倫 美國 發現范艾倫輻射帶 [4][10]
1990 生物科學   保羅·R·埃利希 美國 分裂口的動態和遺傳問題 [4][14]
  艾德華·威爾森 美國 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 [4][15]
1991 天文學 艾倫·桑德奇 美國 星系研究 [4][16]
1992 地球科學 阿道夫·塞拉赫 德國 對生命進化進行研究 [4][10]
1993 生物科學 威廉·唐納·漢彌爾頓 英國 親屬選擇和遺傳關係理論 [4][17]
  西摩·本澤 美國 對果蠅進行遺傳學和神經生理學研究。 [4][18]
1994 數學   西蒙·唐納森 英國 四維幾何學 [4][19]
  丘成桐 美國[註 3] 微分幾何學中的非線性技術研究 [4][22]
1995 地球科學 丹司葛德 丹麥 同位素地質分析方法的發展 [4][10]
尼古拉斯·沙克萊頓英语Nicholas John Shackleton 英國
1996 生物科學   羅伯特·梅英语Robert May, Baron May of Oxford 澳洲 生態學研究 [4][23]
1997 天文學   弗雷德·霍伊尔 英國 研究恒星的核过程、恒星進化論 [4][24]
埃德溫·薩爾皮特 美國 [4][25]
1998 地球科學   唐·L·安德森英语D. L. Anderson 美國 研究地球內部的結構和過程。 [4][18]
  亞當·齊文斯基英语Adam Dziewonski 波蘭/美國[註 4] [4][26]
1999 生物科學   恩斯特·瓦尔特·迈尔 美國 發展進化生物學的概念 [4][27]
  約翰·梅納德·史密斯 英國
喬治·C·威廉斯 美國
2000 多發性關節炎 马克·费尔德曼 英國 腫瘤壞死因子-α定義 [2][4]
  拉文德·N·梅尼英语Ravinder N. Maini 英國
2001 數學   阿兰·孔涅 法國 運算子數組論 [4][28]
2002 地球科學 丹·麥克肯澤 英國 岩石圈的動態 [4][29]
2003 生物科學   卡尔·乌斯 美國 第三生活領域 [4][30]
2004 多發性關節炎 歐仁·C·布徹英语Eugene C. Butcher 美國 研究白血球的分子機制 [4][31]
提摩西·A·斯普林格英语Timothy Springer 美國
2005 天文學   詹姆斯·冈恩 美國 研究宇宙的大尺度結構 [4][18]
  詹姆斯·皮布尔斯 美國 [4][32]
  馬丁·里斯 英國
2006 地球科學   瓦勒斯·布羅克英语Wallace S. Broecker 美國 對全球碳循環的研究 [4][33]
2007 生物科學 罗伯特·泰弗士 美國 分析社會演變 [4][34]
2008 天文學   拉希德·辛亚耶夫 俄羅斯 對高能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之貢獻。 [4][35]
數學   马克西姆·孔采维奇 俄羅斯[註 5] 對現代理論物理學數學之貢獻 [4][36]
  爱德华·威滕 美國
2009 多發性關節炎   查尔斯·迪纳雷罗 美國 分離白細胞介素,了解介素在炎症性疾病發病中的作用。 [4][37]
  岸本忠三 日本
  平野俊夫 日本
2010 地球科學   沃爾特·芒克 美國 對海洋環流、潮汐和波浪及其在地球動力學中的作用的理解作出的開創性和根本性貢獻 [4][18]
2011 生物科學   伊尔卡‧汉斯基英语Ilkka Hanski 芬蘭 對空間變異如何影響動物和植物種群動態的開創性研究 [4][38]
2012 天文學   赖因哈德·根策尔 德國 他們對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的恆星進行了觀測,表明銀河系存在一個超大黑洞 [4][39]
安德烈娅·盖兹 美國
數學   让·布尔甘 比利時 在諧波分析、偏微分方程、微分理論、數論、組合學、函數分析和理論計算機科學方面所做的傑出和開創性的工作 [4][40]
  陶哲轩 澳洲/美國
2013 多發性關節炎   彼得·K·格雷根森英语Peter K. Gregersen 美國 發現不同的遺傳因素及其與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診斷和臨床治療中的作用 [4][41]
  拉爾斯·克拉雷斯科英语Lars Klareskog 瑞典
  羅伯特·溫徹斯特德语Robert J. Winchester 美國
2014 地球科學 彼得·莫尔纳(地球物理学家)英语Peter Molnar (geophysicist) 美國 對了解全球構造學,特別是對了解變形和山脈的結構和演化以及構造過程對海洋大氣環流和氣候的影響作出具開創性的貢獻 [4][42]
2015 生物科學 理查德·陆文顿 美國 開創性分析和對了解基因多態性的基本貢獻 [4][43]
太田朋子 日本
2016 天文學   罗伊·克尔 新西蘭 進行旋轉黑洞及其天體物理學後果的基礎性工作 [44][45]
  罗杰·布兰福德 美國
數學   雅科夫·艾利夏伯格英语Yakov Eliashberg 美國[註 6] 發展接觸和交織拓撲學以及剛柔現象的突破性發現
2017 多發性關節炎   坂口志文 日本 與調節性T細胞有關的發現,這種細胞可以對抗關節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有害免疫反應。 [46]
佛瑞德·拉姆斯德爾英语Fred Ramsdell 美國
  亚历山大·鲁登斯基英语Alexander Rudensky 美國[註 7]
2018 地球科學   真鍋淑郎 日本/美國 理解大氣中痕量氣體在地球氣候系統中的作用作出的根本性貢獻 [48]
苏姗·所罗门英语Susan Solomon 美國
2019 生物科學 沙利·W·西斯霍姆 美國 對地球上最豐富的光合作用生物原球菌的發現和開創性進行研究 [49]
2020 天文學   尤金·派克 美國 從恆星到星系尺度的太陽風和磁場的開創性和基礎性進行研究 [50]
數學   恩里科·邦別里 意大利/美國 表彰在所有主要數學領域,特別是數論、分析和代數幾何學領域做出的傑出和有影響力的貢獻
2021 多发性关节炎   丹尼爾·L·卡斯特纳英语Daniel L. Kastner 美國 建立自體發炎疾病的概念 [51]
2022 地球科学   安德鲁·H·诺尔 美國 表彰對瞭解地球上生命最初30億年之基礎研究的貢獻,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生命與物理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52]
2023 生物科學 多爾夫·施魯特英语Dolph Schluter 加拿大 表彰對適應性輻射和生態物種形成之基礎研究的貢獻 [53]
2024 天文學 道格拉斯·高夫 英國 發展小行星測量學的方法,並應用於太陽和其他恆星內部的研究 [54]
  约恩·克里斯滕森-达尔斯高 丹麥
  康尼·阿尔茨 比利時
數學   克萊爾·瓦贊 法國 表彰對複數與代數幾何,包括霍奇理论代數循環英语Algebraic cycle超卡勒幾何英语Hyperkähler manifold的傑出貢獻

注釋

编辑
  1. ^ 尼倫伯格於加拿大出生。[6]
  2. ^ 格羅滕迪克於德國出生,但大部分時間在法國度過,並且在法律上沒有國籍。他拒絕了他的獎項。 [13]
  3. ^ 丘成桐於中國出生。 [20][21]
  4. ^ 齊文斯基於波蘭出生。 [26]
  5. ^ 孔采維奇於俄羅斯出生。[36]
  6. ^ 艾利夏伯格於俄羅斯出生。[45]
  7. ^ 魯登斯基於俄羅斯出生。[47]

參閱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The Crafoord Prize. Crafoord Prize. Anna-Greta and Holger Crafoord Fund. [2024-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7). 
  2. ^ 2.0 2.1 King of Sweden awards Crafoord Prize to IC researchers.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00-10-04 [2015-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3). 
  3. ^ Crafoord Prize Laureates. The Crafoord Prize. [201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8).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The Crafoord Prize 1982–2014 (PD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01-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1-26). 
  5. ^ Maugh II, Thomas H. Vladimir Arnold dies at 72; Russian mathematician. Los Angeles Times. 2010-06-21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6. ^ 6.0 6.1 Louis Nirenberg Receives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PD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111. October 1996 [2009-07-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10-19). 
  7. ^ Smith, Leonard A. Professor Edward Lorenz: Meteorologist whose work on weather prediction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chaos and the 'butterfly effect'. The Independent. 2011-10-23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8. ^ Daniel H. Janzen Wins 2011 BBVA Foundation Frontiers of Knowledge Awar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2-02-16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9. ^ Gahm, Gösta. The Crafoord Prize 1985 in Astronomy to Professor Lyman Spitzer Jr.. Physica Scripta (IOP Publishing). 1985: 3–4. doi:10.1088/0031-8949/1985/T11/001. 
  10. ^ 10.0 10.1 10.2 10.3 Reed, Christina. Earth Science. New York, NY: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291. ISBN 978-1-4381-0979-4. 
  11. ^ Becher, Anne; Richey, Joseph. American Environmental Leaders: M-Z. Amenia, NY: Grey House Publishing. 2008: 603. ISBN 978-1-5923-7119-8. 
  12. ^ Ruelle, David. The Mathematician's Brai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137 [2020-07-30]. ISBN 978-0-6911-29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13. ^ 13.0 13.1 Matthews, Robert. Mathematics, where nothing is ever as simple as it seems. The Daily Telegraph. 2006-08-20 [2009-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4). 
  14. ^ Paul R. Ehrlich.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15. ^ Edward O. Wilso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5). 
  16. ^ Allan Sandage. The Daily Telegraph. 2010-11-21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17. ^ William Donald Hamilto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18. ^ 18.0 18.1 18.2 18.3 Crafoord Laureate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19. ^ Simon Donaldson. Royal Society.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0. ^ Overbye, Dennis. The Emperor of Math. The New York Times. 2006-10-17 [2009-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5). 
  21. ^ 丘成桐. 蕉岭县民政府. 2023-07-13 [2024-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1). 
  22. ^ Shing-Tung Yau.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23. ^ Levine, Simon A. Robert May Receives Crafoord Prize (PD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977. September 1996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1-17). 
  24. ^ Professor Sir Fred Hoyle. The Daily Telegraph. 2001-08-22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4). 
  25. ^ Edwin Salpeter. The Guardian. 2009-02-04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26. ^ 26.0 26.1 Dziewonski Receives 2002 William Bowie Med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2009-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7). 
  27. ^ Sussex Biologist Scoops Crafoord Prize. University of Sussex. 1999-02-26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28. ^ Connes Receives 2001 Crafoord Prize (PD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502. May 2001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29. ^ Dan McKenzie. British Library.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30. ^ Yardley, William. Carl Woese Dies at 84; Discovered Life's 'Third Domain'. The New York Times. 2012-12-31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9). 
  31. ^ Baker, Mitzi. Pathology professor Butcher takes home Sweden's other big prize, the Crafoord. Stanford University. 2004-02-11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7). 
  32. ^ Schilling, Govert. Cosmology Pays Off. Scienc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2005-01-27 [2015-11-12]. 
  33. ^ Wallace Broecker. Royal Society.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6). 
  34. ^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35. ^ Crafoord Prize 2008 awarded to Rashid Sunyaev.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physics. 2008-01-21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36. ^ 36.0 36.1 Kontsevich and Witten Receive 2008 Crafoord Prize in Mathematics (PD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583. May 2008 [2009-07-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10-08). 
  37. ^ Techne Corporation Board Member Recognized. PR Newswire. 2009-06-10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38. ^ Ilkka Hanski receives the Crafoord Prize. University of Helsinki.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2). 
  39. ^ Reinhard Genzel wins Crafoord Priz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40. ^ Jean Bourgain and Terence Tao Named 2012 Crafoord Laureates in Mathematics.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2012-01-19 [2015-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41. ^ Wollheim, Frank A. The Crafoord Prize in polyarthritis 2013 (PDF). Rheumatology. 2013-08-22, 53 (4): 581–582 [2015-11-13]. PMID 23970543. doi:10.1093/rheumatology/ket285. 
  42. ^ Peter Molnar wins Crafoord Prize in Geosciences.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4-01-17 [2015-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43. ^ Lane, Isabel. Crafoord Prize in Biosciences goes to genetic polymorphism research. Biofuels Digest. 2015-01-19 [2015-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44. ^ NZ astrophysicist awarded $1m prize. Sky News Australia. 2016-01-15 [2016-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8). 
  45. ^ 45.0 45.1 Yakov Eliashberg awarded the Crafoord Prize in Mathematics. Stanford University. [2016-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3). 
  46. ^ Crafoord Prize 2017.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8). 
  47. ^ Alexander Rudensky Appointed Immunology Program Chair.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7). 
  48. ^ Crafoord Prize 2018.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2). 
  49. ^ Crafoord Prize 2019.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9). 
  50. ^ Crafoord Prize 2020.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51. ^ The Crafoord Prize in Polyarthritis 2021. Crafoord Prize. [1 Febr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52. ^ Crafoord Prize 2022. [2022-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53. ^ Studies of how new species arise are rewarded with the Crafoord Prize. Crafoord Prize (新闻稿). Anna-Greta and Holger Crafoord Fund. 30 January 2023 [31 Januar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August 2023). 
  54. ^ This year's Crafoord Laureates can see inside stars and describe geometric shapes. Crafoord Prize (新闻稿). Anna-Greta and Holger Crafoord Fund. 30 January 2024 [31 January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 February 202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