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瀛書院香港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書院,位於新界錦田雞公嶺(舊稱桂角山),1075年(熙寧八年)由北宋進士鄧符協所建[1],約與涵暉書院同期建造。

書院除有正式學舍外,還有書樓、客館、學田等。據嘉慶王崇熙著《新安縣誌·山水略》載:「桂角山在縣東南四十里,多產,兩山競秀如角,一名龍潭山,宋鄧符築力瀛書院講學於其下,今基址尚存」。據香港歷史學者王齊樂指出:「由於鄧符的努力興學,致使當時錦田的文化大盛,成為地方上文化和教育的中心。」[2]自力瀛書院後,新界各大小鄉村紛紛設立大大小小的書院、館、塾書室等學舍,令當地文風大盛。

力瀛書院的準確遺址已不可考,1990年有報章專欄指力瀛書院的位置在當年改建成逢吉鄉「全興士多」[3],而桂角山相傳多產桂樹,雙峰如角而得名。相傳山上有一塊「鰲魚石」,不少學生愛到這塊石附近遊玩,取其「獨佔鰲頭」之意。傳說鄧符協在錦田創立力瀛書院,在旁邊修建「圭角泉」,後來力瀛書院和圭角泉都先後失修及倒塌,後人不知這兩建築物在何方,後來在錦田發現「圭角泉」石碑。

參考

编辑
  1. ^ 舒懋官等:《新安縣志》(一),145頁,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據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刊本影印。
  2. ^ 王齊樂著《香港中文教育發展史》 P37-38
  3. ^ 尚君. 鰲頭獨佔圭角山 飲水思源力瀛泉 (PDF). 1990-01-30 [2023-04-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16).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