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图书馆,位于中国上海市,由闵行校区图书馆和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组成,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成员、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2011年,该馆被网易新闻评为中国最美的50座大学图书馆之一[2]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
國家/地區 中国
地址 中国上海市闵行区普陀区
坐标31°13′40″N 121°24′23″E / 31.22786°N 121.40652°E / 31.22786; 121.40652
類型大学图书馆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建立1951年(普陀校区)
2006年(闵行校区)
隸屬华东师范大学
收藏
藏品纸质文献、期刊、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电子数据库
規模498.20万册(纸质文献)
使用
借閲憑證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卡
服務人群华东师范大学校园网用户
註冊用戶华东师范大学学生、教职工
其他信息
館長吴瑞君
員工121
網站www.lib.ecnu.edu.cn
地圖
地图

截至2017年底,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舍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馆藏印刷型文献总量达498.20万册,其中图书411.41.84万册,期刊合订本41.48万余册,古籍文献33.53万余册,学位论文6.16万余册,非书资料5.1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76个(含485个子库),其中电子期刊8.05万余种,电子图书257.62万余种,学位论文864.98万余篇[1]。有《唐颜真卿多宝佛塔感应碑》拓本、《西汉详节》、福建《三山志》等善本[3]

科研

编辑

情报研究所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机构,与图书馆实行馆所合一体制,成立于1999年12月[4]

历史

编辑

大夏大学时期

编辑

1925年9月,大夏大学胶州路的三层校舍落成,在校舍底层设图书馆,并成立图书委员会。12月16日,大夏大学举行图书馆运动大会,并发布《大夏大學藏書樓募捐啟》,现场募集1542元2角及图书330册。1930年3月,大夏大学发起第二次图书募集活动,马宗荣出任图书馆主任后,立即发布《募集图书启》,并在在《大夏周报》撰文《图书馆与募书运动》,至5月8日收到中文书籍4277册,外文书籍820册。

1930年春,大夏大学中山路校区开始建设,校董马君武强调“今后大夏大学的建设是要谋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充实”。1930年秋,图书馆迁入群贤堂二楼,新馆舍按照马宗荣所著《现代图书馆经营论》设置,设普通阅览室、参考阅览室、书库、办公室等。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1931年夏,大夏大学计划建设一所二层图书馆,并由设计师建筑作图,但因九一八事变而搁置。随着一·二八事变的发展,学校一度沦为战区,全部图书运往中华学艺社暂存,1932年秋回迁至原拟建实验小学校舍,为凹字形、三大间、两层楼房。1933年10月,学校在群贤堂205室设自由阅览室;次年秋,将教育研究室用作杂志阅览室,并添平房两间作为报纸阅览室。1934年11月,校董会决议耗资12万元修建新图书馆,次年3月决议题名“黄浦烈士图书馆”,1937年6月1日破土动工,但因八一三事变再次停止。

大夏大学内迁时,将5万余册藏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经庐山重庆辗转,于1938年5月抵达贵阳讲武堂;另一部分藏于王伯群住宅,后被国立上海大学移存中央研究院上海大学,1946年收回时不少已散失。1938年秋,大夏大学在贵阳举行募集图书运动,募得7196册图书。1939年2月4日,因日军空袭贵阳,学校转移图书至花溪,至秋季运回。1944年11月,大夏大学迁往赤水,所有图书于11月30日装箱,12月2日起经重庆茅台至次年3月8日全部抵达赤水,并用赤水中学房屋作图书馆,此时有藏书4万余册。1946年夏,学校回迁上海,赤水的图书于7月25日运达重庆,9月1日装载华泰轮驳于10月24日抵达南京,经铁路于10月31日抵达上海西站,与上海的图书合并达5万余册。因馆舍狭小,学校于群贤堂三楼辟室七间充当馆舍。

1948年春,大夏大学决定以400亿元国币建筑新图书馆,由金祖荫设计,9月28日动工,但因币制改革、金圆券大幅贬值而最终废止。1949年9月,图书馆迁往群贤堂办公。至1951年,图书馆藏书60561册,资料室藏书8728册。[5]

华东师范大学早期

编辑

1951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成立,以大夏大学图书馆馆舍及图书为基础,并引进光华大学19万册藏书,图书按照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各自的体系分开上架。1952年至1955年底,陆续接收暨南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沪江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等校图书共31万余册。其中,交通大学珍藏的1908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御赐给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的1894版《古今图书集成》在1955年调至华东师范大学[6];华东师范大学所藏1888年版《古今图书集成》则被调往交通大学,现藏于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7]

1953年5月,4000平方米的图书馆楼落成;1958年,又扩建了5000平方米的新馆舍。至1965年,藏书达125万册。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馆遭到严重破坏,多名工作人员被立案审查或迫害致死,书刊破损、丢失现象严重,改革开放后方有所好转[8]

近期

编辑

1986年,香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邵逸夫向华东师大捐资1000万港币建设新图书馆,1989年10月27日新图书馆逸夫楼建成,这是中国大陆高校首座逸夫楼[9]

基于学校 “ 211 工程”、“ 985 工程”和“十三•五”建设,图书馆不断加强网络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从 1999 年起,图书馆启用 INNOPAC 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并逐步升级图书馆服务器、扩容图书馆局域网,通过校园网实现两个校区的网络连接和集中式管理。两校区图书馆提供电子阅览室和读者查询终端,无线网络全覆盖,读者可方便地访问图书馆资源、校园网资源及因特网资源。同时通过校园 VPN认证和CARSI教育网联邦认证方式,实现了本校读者远程访问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功能。近年来,图书馆积极参与 CALIS 、CASHL、CADAL、“211”、“985”工程项目建设,在联机合作编目、馆际互借 / 文献传递、特色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出色成效。先后荣获了 CALIS 联机合作编目杰出贡献奖、Calis 应用服务优秀示范馆,多次荣获 CASHL 优质服务一等奖。

2001年10月16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华东师大分馆成立。2006年9月闵行校区图书馆正式启用。2009年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进行修葺[10]

2015年,与康奈尔大学合作启动图书馆资源共享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联合资源网开通,主要包括两校有关中国及远东地区的文献资源[1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本馆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2016年1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月26日). 
  2. ^ 全国最美的50座大学图书馆. Daxue.163.com.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4). 
  3. ^ 季维龙.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 
  4. ^ 本馆简介-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www.lib.ecnu.edu.cn.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4). 
  5. ^ 吴李国. 大夏大学的图书募集和图书馆馆舍建设——基于《大夏周报》的报道.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6, (6)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3). 
  6. ^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永久失效連結]
  7. ^ 闲话御赐《古今图书集成》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 ^ 宋路霞.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简介. 图书馆杂志. 1985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4). 
  9. ^ 《东方早报》:内地高校首个逸夫楼诞生于华师大. www.ecnu.edu.cn.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4). 
  10. ^ 胡文华. 修葺一新的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逸夫楼.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5, (1)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4). 
  11. ^ “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联合资源网开通. www.ecnu.edu.cn.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