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高錕: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撤销59.149.5.238讨论)的版本31206986
标签添加文件 image 圖像檢查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
第63行: 第63行:
[[File:Fibreoptic.jpg|right|200px|thumb|一束[[光纖]]]]
[[File:Fibreoptic.jpg|right|200px|thumb|一束[[光纖]]]]
=== 科研成就 ===
=== 科研成就 ===
高錕是舉世公認提出用纖維材料傳達光束訊號,以建置通信的第一人。高氏仍在英國求學的1960年代,大家已經知道訊息是可以用[[數位]]或[[類比|模擬訊號|模拟]]的方式傳送。當時已有人研究,透過氣體或玻璃傳送光,期望可達到高速的傳送效率,但無法克服訊號會嚴重衰減的問題。1965年,高氏對各種非導體纖維進行仔細的實驗。按他分析,當光學訊號衰減率能低於每公里20分貝時,光束通信便可行。他更進一步分析了[[吸收 (光學)|吸收]]、[[散射]]、[[彎曲]]等因素,推論被包覆的[[石英基玻璃]]有可能滿足衰減需求達到[[波導 (光學)|波導]]。這項關鍵研究結果,推動全球各地連串運用[[玻璃纖維]]波導來通訊的研發工作<ref name="光纤之父"/><ref name=PhyAdv09/>。
高錕是舉世公認提出用纖維材料傳達光束訊號,以建置通信的第一人。高氏仍在英國求學的1960年代,大家已經知道訊息是可以用[[數位]]或[[類比訊號|模拟]]的方式傳送。當時已有人研究,透過氣體或玻璃傳送光,期望可達到高速的傳送效率,但無法克服訊號會嚴重衰減的問題。1965年,高氏對各種非導體纖維進行仔細的實驗。按他分析,當光學訊號衰減率能低於每公里20分貝時,光束通信便可行。他更進一步分析了[[吸收 (光學)|吸收]]、[[散射]]、[[彎曲]]等因素,推論被包覆的[[石英玻璃|石英基玻璃]]有可能滿足衰減需求達到{{link-en|光學波導|Waveguide (optics)}}。這項關鍵研究結果,推動全球各地連串運用[[玻璃纖維]]波導來通訊的研發工作<ref name="光纤之父"/><ref name=PhyAdv09/>。


=== 重要论文 ===
=== 重要论文 ===

2015年5月14日 (四) 13:34的版本

高锟
Sir Charles K. Kao
出生 (1933-11-04) 1933年11月4日91歲)
 中華民國上海[1]
居住地 香港
 美国加州[2]
国籍 英国[1]
 美国[1]
母校香港圣若瑟书院
英国伍利奇理工學院(現為格林威治大學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英国帝國理工學院
信仰天主教
奖项菲臘親王獎章 (1996)
日本国际奖 (1996)
中央研究院院士(數理科學組,1992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外籍院士,1996)
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 (1999)
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光纤通讯电机工程
博士導師哈羅德·巴洛

高錕爵士GBMKBE(英語:Sir Charles Kuen Kao,1933年11月4日),华裔電機工程師及物理学家,生于中国上海[1],祖籍江蘇金山[3],能操粵語普通话英语法語[4]。1949年移居香港,完成中學教育後赴英留學,他拥有英国美国国籍[1],及持有香港居民身份[5]。高锟为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華文媒體譽之為「光纖之父[6]、普世譽之為「光纖通訊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獎項,以表揚他「在光傳輸於纤维的光学通信领域突破性成就」[1]

生平

高錕的祖父是初時期南社文人高吹萬,父親高君湘是留美歸國的律師,堂叔父高君平天文學家,弟弟高鋙為美國天主教大學終身教授[7][8],幼時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棟三層高的房子[9]。入學前,父親聘請老師回家,教導高錕和高鋙誦讀四書五經[7],高錕十歲時入讀上海世界學校[10][11],在上海完成小學與初中一年級課程[12],除接受中文教育以外,同時也學習英文法文[7]

童年的高錕對化學十分感興趣,曾經自製氯氣,製造滅火筒焰火煙花相纸;最危險的一次是混合红磷粉與氯酸钾,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掺入泥裡,搓成泥炸彈並扔到街上引爆。[13][9]後來他又迷上了無線電,成功地裝了一部有五六個真空管收音機[14]

1948年家族移居台灣[15],後高錕父親攜家眷再遷往香港。1949年高錕進入香港聖若瑟書院就讀中學四年級[16],高中畢業後雖已考上香港大學,但因立志攻讀電機工程,而當時港大工程學院尚未為電機工程的教學作好準備,於是他輾轉就讀了當時位於倫敦東部的伍利奇理工學院(現為格林威治大學),於1957年取得英國倫敦大學學院[14]電子工程理學學士學位,後於1965年,任職國際電話電報公司時取得倫敦大學學院電機工程哲學博士學位。

高锟與夫人黃美芸在伦敦相識[17],當時他刚从香港赴英国读书,夫人是当地华裔,妻子祖籍在江苏南京,因此亦能操吳語粵語普通話英語。两人于1959年结婚[18][19],育有长子明漳、次女明淇[18],现时皆在美国矽谷生活和工作[17]

職業生涯

1957年,高錕進入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在旗下一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公司任工程师。[20]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服务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20]。其間於1965年取得倫敦大學學院電機工程哲學博士學位[21]

高錕在ITT時期,鑽研利用玻璃纖維進行信號傳送,並將实验成果,發表多篇論文,其中在1966年發表的《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22]中指出:用石英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衰減率Attenuation)下降到每公里20分贝时,光纤通讯即可成功。他的研究为人类进入光导新纪元打开了大门。为此,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3]以及爱迪生电信奖马可尼国际奖贝尔奖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等。

高锟于1970年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筹办电子系[19](現稱電子工程學系),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教授及讲座教授,任职四年。[18]1974年又返回ITT公司,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20]1982年,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獲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在康涅狄格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20]

198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並在1989年創立訊息工程學系,直至2009年正式退休,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返港成立「高科橋公司」提供科技顧問服務,同時擔任香港特區政府科技創新委員會委員,後於2000年在大埔工業村投資成立「高科橋光纖有限公司」,生產光纖,後於2003年易主更名「高科橋光通信有限公司」[24][25][26]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96年宣佈命名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為「高錕星」(国际编号3463),以表扬他在科学上所做的杰出贡献。[27]

晚年生活

高錕在2002年或之前完成英文自传《A Time a Tide》[28],許迪鏘翻譯的中文譯本《潮平岸闊——高錕自述》於2005年出版。[6]

2003年初,高锟證實罹患早期阿兹海默病,接受治療。但事情到2009年,高錕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時才被廣泛報導[29],其夫人黃美芸接受香港《明报》采访时指高锟“老人家记性差”,时而忘记锁匙或书本放在哪里,不过病情轻微,認人、認路均沒有問題[30][31]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向高錕頒授諾貝爾物理學獎[23]。12月8日,高錕的演說《古沙遞捷音》由夫人和中大4名教授按照《潮平岸闊》內容代筆,夫人代為發表[32][33][34]。12月10日,高錕在諾貝爾典禮上獲特別安排,免除走到台中領獎、鞠躬三次的禮儀,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破例走到他面前頒獎[35]

為了協助阿茲海默症患者和家屬,高錕及夫人黃美芸在2010年9月21日成立高錕慈善基金[36],退休後常於香港美国加州山景城两地居住。

學術研究

一束光纖

科研成就

高錕是舉世公認提出用纖維材料傳達光束訊號,以建置通信的第一人。高氏仍在英國求學的1960年代,大家已經知道訊息是可以用數位模拟的方式傳送。當時已有人研究,透過氣體或玻璃傳送光,期望可達到高速的傳送效率,但無法克服訊號會嚴重衰減的問題。1965年,高氏對各種非導體纖維進行仔細的實驗。按他分析,當光學訊號衰減率能低於每公里20分貝時,光束通信便可行。他更進一步分析了吸收散射彎曲等因素,推論被包覆的石英基玻璃有可能滿足衰減需求達到光學波導英语Waveguide (optics)。這項關鍵研究結果,推動全球各地連串運用玻璃纖維波導來通訊的研發工作[20][37]

重要论文

經歷

榮譽與獎項

以其命名的高錕會議中心,位於香港科學園
Charles K. Kao Auditorium, 高錕會議中心

學術

榮譽學位

獎項

  • 1976年,美國硅酸鹽學會摩尼獎」(The Morey Award
  • 1977年,美國富蘭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蘭亭獎章」(The Stewart Ballantine Medal
  • 1978年,英國蘭克信托基金會「蘭克獎」(The Rank Prize
  • 1978年,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摩理斯·H·利柏曼紀念獎」(IEEE Morris N. Liebmann Memorial Award
  • 1979年,瑞典艾力松基金會「L·M·艾力松國際獎」(The L. M. Ericsson International Prize
  • 1980年,美國軍用通訊與電子協會(Armed Forces Communications and Electronics Association)「金章獎」(The Gold Medal
  • 1985年,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亞歷山大·格林姆·貝爾獎章」(IEEE Alexander Graham Bell Medal
  • 1985年,美國馬可尼基金會「馬可尼國際科學家獎」(The Marconi International Scientist Award
  • 1985年,意大利熱那亞市「哥倫布獎章」(The Columbus Medal
  • 1987年,日本通訊及計算機促進基金會「通訊及計算機獎」(The C & C Prize
  • 1989年,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法拉第獎章」(Faraday Medal
  • 1989年,美國物理學會「詹姆斯·C·麥高第新材料獎」(James C. McGroddy Prize for New Materials
  • 1992年,光學工程國際協會(SPIE)「協會金章獎」(Gold Medal of the Society
  • 1995年,世界工程組織協會「傑出工程成就金章」(Gold Medal for Engineering Excellence
  • 1996年,英國皇家工程學院「菲利普親王獎章」(Prince Philip Medal)表揚「其開創性(研究)工作以導致光纖(通訊)的發明,並經其領導達至工程及商業化的實現,以及他在香港高等教育的傑出貢獻」
  • 1996年,第十二屆「日本國際奖」(日本国際賞)表揚「在寬頻低損耗光纖通訊的開創性研究」的傑出貢獻
  • 1999年,美國國家工程學會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Charles Stark Draper),與莫拉(Robert D. Maurer)和麦克契斯尼(John B. MacChesney)共同獲得
  • 2006年,香港工程師學會榮譽大獎(The HKIE Gold Medal
  •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獲一半獎項)表揚「在纖維中傳送光以達成光學通訊的開拓成就(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殊勳

政治委任

以其命名的事物

參見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1.5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9. Nobelprize.org. 2009-10-06 [2009-10-06]. 
  2. ^ 徐蕙娟. 光纖之父忘了光纖「人已走了 不在這裏」. 東方日報. 2009-10-09 [2009-10-09]. 
  3. ^ 南社·南社学·南社纪念馆(答友人问). 南社紀念館. 2008-03-03 [2009-10-06]. 
  4. ^ http://science.kexue.com/2009/1216/887.html
  5. ^ 頭條日報 頭條網 - 專題新聞 - 高錕獲諾貝爾獎 - 高錕獲諾貝爾獎 國人驕傲. 頭條日報. 2009-10-07 [2009-10-07]. 
  6. ^ 6.0 6.1 蔡文遜. 高錕——愛科學 更愛自由. 盛世杂志. 2005 [2009-10-06].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7. ^ 7.0 7.1 7.2 许戈辉. “光纤之父”高锟(凤凰卫视采访稿). 中国科学院. 2002-11-12 [2009-10-06]. 
  8. ^ 高錕(1933 - ). 科学名人. [2009-10-06]. 
  9. ^ 9.0 9.1 高錕簡歷. 中國新聞網. 2009-10-06 [2009-10-06]. 
  10. ^ 著名女教育家陶玄. 绍兴县报. 2008-06-01 [2009-10-06]. 
  11. ^ 盛世中華. 民國舊上海的「貴族學校」——世界學校. 戒色網. 2009-05-30 [2009-10-09]. 
  12. ^ 高錕拿諾貝爾獎 上海親人辦家庭聚會遙送祝賀.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9-10-07 [2009-10-09]. 
  13. ^ Oral-History:Charles Kao. IEEE Global History Network. 2008-10-21 [2009-10-06]. 
  14. ^ 14.0 14.1 人物林·“光纤之父”高锟. 羊城晚报. 2001-05-24 [2009-10-06]. 
  15. ^ 李彦春、肖榕. 闻听堂弟获得诺贝尔奖我一夜未眠. 北青网. 2009-10-09 [2009-10-12]. 
  16. ^ 聖若瑟保留高錕入學證. 成報. 2009-10-12 [2009-10-12]. 
  17. ^ 17.0 17.1 光纤与爱情——高锟一生的实验. 转载《明报》. 2000-03-04 [2009-10-07]. 
  18. ^ 18.0 18.1 18.2 高锟履历. 香港文汇报. 2009-10-07 [2009-10-07]. 
  19. ^ 19.0 19.1 高锟非常惊喜:没想过获奖(图). 博讯新闻网转载香港《文汇报》. 2009-10-07 [2009-10-07].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光纤之父——高锟教授. [2009-10-07]. 
  21. ^ 21.0 21.1 Queen’s Birthday Honours for the UCL community. UCL. 2010-06-16 [2012-05-25] (英文). 
  22. ^ K. C. Kao, G. A. Hockham. 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 (PDF). Proc. IEE. 1966, 113 (7): 1151–1158 (英文). 
  23. ^ 23.0 23.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9. Nobelprize.org. 2009-10-06 [2009-10-06]. 
  24. ^ 背景资料:“光纤之父”高锟(图). 羊城晚报. 2009-10-06 [2009-10-06]. 
  25. ^ 特写:光纤之父高锟-学而优则商. 2000-06-13 [2009-10-12]. 
  26. ^ 26.0 26.1 肇事公司光纖之父創辦. 2008-10-21 [2009-10-12]. 
  27. ^ 朱明中,湯兆昇,鄭啟明. 楊振寧星與高錕星. 物理新知. [2009-10-06]. 
  28. ^ 高錕親筆寫自傳——A Time and a Tide. 信報. 2009-10-10 [2009-10-10]. 
  29. ^ 明報記者 張岳弢 談誦言. 忘了光纖 忘不了太太 高錕老人癡呆 妻子﹕不再是以前那個人. 明報. 2009-10-09 [2009-10-09]. 
  30. ^ 港媒年初传高锟患老年痴呆症 妻称老人家记性差. 中国新闻网. 2009-10-06 [2009-10-06]. 
  31. ^ 高錕傳患老人癡呆症. 明報. 2009-10-06 [2009-10-06]. 
  32. ^ Nobel Lecture - Sand from Centuries Past Send Future Voices Fast. 2009-12-08 (英語). 
  33. ^ 高錕諾獎演辭《古沙遞捷音》. 大公報. 2009-12-10. 
  34. ^ 中大四教授助寫古沙遞捷音. 文匯報. 2009-12-09. 
  35. ^ 高錕親領諾貝爾獎笑容燦爛 瑞典國王走到身邊. 新華網. 2009-12-11. 
  36. ^ 高錕慈善基金於世界阿茲海默症日(9月21日)成立. 高錕慈善基金. 2010-09-21. 
  37. ^ the Class for Physics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TWO REVOLUTIONARY OPTICAL TECHNOLOGIES (Scientific Background 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9) (PD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 1–6. 2009-10-06 [2009-10-16] (英文). 
  38. ^ 38.0 38.1 數理科學組-高錕. 院士基本資料.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 [2009-10-07]. 
  39. ^ 校長公開信: 向高錕教授申致最誠摯的賀忱 VC's Open Letter: Our hearty congratulations to Prof Charles Kao. 香港中文大學. [2009-10-07]. 
  40. ^ Honorary Professors and Emeritus Professors, Faculty of Engineering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 [2009-10-07]. 
  41. ^ Fellows - K. IEEE. [2009-10-22] (英文). 
  42. ^ List of Distinguished Fellows. The Hong Kong Computer Society. [2012-06-12] (英文). 
  43. ^ 一九九六年中国科学院大事记(4-6月). 中国科学院网站. 2002-07-12 [2009-10-06]. 
  44. ^ 44.0 44.1 高錕校長榮休誌念各界歡送惜別依依. 校園消息 (香港中文大學). 1996 [2009-10-06].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45. ^ QM Alumni e-Newsletter Issue 15.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2008.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46. ^ Macao chief congratulates Nobel Prize winner Charles Kao. XinhuaNet News. 2009-10-07. 
  47. ^ 名譽博士 高錕. 國立交通大學公共事務委員會. [2009-10-10]. 
  48. ^ 校史-國立交通大學時期|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以後. 國立交通大學. [2009-10-10]. 
  49. ^ HKU awards seven Honorary Graduates at 184th Congreg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1-03-22 [2012-05-25] (英文). 
  50. ^ 高錕教授出席高錕會議中心命名儀式. 香港政府新聞處. 2010-02-24 [2012-05-25]. 

外部链接

教育職務
學術機關職務
香港中文大學
創院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院長
1970年-?
繼任:
范季融
前任:
馬臨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1987年-1996年
繼任:
李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