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石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石蜜当前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24年10月7日 (一) 22:49 (补救3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9.5)。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石蜜又稱崖蜜岩蜜,現在常稱為片糖[1][2],是指甘蔗汁经过太阳暴晒后而成的固体原始蔗糖李时珍本草纲目》石蜜条:“石蜜,白沙糖也,凝结作饼块者为石蜜”。张澍辑《凉州异物志》说:“石蜜非石类,假石之名也。实乃甘蔗汁煎而暴之,凝如石而体甚轻,故谓之石蜜”。

现在用于烹调的片糖,就是古时的“石蜜”。杜甫有《发秦州》诗:“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

譯語

[编辑]

漢譯佛典中譯作「石蜜」者,其印度原語為śarkarā或phāṇita:

  • 根有律藥事》「酥、油、糖、蜜、石蜜」,在藏本《根有律藥事》[3]的英譯本作「butter oil, oil, phāṇita, honey, and śarkarā」,酥為butter oil(梵語 sarpis),油為oil(梵語 taila),糖為phāṇita,蜜為honey(梵語 madhu),石蜜為śarkarā。又《瑜伽師地論》「石蜜汁」,梵語本作「śarkarārasaṁ」。
  • 善見律毘婆沙》「有九波夜提者,乞九種美食:一乳二酪三生酥四熟酥五油六蜜七石蜜八肉九魚,是名九種。」,在《巴利律藏》[4]中此九種為,一khīra,二dadhi,三navanīta,四sappi,五tela,六madhu,七phāṇita,八maṃsa,九maccha,石蜜為phāṇita。

原产地

[编辑]

唐本草》说“石蜜出益州西域”。根据季羡林考证,石蜜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中;石蜜又称为“西极石密”或“西国石密”来自古印度

世界各国“蔗糖”(英文:sugar,sucrose;德文Zucker;俄文Сахар)和中国古代的“西极石密”和“西国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śarkarā。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

印度製蔗糖的方法,是将甘蔗榨出甘蔗水晒成糖浆,用火煮练成为蔗糖块(śarkarā)。正是《凉州异物志》中所说:“石蜜....实乃甘蔗汁煎而曝之..谓之石蜜”。

梵文śarkarā又有“石”的含义。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石蜜”是梵文śarkarā的意译。

药性

[编辑]

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石蜜条:“石蜜,乳糖也,味甘寒,无毒,主心腹热胀,口干渴”。又:“石蜜疗口疮”。

注釋

[编辑]
  1. ^ 本草纲目·虫一·蜂蜜》集解引南朝梁陶弘景之言:“石蜜即崖蜜也。在高山巖石间作之,色青,味小酸。”
  2. ^ 一說崖密是樱桃,《王直方诗话·东坡〈橄榄〉诗崖蜜解》:“崖蜜,樱桃。出《金楼子》。”
  3. ^ “The Chapter on Medicines” from The Chapters on Monastic Discipline. 84000 Reading Room. [2024-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4). 
  4. ^ 巴利律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Yāni kho pana tāni paṇītabhojanāni, seyyathidaṁ—sappi(熟酥), navanītaṁ(生酥), telaṁ(油), madhu(蜜), phāṇitaṁ(石蜜), maccho(魚), maṁsaṁ(肉), khīraṁ(乳), dadhi(酪). Yo pana bhikkhu evarūpāni paṇītabhojanāni agilāno attano atthāya viññāpetvā bhuñjeyya, pācittiyaṁ.」

参考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