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小尾真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小尾真鯊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亞類: 鯊總目 Selachimorpha
目: 真鯊目 Carcharhiniformes
科: 真鯊科 Carcharhinidae
屬: 真鯊屬 Carcharhinus
種:
小尾真鯊 C. porosus
二名法
Carcharhinus porosus
(Ranzani, 1839)
小尾真鯊的分佈圖
異名

Carcharias henlei Müller & Henle, 1839
Carcharias porosus Ranzani, 1839

小尾真鯊學名Carcharhinus porosus),為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真鯊目真鯊科的其中一[2],被IUCN列為極危保育類動物,意大利博物學家卡米洛·蘭扎尼(Camillo Ranzani)在1839年出版的《博諾尼科學院新評論》卷中首次發表了對小尾真鯊的科學描述。他將本物種命名為Carcharias porosus,此模式標本是一隻來自巴西的1.2公尺長的雄魚。分佈於西大西洋區,從墨西哥灣北部到巴西南部與烏拉圭(不包括加勒比海島嶼);東太平洋加利福尼亞灣祕魯海域,深度可達36公尺,本魚體較細長,鼻子長而尖,眼大圓形且具瞬膜,嘴角處有短皺紋,雙顎兩側各有13-15排牙齒(通常為上顎 14排牙,下顎牙齒13排牙),上牙很高,呈三角形,有很強的鋸齒,向兩側傾斜地增加,下齒相對較窄且較直立,鋸齒較細,五對鰓縫較短[3]。胸鰭小呈鐮刀形,尖端相對較尖,背鰭2個,成魚的第一背鰭較寬,幾乎形成等邊三角形,頂端鈍,起於胸鰭的後尖端,第二背鰭很小,起於臀鰭基部的中點,背鰭之間不存在脊,腹鰭很小,臀鰭後緣有一個深凹口,不對稱的尾鰭具有堅固的下葉和較長的上葉,在尖端附近有一個腹側切跡,身體呈純灰色,下腹部呈白色,側面有淡淡的淺色條紋,胸鰭、背鰭和尾鰭的尖端可能會變暗色,體長可達150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的大陸棚、河口、海灣,屬肉食性,以硬骨魚、小型鯊魚、魟魚、甲殼類頭足類等為食,胎生,全年均可繁殖,9月至11月為繁殖高峰,雌魚一次可產下2 至9尾幼魚,壽命可達12年[4]。小尾真鯊對人類無害,通常是被刺網和延繩釣漁場偶然捕獲,魚肉、魚翅可食用,肝油和軟骨可入藥,1980年代,該物種約佔鯊魚和魟魚捕獲量的43%,但此後已下降至17%左右。這種明顯的下降被認為是由於捕撈量增加、捕獲的幼鯊比例較高以及鯊魚繁殖率低所致。因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巴西的小尾真鯊評估為易危物種,儘管小尾真鯊表面上受到了保護,被列入2004年巴西官方瀕危動物名錄,但捕撈實際上仍然不受管理[1]

小尾真鯊的顯著特徵包括其長鼻子和寬闊的第一背鰭。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Pollom, R.; Charvet, P.; Carlson, J.; Derrick, D.; Faria, V.; Lasso-Alcalá, O.M.; Marcante, F.; Mejía-Falla, P.A.; Navia, A.F.; Nunes, J.; Pérez Jiménez, J.C.; Rincon, G.; Dulvy, N.K. Carcharhinus poros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0, 2020: e.T144136822A3094594 [19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20-3.RLTS.T144136822A3094594.en可免費查閱. 
  2. ^ Carcharhinus porosus at www.fishbase.org.
  3. ^ McEachran, J.D.; Fechhelm, J.D. Fishes of the Gulf of Mexico: Myxinformes to Gasterosteiforme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8: 87. ISBN 0-292-75206-7. 
  4. ^ Lessa, R.; Santana, F.M. Age det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the smalltail shark Carcharhinus porosus, from northern Brazil.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1998, 49 (7): 705–711. doi:10.1071/mf98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