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 读客文化
原作名: Consuming Life
译者: 李康
出版年: 2024-11-11
页数: 304
定价: 69.9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9643493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 读客文化
原作名: Consuming Life
译者: 李康
出版年: 2024-11-11
页数: 304
定价: 69.9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9643493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2024年购书目录 (思郁)
- 压舱石.书 (菊花夜行军)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4(续) (普照)
- , (Nomad)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白开心 2024-11-17 15:48:00 北京
本书让我想到了一个最近看了很多遍的观点:“把劳动和尊严解绑,就能中止资本主义制度人的异化。” | 本书读着挺累的,有很多特别学术化、晦涩的词汇和表达,加上有大量复杂结构的句子以及一堆被插入在括号里的内容,造成了阅读的困难,但是我认为即使是这样,还是应该硬着头皮读下去,因为鲍曼的很多判断或者总结性的陈述,非常有启发,并且读着也没有那么艰涩。
1 有用 mumudancing 2024-12-01 10:14:36 上海
“买买买”、“不买不买不买”已经不是问题了,问题是我们自身已经成为消费品,也已习惯用消费的方式代表选择、身份以致更大的民主。这背后的循环怎么破?——《再见爱人》真是最好的例子。
1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24-11-19 22:56:54 北京
《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算有遗策,商品社会对人的物化与异化,无处不在。当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鲍德里亚说“身体是最完美的消费品”时,其前提是身体与权利的关系不再纯粹,身体成为一种等价物,一种可流通的货币,指的是被符号化的身体,而不是斯宾诺莎意义上的身体,即作为社会事实的身体而非身体本身。消费也可以看作是对身体的支配,对情感的支配,对时间的支配,对金钱的支配。但是偶一想到时间,它便已不再自由。“我们无... 《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算有遗策,商品社会对人的物化与异化,无处不在。当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鲍德里亚说“身体是最完美的消费品”时,其前提是身体与权利的关系不再纯粹,身体成为一种等价物,一种可流通的货币,指的是被符号化的身体,而不是斯宾诺莎意义上的身体,即作为社会事实的身体而非身体本身。消费也可以看作是对身体的支配,对情感的支配,对时间的支配,对金钱的支配。但是偶一想到时间,它便已不再自由。“我们无法像脱去内衣一样摆脱时间”,在时间的消解之后,我们虚耗的购买欲,我们虚掷的热情,在一张张随意丢弃的账单后面,我们就像被蒙住双眼在无形中拉磨的驴,永远处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悖论之中,当内心获得短暂的满足之后,身体所剩的不过是被消费后的残余——人之物哀,莫过于此。 (展开)
4 有用 暗光手镯 2024-11-13 19:50:37 四川
我咋觉得这么像机器翻译啊,读起来很怪
16 有用 loveyukui 2024-11-11 17:06:51 江苏
翻译得不知所云
0 有用 米米 2024-12-03 22:33:03 四川
生产者社会:耐久、长期的安全,允许失败再来;消费者社会:拒绝延迟满足、转瞬即逝的改变,不允许任何失败、许诺新机会……不晓得是译文的原因还是原文本来就那样,一些概念一开始已经说明清楚了,但非要再换个解释举例来说,硬生生让已经理解了的句子变得难于理解了;总归不管是读还是听,这本书给人的感觉都挺艰难的,虽然通篇是一条思路(消费主义施加给个人、社会的影响,从而生成的种种景观)加无数事例来贯穿的。
0 有用 劳雷尔在读博 2024-12-03 19:18:30 湖北
可读性不强。
0 有用 一只大鱼 2024-12-03 17:32:18 广东
精准把握到“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的转变,而我们的境遇则是必须成为消费的客体(即商品)才能成为消费的主体。与之伴随的则是主体性沦为了”事实拜物教“。另一分析精妙之处在于消费社会的”时间“,即“点彩时间”和“弃置”逻辑,前者指向当下主义、瞬间、碎片、事件、冒险、意外等等,后者则指向了用后即弃。时间性和主体性的变化,在鲍曼看来带来了诸多“附带伤害”,如伦理盲视、爱的物质化、新穷人等等,这些将超出... 精准把握到“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的转变,而我们的境遇则是必须成为消费的客体(即商品)才能成为消费的主体。与之伴随的则是主体性沦为了”事实拜物教“。另一分析精妙之处在于消费社会的”时间“,即“点彩时间”和“弃置”逻辑,前者指向当下主义、瞬间、碎片、事件、冒险、意外等等,后者则指向了用后即弃。时间性和主体性的变化,在鲍曼看来带来了诸多“附带伤害”,如伦理盲视、爱的物质化、新穷人等等,这些将超出我们的理解力、想象力和情感,成为我们的“重负”。 (展开)
0 有用 Heisenburge 2024-12-02 12:52:58 北京
有哲学层面的思考,有启发。
0 有用 平头哥 2024-12-01 19:00:07 江苏
诱导过度消费的人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