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補貼政策是一記七傷拳 零和思維讓世界更貧窮

▲以現今全球經濟局勢來看,互惠互利不再重要,國家利益才是優先。(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防疫隔離進入尾聲,保護主義的圍欄卻是方興未艾。全球貿易官員一向低調行事,但韓國貿易部長安德根(안덕근)上個月發出警告:全球正處於打開潘朵拉盒子的邊緣,如果歐盟決定跟進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國家都將相繼參與這場無視全球貿易規則的艱難競賽,那些經過數十年談判造就的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將一夕之間遭到破壞。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前商務部副部長威廉.芮恩希(William Reinsch)也直言不諱,他說美國一直戮力於保持對其他經濟體的科技優勢。 如今,中國崛起正以一種新模式翻轉這一現實:美國已經從跑得快,轉向了跑得更快,而且想方設法壓制其他人的崛起。經濟大國的競相投入補貼競賽,妄圖以國家干預維繫自己的經濟優勢,最後很可能會變成一個零和博弈,並讓全球經濟發展更加黯淡。

保護主義持續抬頭 零和遊戲就在眼前

▲本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聚焦全球經濟现今最明顯的發展傾向:保護主義漩渦。(圖/截自經濟學人雜誌封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聚焦全球經濟現今最明顯的發展傾向:保護主義漩渦。我們看見象徵全球化的四艘集裝箱貨櫃輪以及散佈四處的集裝箱,盡皆被捲入了一個汪洋大海的漩渦中。上面的兩排黑色字體說明了漩渦是什麼?「ZERO-SUM 零和遊戲。」補充小字則是「The destructive logic that threaten globalization 威脅全球化的破壞性邏輯。」

文章提及1945年以來,全球經濟一直按照著美國所支持的規範體系在運行。 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全球經濟增長,更讓數億人成功擺脫了貧困,並進一步幫助了西方能夠在冷戰中成功戰勝蘇聯。 今天,這個系統正處在危險之中。各國競相補貼著綠色產業,想方設法鼓勵製造業遠離敵方陣營,甚至限制商品和資本的流動。互惠互利不再重要,國家利益才是優先。一個零和思維的時代已經展開。

由於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美國對維持舊體制的興趣驟減,舊體制面臨了壓力。 而拜登的放棄自由市場規則,轉而推行激進的工業政策,更是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一個最新的打擊。美國為綠色能源、電動汽車和半導體發放了總額高達4650億美元的巨額補貼,但要求這些生產必須在當地進行。負責審查外來投資的官僚體系現在掌控著超過股市60%的行業,他們最不希望看見的就是國內市場被外資企業掌握。官員們開始阻擋越來越多的出口,特別是高端晶片和晶片製造設備的出口中國。

對華盛頓的許多人來說,強而有力的工業政策具有致命的吸引力。這有助於鞏固美國在科技上相對中國的優勢,因為中國長期以來利用國家干預在關鍵領域的追求自給自足讓美國備感威脅。由於碳定價在政治上的不可行,脫碳方向被大力推進。這反映了一個方向,即民營企業力有未逮的地方可以藉由政府干預達成,甚至可以讓美國的心臟地帶重新取得工業化成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放棄自由市場規則,轉而推行激進的工業政策,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一個最新的打擊。 (圖/路透)

然而,其直接後果將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一場危險的保護主義漩渦,在印度建一家半導體製造廠,政府會支付一半以上的成本;選擇在韓國建造,你可以享受慷慨的稅收減免。自2020年以來,陸續宣佈「戰略」政策的G7經濟體與美國宣布的補貼支出占GDP的比例已經不相上下,總支出更是達到了11兆美元。

去年,歐洲官員注意到跨境商業交易中,有三分之一盡皆受到了詳細審查。擁有製造電池所需原料的國家開始關注出口的管制。印尼已禁止鎳礦的出口; 阿根廷、玻利維亞和智利可能很快就會針對鋰礦的產量展開OPEC模式的合作。

與中國的經濟衝突已經難以避免。隨著中國在本世紀初深入的融入全球經濟,許多西方國家原本預測中國可以變得更加民主。這個希望已經徹底破滅,加上全球100萬以上的製造業工作崗位遷移到了中國,逼得美國對全球化一下子失去了熱愛。

今天,拜登擔心過度依賴中國電池的危險,就像入侵烏克蘭之前歐洲依賴俄羅斯供應天然氣一樣。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都擔心美國在先進晶片製造方面輸給臺灣會削弱美國在發展人工智慧方面的能力,因為未來的軍隊必須依靠人工智慧來規劃更高的戰略指導。

▲拜登參觀亞利桑那州台積電晶圓廠。(圖/翻攝自推特/@WhiteHouse)

美國再工業化帶來副作用

部分人士只是想阻擋中國變得更加富裕,還有一些人專注於提高美國的經濟韌性和保持它的軍事優勢。他們認為,美國核心地帶的再工業化將重新點燃對資本主義的支持。與此同時,作為全球霸主,美國可以抵禦其他國家的抱怨。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一旦零和政策被視為理所當然,想放棄它們只會變得更加困難。

事實上,即使它們重塑了美國的工業,它們的整體影響更有可能通過侵蝕全球安全、阻礙經濟增長和提高綠色轉型的成本而造成更大的損害。

其中一個問題是他們造成的額外經濟成本。《經濟學人》估計,複製企業在全球的科技硬體、綠色能源和電池行業的累計投資將花費3.1~4.6兆美元(占全球GDP的3.2~4.8%)。再工業化將提高物價,對窮人的傷害只會最大。重複建置的綠色供應鏈將讓美國和全球擺脫碳排放的成本變得更高。歷史表明,大量的公共資金最後將付諸流水。

另一個問題是引發盟友和潛在盟友的憤怒。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智慧在於意識到其利益在於支持全球商業的開放。 其結果是全球化讓美國在1960年,佔據了全球GDP的近40%。

▲美國的保護主義引發盟友和潛在盟友的憤怒。圖為半導體製造商ASML。(圖/路透)

如今,這個比例已降到了25%,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盟友,只有在荷蘭ASML和日本東京電子也拒絕向中國晶片製造商提供設備的情况下,對中國晶片製造商的出口禁令才能有效果。如果民主世界作為一個集體運作,電池供應鏈才會更加安全。然而美國的保護主義其實正在激怒它自己在歐洲和亞洲的盟友。

美國還必須吸引那些新興的大國。 高盛預計到2050年,印度和印尼將成為全球第三和第四大經濟體。 這兩個國家都是民主國家,但目前仍然不是美國的緊密盟友。到2075年,奈及利亞和巴基斯坦也將獲得更大的經濟影響力。如果美國要求其他國家遠離中國,甚至不提供讓中國進入本國市場的機會,那麼它將被崛起的這些新興大國所唾棄。

最後一個擔憂是,經濟衝突擴散得越多,就越難解决需要全球合作的問題。儘管各國競相爭取綠色科技,但仍在為如何幫助貧困國家實現脫碳而爭吵不休。事實證明,由於中國這個大債權人的阻撓,很難成功救助像斯里蘭卡這樣陷入債務困境的國家。 如果各國不能合作解决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將變得更加不能解决,全球經濟也將因此受到影響。

▲由於中國的阻撓,各國很難成功救助陷入債務困境的國家。圖為去年七月,斯里蘭卡民眾憤怒包圍並闖入總理辦公室。(圖/路透)

沒有人指望美國會回到上世紀90年代的模樣。尋求保持其軍事優勢,避免關鍵經濟對中國過度依賴是正確的。然而,這更加凸顯其他形式的全球一體化更加重要。考慮到各國各自的價值觀,它應該尋求盡可能的深入合作。今天,這可能需要一些重複召開的論壇和更多的臨時協定。例如,美國應該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全面和進步協定》),這是一項亞洲的貿易協定,更是美國一開始幫助起草的一項早期協定,但現在已經被美國所放棄。

考慮到美國政治的保護主義轉向,拯救全球化已經不可能。但國會對烏克蘭的援助表明,選民並不像想像的那樣狹隘。調查顯示,自由貿易的普及正在恢復。有跡象表明,拜登正在回應盟友對其補貼的擔憂。

然而,拯救全球秩序需要美國更大膽的引領,並再次拒絕零和思維的種種承諾。在制度徹底崩潰,破壞無數生計,危及自由民主和市場資本主義之前,我們仍有時間做些什麼。這個任務艱巨而緊迫,但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事情了,時間已經所剩無幾。

美國極可能會再次懷念曾經的反對補貼

在去年9月的一場全球演講中,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蘇利文(Jake Sullivan)闡述了美國現階段以鄰為壑的做法基本原則。他認為,僅僅保持對中國和其他競爭對手的科技領先已經不夠,相反的,他認為美國必須在晶片製造、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和清潔能源方面「盡可能的拉大領先」。為此,美國不僅需要歡迎優秀人才、鼓勵創新,還需要同步阻止中國和俄羅斯這些國家的科技進步。看來美國心意已決難以拉回。

▲俄羅斯限制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突顯過度依賴極權國家關鍵進口的巨大風險,但這卻讓全世界發展背負了巨大成本。(圖/路透)

單獨去看,所有補貼計畫都將新增對所謂國民經濟的投資;但在全球範圍內,它們代表的是成本的巨大新增。零和思維的邏輯意味著政府干預還會進一步的升級,畢竟,如果跨國企業在全球經營時不再獲得一如往常的平等待遇和市場准入,那麼所有國家開始在自己國內逕行培育和保護自己的企業將變得更加師出有名理所當然。確實,在美國登高一呼的情況下,歐亞各國看似有志一同前呼後應,但在跨境工作的重複、公共資金的浪費以及盟國之間的爾虞我詐之下,美國極可能會再次懷念自己曾經的反對補貼。

像中國和俄羅斯這類國家確實對當前的全球秩序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俄羅斯為回應西方陣營對烏克蘭的支持而限制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突顯了過度依賴極權國家關鍵進口的巨大風險,西方民主國家因此在經濟上想方設法壓制對手可以理解。但這確實讓全世界發展背負了巨大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以國家安全和維繫競爭力而採取的補貼政策真的是一記七傷拳,它們對盟友的傷害不亞於對敵人的打擊。零和思維能不能成功讓民主世界更安全沒有人敢保證,但它一定會讓這個世界更貧窮。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