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日本人也許懷念少年時代,卻不一定願意重新上學,尤其不願意再當一次初中生。(圖/視覺中國CFP授權提供)
我們經常在網路看到外國遊客稱讚日本社會的文章。不少外國留學生和在日外國人也會表達他們對日本的大學或公司感到很滿意,相比之下,我們卻極少聽說初中的外國學生或者他們的父母稱讚學校,更多的,我們反而常常聽到「我的孩子在學校被同學們霸凌」、「由於我是外國人,同學們都不理我」等苦惱。
在日本社會裡,「學校」是與日本社會相隔絕的另一個空間,尤其是初中。很多日本人雖然渴望回到少年時代,但不一定願意重新上學,同樣我也不願意再做初中學生。
我的初中是一座東京首都圈住宅地新建的公立學校。首都圈新建的中學大都非常重視名校升學率或者各種體育活動的成績。我所在的初中非常重視體育活動,所以老師們經常告訴學生「比起讀書學習,我們更喜歡重視體育活動的孩子」等教導方針,也就是說,他們只喜歡優秀的運動員。雖然我在體育方面有一定的天賦,但是為了準備考試我並不太願意參加體育活動,因此,老師常常在同學面前批評我,例如「你這樣的分數並不能算是優秀的學生」、「只注重功課的人生非常無聊」等。因為老師們的批評,一些同學也開始在背後說我壞話。
確實,準備考試並不是青春時代唯一重要的事,可能我上面所說的那些教導方針也有一定程度的道理,但是我認為無論學校是否重視成績,老師都不應該批評認真念書的孩子。另外,我所就讀的初中是公立學校,一般來說,除了考上私立中學,或者除非「我家有很多錢」,我只能上離家最近的公立中學,所以無論是否贊同學校的教導方針,我只能在那裡上學,別無選擇。
現在仍然有很多中學非常重視體育活動,同時也有很多中學重視名校的升學率。1990年代以後,日本政府提倡「輕鬆教育」和課外活動,越來越多的中學開始重視兩者的平衡(學校開始提倡學生們不要只偏重於功課或體育活動),同時開始重視去當志工等課外活動,日本中學的教學方針漸漸多樣化。
▲1990年代以後,日本越來越多中學重視學業與體育活動的平衡,不希望學生偏廢某一項,教學方針逐漸多樣化。(圖/視覺中國CFP授權提供)
然而,雖然教導方針不一樣,大多數學校仍傾向於把自己的教導方針強加在所有學生身上。例如,在重視輕鬆教育的學校裡,成績優秀的學生不一定被老師稱讚,反而有可能像我一樣被批評。因為日本的學校都希望上情下達,因此所有老師必須服從學校領導的意見,以此類推,所有學生當然必須服從老師的意見。如果自己的人生目標跟學校的教導方針不一致,學生只能改變自己的目標,不然學生生活就會過得既辛苦又孤獨。
此外,這樣的學生還必須裝作無意服從,如果太過於服從,大家又會覺得他只是裝出來的,也就是認為他本來並沒有適應教導方針的素養。比如說,不少初中把「個性開朗」作為教導方針之一,在這樣的學校,學生們往往會被強迫做出開朗的樣子。不開朗的學生,或者太矯枉過正的學生(也就是裝出來的學生)往往會受到老師或者同學們的霸凌。
可以說,這種上情下達式的校風很像一黨獨裁下的中國社會,即如果領導注重階級鬥爭的話,整個社會都會重視階級鬥爭。但是如果領導開始向錢看,大家就會忘掉階級鬥爭,只重視如何賺錢。日本社會很少有這種集體主義的傾向,一般日本人很難理解一黨獨裁體制下的這種現象,不過一旦我把中國社會比喻成日本的初中,大家就會明白。
外國留學生常常指出日本大學生不敢表示自己的看法,而這種情況與他們的中學時代有著密切關係。從小學到高中的12年歲月中,我們習慣了「樹大會招風」的思考方式。一些讀者也許覺得這次我所寫的「學校」,整體氣氛跟整個日本社會很不一樣,當然在日本確實也有很多日本人(包含學生)追求獨特個性,且樂在其中,但是這種表現並不會跟他們的中學時代互相矛盾,因為日本的很多中學把「個性」、「活潑」作為教導方針之一,我們也慢慢覺得「個性」、「活潑」很有意義。可以說,學校給日本人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好文推薦
●麻生晴一郎,畢業於東京大學國文系。1987年在哈爾濱打工,開始關注中國議題,著有《找中國「草根」》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