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先連結情感,再糾正行為

▲解幼童行為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圖/大好書屋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洪仲清/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情緒教育、親職教養諮商、人際與家庭溝通、壓力管理等。

「關愛,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關係。」—魯道夫.德瑞克斯。

先不說親子關係,在一般的關係裡,我在之前的書常提到「三明治溝通法」。我們在溝通的時候,常要記得先表達善意,也先緩和我們的情緒。

先以正面鼓勵或肯定開場,再說對方沒那麼想聽的話,最後再次鼓勵或肯定。也可以先同理,再提建議,最後說出執行的好處。如果把話分成「正面」與「負面」這兩種,那排序就是正面—負面—正面。

狀況:

太太沒注意到雞蛋快過期了,還是買了。

互動1:

「感謝妳記得買蛋,只是沒注意到日期,妳要注意的事比較多,辛苦了!」

互動2:

「我猜妳沒注意到日期,妳自己也會有點生氣,其實可以寫紙條在冰箱上提醒自己,或者做一張提醒卡放在購物袋也可以,這樣妳就不用記那麼多事情,輕鬆一點。」

這種互動方式,可以幫助彼此連結,打開心防。大人的情緒常常對孩子有更大的影響力,正面或善意的表達,可以更頻繁(但有些人常常相反,對成人很客氣,對孩子很苛刻)。

當我們跟孩子產生連結的時候,孩子很有可能就會先停止所謂的「不當行為」。特別是一個人已經被看見、被尊重的時候,那些為了吸引注意力的、權力爭奪的舉動,就相對不再那麼重要。

理論上,如果我們把一天對孩子所說的話,分為正面與負面的話。那麼,研究上我看過一個數據,是8句正面的話,對1句負面的話,對孩子的適應會比較有幫助(不同研究有不同數據,但大致上是正面的話要多於負面的話)。

但大部分的家長都做不到,連1:1都有困難。所以實務上,我常以1:1為退而求其次的目標,跟家長討論。也就是,講了一句負面的話,就要記得講一句正面的話。

而所謂的「糾正」,在正向教養中,不同於傳統常使用的處罰。正向教養更在意,跟孩子一起討論出解決方案,這個方案,很可能包含大人的行為改變。

有時候連結不一定要透過說話,一個擁抱也可以幫助連結。做本身不難,難在大人的心境,有沒有調整過來。所以對我來說,平常練習靜心的功夫,還是很重要。

願我們藉著彼此連結,建立起信任與親密。祝福您!

熱門點閱》
►日本高中生的畢業旅行 最愛淡水、九份、西門町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圖文獲作者、大好書屋授權,轉載自「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

(責任編輯:蔡易軒)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