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Jonathan提供,僅授權《ETtoday新聞雲》使用。
這篇文章主題主要想討論台北市的人行道,先講個旅遊小故事。
2009年夏天到德國的維爾茲堡參觀該市的世界文化遺產-主教宮殿,因為維爾茲堡在二戰的時候被聯軍轟炸,全城像是一個墳場,被破壞得極為嚴重,主教宮殿也歷經了這一場浩劫。
有一個展示長廊,特別對於主教宮修復的過程作了介紹,有幾張照片令人印象深刻,是關於白廳的天花闆紋飾,修復匠師直接用刮刀將白色石膏水泥直接塗敷在牆上,天花板上用泥鏝刮刀雕塑出漂亮的立體紋飾。
這種現場施作的高技術與藝術性,是一種發展已久的工匠傳統,工匠們高超的技藝是促成修復成功的重要原因。若是沒有這種技術高超的匠師,可以用另一個方法來取代。
就是事先在工坊將紋飾的模刻好,這又需要技藝高超的鑄模雕刻師傅才得以成功,待修整然後現場安裝,兩種結果是兩種質感,效果是不同的。
這兩種工作模式雖然都能使主教宮擁有令人激賞的白廳紋飾,卻是有技術等級的差異。現場施工時,工匠被要求的技術性與藝術潛能更高,現場施工的技術性與工匠的訓練不足會導致施工失敗,所以預製(預鑄)是一種很好的搭配性工法,用以提升工程的成功率。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介紹修復的過程,而是以這個小故事為出發點來探討一下,為什麼台灣的都市有許多醜陋破損的人行道,其形成的原因為何?
順便介紹歐日的一些作法,可以為消除這些醜陋的都市毒瘤找到可行的方針。
日本東京社區平整的人行道
所有歐洲或日本的人行道養護單位都清楚,用水泥去塗敷一個現場的人行道是錯誤的工法,因為他們了解水泥或混凝土這種材料的特性,根本不適合做這種施工。
人行道是處在不斷被使用,被磨損的狀態下,要考量到機車、腳踏車甚至汽車與卡車。這是一個很現實的設計條件,必須要考量所使用材料的強度是否能承擔。
「混凝土」 這種材料的特質為何呢?
在混凝土施工法這門學科有提到,「混凝土(三合土),必須要有精確的配合比例,才能達到「基本的強度」,混凝土內容為水泥+砂石+水,砂石又稱為骨材。
除此之外,凝固後的混凝土,必須經過一個所謂「濕治」的過程。就是以濕的布敷蓋,或乾脆泡在水裡要多久呢?7天到28天!才會達到混凝土這種材料的最高強度,濕治後的混凝土是非常堅硬且不易破壞(如石材)的好材料,若沒有正確的配合比例沒有「濕治」的養護程序,混凝土是達不到應有的強度,所以路遙知馬力,外力頻繁的磨損下,製造過程有瑕疵的就會崩裂、毀壞。
在歐洲日本的施工規範裡面 ,根本禁止對高頻率使用的人行道,以水泥砂漿(骨材僅使用到顆粒小的砂石)進行現場調製進而直接塗敷的作業。
先看一些國外的案例吧!這些受過訓練的歐美日技工不會拿個水泥砂漿或混凝土,在自己的工作環境補東補西的。
下圖是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拍得的一段人行道這張照片傳遞許多訊息
1. 這是一段連接車庫的人行道 所以車子會很頻繁地碾壓這段人行道區域
2. 人行道與路面高低的轉換 所有的邊材 面磚 都是工廠製造後 現場組合
3. 現場看不見混凝土的補丁 這都是精確設計的結果
4. 耗損使用頻率高的斜邊料 面磚 都沒有破壞的跡象
下面這張是在克羅埃西亞的Zardar拍的
1. 這是一個有車輛時常壓碾的人行道
2. 這段人行道 必然須使用耐磨損的材料
3. 特殊轉角都是先設計好 然後切削工廠預製 再現場組裝施工
如此兼顧了美觀於實質使用上的要求
4. 雖然使用了好一段時間 但是人行道表面沒有任何破損 凹陷
(克羅埃西亞生產堅硬的石材品質還不錯)
下面這張是在布魯塞爾拍的
1. 圍繞路樹的圓形邊材 是工廠先預製好的弧形混凝土塊 然後現場組合施工
2. 所有的構材 都是工廠預先製作好 品質可以控制
3. 看不到邊緣有被壓碎 龜裂的現象
4. 停車格也沒有凹陷 (設計強度正確的計算與確實的施工)
若要一個水泥工徒手塗敷一個圓形花台,除非有好到不行的技巧,要不然一定是歪勾起抓(歪七扭八)。
上下這兩張也是在克羅埃西亞的 Zardar 拍的,人行道的下降格石材部分在石材切削工廠,分別切削好各部份現場組合後也都能對線,絲毫不差效果當然就很美觀。
克羅埃西亞拍的人行道邊緣往內傾斜很特別的設計 ,排水口設在邊緣,人行道非常平整美觀。
下圖是荷蘭阿姆斯特丹所使用的人行道邊磚
我把我的鞋入鏡,幫助了解邊磚的大小,荷蘭人設計人行道的邊磚,短向兩邊做凹凸設計。組合後使接合牢固,不易滑動,表面約3公分深度做表面材的轉換,所以可以控制顏色與質感。
這組所呈現的是黑色石材的質感,但實質上是混泥土製品,是一種具備設計創意的作法,裡面有無鋼筋不得而知(按常理應該有的 ) 要詢問荷蘭的製造廠商。
從側面看邊磚,顏色便可以區別這些人行道邊材要埋入地下多深,幾乎是露出部分(顏色較深) 的2/3。
邊材上緣至底部也有一個設計的斜度這必然是一貫作業的工廠產品,品質很精良,所以鋪設起來基本上就很美觀了,這些施工的觀念就是預製(預鑄) 。
先設計然後在工廠製成成品後現場組合施工
日本的小鎮輕井澤
但是我們台北市呢?只有部份是預製的,而且預製的品質經使用之後就見真章
(以下都在101、華納威秀、台北市政府國父紀念館附近拍攝)
在台北市這種狀況俯拾可見 ,帶個相機沒想到取材容易且拍到手痠。在人行道圓弧轉角處以及高程變化之處,混凝土破壞得慘不忍睹,為什麼不工廠先預製好這些圓弧邊磚 再現場吊裝施工呢?
為什麼與水溝共構的混凝土邊材會龜裂成如此呢?這些直向邊磚龜裂如此嚴重生產時到底有無做好品質控管呢?(會這種結果,當然是沒有啦!)
上面這張也是透露出對材料性質不了解,這種塹石子表材,也是不適合這種轉角的,強度根本不夠(除非工廠預製),這是基本工程學與材料學的知識,這些監工或是設計者會不知道嗎?使用結果就是龜裂、破損。
這是在101附近的人行道圓弧,破爛不堪大概落後窮困國家的人行道才如此吧!一個首善之區對環境基本的美學為何反應如此的遲鈍呢?這又是一個現場混凝土施工塗敷,不禁使用後損毀的案例。
這是一個完全沒有設計,沒有章法下的施工結果,這些養護單位的主管,製造廠商真是該被彈劾這些施工者,該重新做職業技能訓練。
國際級的雕塑作品,放在這個醜不拉幾的轉角,禁止停車的紅漆亂塗一通,連一個孩子的塗鴉都不如,這種紅黃漆氾濫 難道不能在工廠預製邊磚放入染劑,挑一個漂亮一點的紅色或黃色嗎?
這些在台北市政府前廣場的地磚訴說了甚麼訊息呢?
粉紅色的區域是之後施工的,所謂的敬業就是監工者或是師傅,你應該找到跟前一批一模一樣的地磚,按原來拼花的方式黏貼,但是卻找了色系不同的粉紅地磚將就鋪設,鋪設完又有一些脫落,結果敷個水泥、刻個凹痕就草草了事,這種工作態度實不可取。
台灣人行道一定會有機車輾軋的狀況,這些地磚不到一公分的厚度,無法承擔這種損耗,所以地磚至少都要5~10 公分以上的厚度,這是很基本的常識,用堅硬的石塊來堆砌,就能一勞永逸。
壞掉再補嘛!再用水泥糊一下就好啦,到時就很漂亮啦!有那麼嚴重嗎?
師傅手工若好到像修復德國主教宮的工匠,我就沒話說了,你說糊一糊就很漂亮,問題是你糊好實在也不怎麼漂亮,況且這是一種錯誤的施工模式。
台灣人的一些生活態度的盲點,很明顯的就展現在生活環境的周遭,因為是盲點當然視而不見,觀光客到此一遊 可看的一清二楚,且心裡都會有一個定奪。
台灣人不太懂得照顧好自己的生活環境,不是太進步的國家,你們的城市像是乞丐居住的地方,我被一個德國年輕人這樣說,雖然恨得牙癢癢,但事後想,這何嘗不是實話啊!
我很不服氣,我竟然是一個三流國家的公民,是一個如此邋遢市容的台北市市民。
又是一個胡亂補丁的案例 看顏色也知道,是不是補完中間又脫落了呢?顏色又深一點,這些破壞都是機車造成的,歐日國家人行道沒有機車開上,但都知道地磚用五公分以上的厚度。品質要堅硬,強度要夠,而我們的施工相關單位 可以一再重複施工,重覆賺取施工費用。
納稅人荷包不斷失血做虛工,公家單位低價招標工程的惡果,這也是業主沒有遠見,驗收只求表面功夫,這些輕慢的工作態度,令人民厭煩至極。
觀光飯店旁住家的停車位,又是使用這種貼建築物表面的面磚,反正結果一定會被壓碎,又是水泥補丁,國父紀念館 華視附近,大陸觀光客可不少喔!而且都住在對面的飯店!
人家怎麼看你,台灣人?
看不到水泥補丁的日本東京街頭,日本東京社區人行道平整的鋪面圓弧轉角,我希望台北市人行道有一天可以起碼有日本東京的人行道品質。
感覺丟臉的台北市民。
●作者Jonathan,原文《混凝土補丁的台北市人行道》發表於2009年10月5日。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
我們想讓你知道…原文發表於2009年,大家覺得2012年的台北有所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