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驥/中歐投資協定達陣!美國「合縱抗中」難敵歐洲自主

我們想讓你知道…若說中歐貿易協定的達成,川普是重大推手,當不會是昧於事實的說法。

● 單驥/國立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APIAA院士

中歐投資協定於2020年12月30日由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與德、法、歐盟主席等,以公開視訊會議的方式宣告達成協議,這不但是2020年年尾的大驚奇,也會是2021年伊始後,世界政經新局的新登場,特別值得重視。

▲12月30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視訊會議上,在螢幕上可以看到歐盟委員會主席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圖/路透)

中歐投資協定重挫川普

2020庚子年的新冠疫情依然方興未艾,就國際政治上,它已顯示出美國川普總統「人走茶涼」的政策轉變,以及德國梅克爾總理下台前,她的「起身炮」的威力。當然,就中國而言,它也顯示出,沒有任期壓力的習近平他好整以暇地把握時機,精準出手的功力。

就中歐投資協定的簽定,它肯定是美國川普總統外交及經貿上的一大挫敗,在全球抗中的包圍上,出現了此一大破口,中國大陸不但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上完成對東北亞及東南亞國家的經貿整合,形成對美國以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為主,經貿上的東、西對抗外,現今又完成對歐洲在投資上的協議。

▲法國總統馬克宏以視訊參加「歐盟-中國」會議。(圖/路透)

日後,是否會進一步進化成中歐自由貿易的協議,尚不可知,但其已有效地突破川普的政治上、軍事上、乃至經濟上的圍堵政策,故曰其為川普政策上的失敗及人走茶涼的政治現實,並不為過。

若說中歐貿易協定的達成,川普是重大推手,當不會是昧於事實的說法。川普在任四年,以「美國第一」為其政策主軸,的確得罪許多歐洲國家,舉凡歐洲國家在數位稅的課徵上,受到美國強烈的報復而讓已經在數位發展上,大幅落後的歐洲有很大的不平之感。

此外,美國強力干預德國自俄羅斯以「北溪二號」天然氣輸氣管加大對俄羅斯的採購,而須改採液化天然氣(LNG)的方式,自美國以船隻的方式,越過大西洋輸歐,既貴且又耗時,自然會讓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難以接受。

▲美國總統川普「美國優先」政策,影響了美國與歐洲各國間的關係。(圖/路透)

爾今,「北溪二號」的問題仍未解,這也將是拜登政府上台後要解決的問題,德國梅克爾不無在其退休前,以此協定來「提醒」拜登政府,無怪乎,雖拜登政府指定的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喊話,要求暫停此一協定,卻也未能及時攔阻歐盟國家宣佈此一協定的達成。

美國在二次戰後的GDP占全球的二分之一,但現在只占四分之一不到,故其能支持歐洲北約國家對抗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已出現捉襟見肘的困境,因此,川普政府要求德國及北約國家的軍費應達GDP的百分之2,並且也讓美軍自德國撤軍至波蘭,這對德國的民意來說,也是難以接受的。

▲法國總統馬克宏。(圖/路透)

因此,在法國馬克宏的號召下,要成立歐洲軍,頗有「自己的歐洲自己救」的味道,此舉已得到歐洲逾十國包括芬蘭的支持。

以上所述只是一些己知的背景說明,由此可見,此次在德、法的領導下,及梅克爾的親密戰友德籍的歐盟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斡旋下,也得到歐盟27個會員國的支持(正巧此時,歐盟業已同意,讓常攪局的英國「適時地」退出歐盟,是一點都不意外),也可說是把握梅克爾退休下台及范德賴恩輪職主席任期屆滿前的一次「起身炮」。

逐漸消風的「人權價值論」

就中方而言,對於美方的「合縱抗中」政策,是以中國崛起威脅論及人權價值論為核心,為此,中方則須以「連橫」之策以破之;而連橫之策的核心,就須誘之以利。為此,我們看到,中國威脅論或許太過遙遠而不具說服力,而人權價值論現已被現實主義大師摩根索(Hans Morgenthau)所稱的「以權利來定義利益」所取代。

因此,就不難看到,在此次的協定中,中方同意,在新能源汽車、雲端計算服務、金融服務和健康行業的准入;此外,中方也同意,特別在房地產、製造業、建築業和金融業等行業,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百度的百度雲,在中國有著一定市場影響力。(圖/路透)

另外,中方也同意,在政府補貼上,更要提高透明度,且不再強迫要求歐洲企業進行技術移轉,且廢除在現行相關的行業中,須以「合資」方式進行投資的相關規定。這些相關的開放與讓步,或可視為中方如當年加入WTO般,引入外部的競爭,刺激與加速國內產業再升級的決心。

另也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的中歐投資協定也充分體現出,中方在氣候變遷及可持續發展的議題與價值觀上,與歐盟國家是有高度共鳴的,故此「連橫之策」,已證明是有效的政策。而且根本的道理是在於:抗中,是美國的國家利益的核心問題,但它並不是歐洲國家的核心問題;故拜登政府未來「合縱抗中」政策,勢必備受考驗。

展望未來,國際的經貿新局勢又將有什麼值得重視的變化呢? 本文認為,其值得觀察的重點有三:

一、 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CEBR)於2020年12月26日發表的年度報告指出,中國將在2028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而此當然與新冠疫情的控制與經濟發展相關。

在此一情況下,不論是歐洲國家或是其他開發中國家,都無法忽視中國經濟及技術實力,而很可能會更加「靠攏」中國,這已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國家利益問題若此,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將會再下降,然美國的對應之道,及要求盟國的配合的力道,也可能會愈強硬。再者,未來該協訂在歐洲議會討論投票時,或仍將會有雜音

▲隨著中歐關係逐漸強化,未來美國對歐洲的角色將越來越尷尬。(圖/視覺中國)

二、 相互毀滅的熱核戰的發生機率甚低,小區域(含台海、中印邊界)衝突的可能性不小,然士不可「怒而興師」,其衝突後如何收尾是政治家必須考慮的,若是一方有非贏不可的戰略上需要,而另一方只是戰術上的挑釁,在區域衝突上,既沒有地利,也沒壓倒性軍事上贏的把握下,衝突後,(如同現今香港般)當只會加速上述各國採「靠攏」中國的政策,至少經濟政策是如此。

三、 就本文論述的歐洲國家而言,他們雖不放心俄羅斯,但也沒有政治上與軍事上與俄羅斯一較高下,或產生衝突的想法。

保持一個可自主且有嚇阻力的歐洲軍,而不是放任美國以歐洲為防禦「前線」及「縱深」的北約式冷戰戰略,是美歐間根本矛盾之所在。為此,日後是否會出現一個與美國有根本性裂痕的歐洲,應是以俄羅斯(及中國)為敵手(及對手)的美國,所要處理的難題。

最後,就台灣而言,(如脫歐的英國般),她與(歐洲)大陸愈來愈遠,而寄望於美國者,恐將會愈來愈多矣。

熱門點閱》

► 2020回顧》殷乃平/疫情加速全球經濟「重組」 台灣未來定位何在?

► 2021展望》林建甫/外交、移民政策「川規拜不隨」 美新政府人事多元化

► 2020回顧》林祖嘉/疫情重挫全球消費 經濟前景遍佈荊棘

► 2021展望》趙春山/可期待台美經貿深化 美促台參與區域經濟整合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mail protected]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單驥專欄

單驥專欄 單驥

政治、經濟與法律常連動在一起,我試著在三者間找到平衡點。國立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APIAA院士。曾任行政院經建會副主委、公平會委員、外貿協會副董事長、中大管理學院院長。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