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顯智/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總召
明天四大公投即將登場,無論政治人物如何聲嘶力竭,公民投票還是必須回歸本質,由人民作主,直接對重大政策做出選擇。政府和政黨的義務,是盡力提供充分資訊和促進理性對話,協助人民形成自主判斷。
我們的差異來自汲取資訊與價值選擇的不同,然而不管怎麼選擇,我們都是承擔共同命運的生命共同體,投完票還是要一起努力生活。
▲四大公投主文。(圖/中選會提供)
所以,為了繼續一起前行,在投票前夕的此刻,請讓我們一起從客觀事實出發、釐清價值選擇,重新審視彼此在這四個公投案中的立場。
公投綁大選只是完善公投的一種可能
公投綁大選只是完善公投制度的一種可能,第一個先來看第19案公投「公投綁大選」。
首先,要請大家把「公投亂大選」和「公投綁大選最省時省錢」,這兩個藍綠都曾用過的口號全部丟掉,也把「國外公投都不綁大選」和「國外綁大選是常態」這兩個說法都打上問號。
回歸各國公投制度的真實樣貌和設計邏輯,來思考台灣應該選擇怎樣的公投制度。從各國經驗來看,歐洲確實多數不綁大選,而美國許多州則是規定要綁大選,也就是說「綁不綁大選」並非絕對的好壞,而是制度的選擇。那台灣要如何選擇呢?那就必須思考制度的完整配套。
▲從各國經驗來看,歐洲確實多數不綁大選,而美國許多州則是規定要綁大選,也就是說「綁不綁大選」並非絕對的好壞,而是制度的選擇。(圖/翻攝自Facebook/李兆立)
例如,歐洲那些「不綁大選」的政策公投,幾乎都是採「簡單多數決」來進行,因此不用擔心投票率無法跨越門檻而訴諸政治動員,以保有相對更充分理性的討論空間。正是因為如此,少數有設置25%或50%投票門檻的國家,也都不會特別設置「公投日」來禁止公投綁大選。
完整比較後就會發現,只有一個民主國家,既設置了25%的投票門檻,又禁止綁大選設置公投日,那就是台灣。
從這個意義上,台灣是公投門檻最嚴格的國家。我們真正要問的是,2018年的選務亂象,真的只能靠創造世界最高門檻來克服嗎?「禁止綁大選」和「設置投票門檻」台灣應該保有哪一個?
可以確定的是,《公投法》要改進的部分其實還有很多,例如,應該進一步拉長公投成案的審議和討論時間,並且在成案前讓行政、立法機構跟高等法院實際參與討論和協調,才能避免討論不充分和過去違憲反人權公投案的產生,並也能讓意圖透過公投炒政治短線的投機團體望之卻步。
再者,為了確保討論品質和正視選務負載的難題,我們也可考慮限制每次公投案的數量,避免因同時進行過多公投案而讓台灣民主社會的討論超載而失焦。換句話說,要讓公投制度更完善,這次的公投不該是終點,而是起點。
理性面對食安風險與國際經貿的權衡
理性面對食安風險與國際經貿的權衡,第二個來看公投第18案「禁止萊豬」。
首先要釐清的是,過去十年來藍綠在進行「美國萊肉健康風險」與「台灣國際經貿空間」 的朝野攻防時,誇大偏頗的標籤都太多,事實理性的溝通都太少。
例如,藍綠都曾使用「毒牛」或「毒豬」來反對美國萊劑肉品進口,也都曾宣稱萊劑的食安風險超低。事實是,世界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國內,都從科學上對萊劑的健康風險保有疑慮,因此過去幾年不是就是保持國內禁用,就是使用比例逐年降低。
▲萊豬進不進口,已經成為這次公投的主戰場。(圖/記者湯興漢攝攝、蔡英文臉書)
另一方面,藍綠也都曾為了捍衛進口政策,宣稱「不開放就是不遵守國際規範」和「台灣會失信美國」,也都曾拿美韓FTA出來批評在野黨「不開放就是鎖國」。事實是,美國不曾為了萊牛萊豬,將任何國家告上WTO,迄今依舊禁止萊牛進口的紐澳兩國,也沒有因為 「違反國際規範」被逐出CPTPP。
但是要說禁止萊豬完全不會影響國際參與,這也是昧於事實,歐盟就曾因禁止萊豬遭到美方關稅制裁,必須以美國牛肉零關稅待遇作為賠償方案的案例。
拋開那些過頭過激的政治標籤,各黨和全民要坐下來思考的是,藍綠兩大黨如何擺脫「在野堅持反對,執政馬上轉彎」的政黨惡鬥輪迴,在面對國際壓力及食安風險的權衡時 ,朝野政黨如何以民意為籌碼,對外爭取更好的國際空間:對內兼顧食安把關,用更有效的進口查驗和產品標示,讓高風險的消費者能趨吉避凶。
回到進口萊豬的現實脈絡,台灣確實比其他國家更愛消費內臟,而台灣目前進口美豬產 品也是以內臟類占比最高,而內臟也恰好是萊劑殘量最高的部位。同時,台灣產品的產地標示依舊混亂,不足以讓高風險或有疑慮的消費者能夠清楚閃避萊劑肉品,這些,才 是公投中應該出現的考量和討論。
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
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最後,我們來看第17案「核四重啟」和第20案「珍愛藻礁」,這兩案都攸關台灣的能源轉型、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放在一起討論,有助於看到更清楚的整體圖像。
首先,能源轉型的急迫與困難,就在於必須補上經濟成長產生的用電缺口,同時又要兼顧減少碳排與空汙,更要積極回應國際的綠能趨勢。
也就是說,展綠、減煤、穩電這三個向度,缺一不可。 此時此刻的台灣,正站在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如何在再生能源穩定到位之前,補足可能的供電不足,這是「核四重啟」、「珍愛藻礁」兩個公投案的背景。也正是因為如此,社會付出了非常大量的關注與時間,來討論三接,來討論核四。
我要告訴大家,要讓興達電廠等老舊燃煤電廠提早除役,新增燃氣發電設施,確實是目前最可行的一條路。
▲桃園大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圖/記者林振民攝)
但是,光是三接就足以帶我們度過難關嗎?事實上,三接的儲氣空間只夠供應大潭的7、8、9機組,或是換一個角度來說,三接僅僅讓全國天然氣安全存量,從9天上升到11天,並不足以補上能源轉型的電力缺口。 所以,與其說三接是能源轉型的東風,不如說能源轉型「欠的不只是東風」而已。
至於還欠什麼,等一下我會繼續談。 再來回到核四。先撇開核四本身施工品質與安全的疑慮,就算核四安全無虞,核四對於「能源轉型」而言,都是緩不濟急的選項,也絕不會是三接的替代方案。
理由很簡單,重啟核四所要耗費的時間,不管是樂觀還是悲觀的預期,都遠超過眾說紛紜的「三接台北港替代方案」所需要的時間,更不要說三接在原地興建所需的時間。
能源轉型真正需要的東風是什麼
所以,重啟核四不會是能源轉型的待轉區。同樣的,三接也不是度過能源轉型的萬靈丹。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無法有效預估用電需求的成長,也拿不出調控尖峰離峰用電需求的有效方案。
光是〈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對於2025的用電需求評估,2017年估2,774億度,2019年一下子暴增3,029億度,隔幾個月又上修到3,132億度。到了今年乾脆兩手一攤,只假設「用電需求年均成長率約2.5%」,依照這個成長率,2025的發電量將達3,165億度。
▲「用電需求年均成長率約2.5%」。(圖/108_109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
也就是說,我們的能源轉型,在最基礎的用電需求評估,是完全癱瘓失能的。 如果台灣對於用電需求沒有成長管理的思惟,那麼大家就必須要承認,所有的能源轉型,其實都是「開發 v.s 環保」的對抗,而不是「環保 v.s 環保」的折衝。一定有人會問,用電量的成長是經濟成長的果實,難道我們要放棄全球供應鏈重組下所產生的用電需求?
答案當然不是這樣的。
台電針對高壓用電的工業用戶,在去年設計了每小時不同價的「高壓即時電價」,但目前僅有300戶試用,僅佔25,000個高壓用電戶的1%。同樣的,面對合約彈性不夠充足的需量競價市場,政府也沒能讓工業用電大戶全面納入「需量競價」,僅能鼓勵用戶自主參與。
高壓即時電價有用嗎?台電說,「在電價最高時段平均約有14%的抑低量」,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如果能夠有超過10%以上的「削峰填谷」效益,尖峰用電吃緊的困境就能大幅緩解。
透過高壓即時電價,來導引工業用戶合理安排用電時段,降低在尖峰負載時段搶電,這是馬上就可以做、馬上就會有效果的需求管理作為。
▲台電現正推動民生住宅用戶智慧電表佈建,民眾可透過具有通訊傳輸功能的智慧電表,結合網站、手機App或居家顯示器讓「用電可視化」,即時掌握自身用電。(圖/台電提供)
同樣的,面對民生用戶,我們也應該透過智慧電表引入分時電價,用價格引導使用者的行為,讓尖峰時段的用電,可以往半尖峰、離峰移動。
更何況,最近的一份民意調查指出,如果適度調漲電價能夠解決台灣的缺電問題,有超過一半的民眾,是願意調漲電價的。
這告訴我們,只要台電能拿出合理的方案,台灣民眾願意為了解決能源問題,多負擔一些成本。
這些有可行性的積極作為,恐怕才是核四與三接之外,能源轉型真正需要的東風。
最後,無論是公投民主或公共政策,其實都沒有捷徑,需要在一次次的實踐中,一次次反省、思考、精進。
公民投票的核心意義,就是促進公共參與和理性對話,所以除了鼓勵大家要「想清楚,去投票」,也希望大家無論投票結果如何,都一起繼續關心這些政策議題的理性討論。
比起藍綠各自詮釋的政治勝負,如何讓台灣的民主真正勝利,凝聚生命共同體的未來共識,這才是這次公投給我們最重要的一課。
熱門點閱》
► 萊豬公投》李淳/教訓民進黨?參與國際障礙無需再“Made in Taiwan”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mail protected],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比起藍綠各自詮釋的政治勝負,如何讓台灣的民主真正勝利,凝聚生命共同體的未來共識,這才是這次公投給我們最重要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