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生替老戰友跑一趟台灣 延續安倍意志與台站在一起

我們想讓你知道…麻生在安倍第一次組閣時就擔任外相,和安倍一起快速拓展對印、澳合作關係。麻生並發表「自由與繁榮之弧」構想,把四方安全對話以外的國家也涵蓋進來。

▲ 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於8月7日訪台。(圖/記者呂佳賢攝)

● 作者/高雄好過日

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於8月7日訪台,是台日斷交後最高層級的訪台人士。抵達之後,第一個行程就是赴五指山弔唁李登輝前總統,並強調未來會在各項層面持續深化台日之間的關係,願兩國都能繁榮安泰。

麻生太郎的台灣行,政治上自然有多重意義,但也多少可以看作替老戰友安倍晉三前首相跑一程。

因為安倍原本早就計劃在2022年下半年訪台,赴台重要的行程之一也是弔唁李登輝前總統,已經進行了密切的推演安排,不料在去年7月8日不幸遭暗殺過世,未能成行。

今年7月,安倍遺孀昭惠夫人,已經來台完成先夫遺願,除弔唁李前總統,也到了高雄參訪安倍首相銅像,這是家人完成安倍走一趟的遺願。

▲ 安倍遺孀昭惠夫人今年7月訪台,除弔唁李前總統,也到了高雄參訪安倍首相銅像。(圖/記者賴文萱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麻生、安倍交情好 上一代戶別苗頭

而麻生作為目前自民黨副總裁、第二大派閥領導人(第一大派閥安倍派尚未確定繼任領導人)訪台,則是要再次強調安倍「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FOIP)中台灣的重要性,並對日本政界,甚至自民黨內的相對友中派發出明確訊號,這是好友展現繼承安倍意志的表現,除了麻生以外,也沒人能做到這件事。

有趣的是,麻生和安倍都是政治家族出身,雖然他們這一代聯手,但他們的祖上可是自民黨內最大的對手。

安倍的外公是前首相岸信介(1957~1960年在任)、叔公是前首相佐藤榮作(1964~1972年在任),而麻生太郎的外公是日本戰後最重要的首相吉田茂(1946~1947,1948~1954年在任),岳父鈴木善幸也擔任過首相(1980~1982年在任)。

在戰後,主導日本政治走向的基本是中、右翼大聯合的「55年體制」。但外交政策上,泛保守派分為兩大陣營,「主流保守派(保守本流)」認為,日本要和美國結盟,節省軍費,把精力投入經濟發展,以重建日本繁榮。「非主流保守派(保守傍流)」則認為,日本有其特殊國體,希望改寫憲法,追求獨立平等的國安、外交政策角色。

保守本流的代表是麻生的外公,外交官出身的吉田茂,因在戰爭期間與軍部有過衝突,因而得到盟軍總部信任,在戰後擔任首相,確保經濟復甦,縮減國防,重建與亞洲諸國關係,其政策被稱為「吉田主義」。

▲ 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是保守傍流的代表,非常反共。(圖/CFP、路透)

保守傍流的代表是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他非常反共,認為日本應該承擔更多風險以支持美國領導的國際秩序,但也應該加強國力,成為美國對等的夥伴。他在1960年通過《美日安保條約修約》後下台。

在兩人路線的較量中,顯然是吉田佔了上風,戰後日本在「吉田主義」的影響下,維持了低度武裝下的長期繁榮。其門生如池田勇人、還有安倍的叔公佐藤榮作領導的派系,長期組閣也領導了日本經濟成長。

在中國開始崛起後,日本才後知後覺發現,僅管長期金援中國並維持貿易關係,但中國並不想與日本合作或平等相待,而是想稱霸亞洲。

安倍建構新戰略 影響力遍及歐美印

為了從吉田主義中另闢蹊徑,安倍等保守傍流陣營,吸收了民間與學界提出的「現實主義和平論」,嘗試在維持日本自主性上,擺脫軍國主義、皇道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的不理性色彩,重新建構日本為一個愛好和平,尊崇普世價值,但也有獨特文化,並捍衛自己國家利益的「正常國家」。

他們找到的邏輯架構,是早年明治時代海洋戰略的延伸,並和理念相符合的海權大國合作,捍衛區域安全、商務通暢、法治和國際遊戲規則。在1990年代前,這種思想還不被重視,但當時開始注意到中國地緣政治威脅的學者與年輕官員,日後都參與了安倍規劃的新戰略思想。

▲ 麻生在安倍第一次組閣時就擔任外相,兩人的好交情廣為人知。(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麻生太郎出生世家,他率領的麻生派原本屬於繼承吉田主義的「保守主流」。然而,麻生在安倍第一次組閣時就擔任外相,和安倍一起快速拓展對印、澳合作關係。麻生並發表「自由與繁榮之弧」構想,把四方安全對話以外的國家也涵蓋進來。

然而,安倍第一次拜相為期不長,日美澳印四方合作只開了一次會就沒有下文,甚至澳洲在親中政府上台後,更宣布四方安全對話走入歷史。安倍沒有氣餒,因身體因素辭職下台後,他開始積極研究日本未來戰略方向。認為日本應該作為一個負責的海洋國,不應該像中國一樣,在東亞進行陸權獨裁政體的霸權行為。

而在這段在野期間,他在空閒期間和麻生互動閒聊的時間也變得更多。

在2012年安倍重新組閣後,他記取過去教訓,強調7成精力要先鞏固經濟,但也不忘持續推動外交戰略的革新。他找回麻生成為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過去外交團隊也被納入安倍國安團隊中,之後正式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並影響美國採納,成為美日共同政策。

▲ 安倍的積極和平主義戰略,影響了美國、澳洲、印度乃至歐盟諸國對印太安全的戰略。(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也就是說,安倍主導日本外交路線,揚棄吉田主義,制定戰後最大的戰略轉向,不論繼承安倍的人是誰,都仍奉行安倍的積極和平主義戰略,甚至影響了美國、澳洲、印度乃至歐盟諸國對印太安全的戰略,堪稱日本戰後最重要的大戰略家。

在安倍─菅內閣長期執政過程中,在背後支持的就是麻生,他長期甘於二號地位輔佐安倍,也維持了安倍內閣長期的安定。

安倍過世之後,年長安倍14歲的麻生致悼詞時,最後一句話說:「說實在的,我原本是希望安倍來念我的追悼詞...」更可看見兩人的情意。

麻生從烏俄戰爭隱喻「親敵要怎麼讓人助你抗敵」

當然,安倍看到台灣作為積極和平主義佈局中不可或缺的一塊,麻生也看到了。

儘管麻生在政界上有話直說,一席WHO變成CHO的談話令人拍案叫絕。但擔任過外相、首相的麻生,在真正外交辭令上,是相當謹慎的。

▲隨著歐洲大國相繼加入亞投行,日本的態度也逐漸軟化,財務大臣麻生太郎日前表態,「亞銀與亞投行共同合作是最理想的狀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麻生在政界上有話直說,但在真正外交辭令上,是相當謹慎的。(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例如去年玉山論壇上,麻生就提到提到烏俄戰爭中俄國陷入苦戰,雖世界各地對烏克蘭的支援功不可沒,但烏克蘭人民要先展現出「自己的國家自己守護」意志,世界各國才能伸出援手,就是有所意涵。

而今年麻生也先後見過台灣總統大選各黨候選人,先在東京見了把麻生搞錯成「安倍派」的柯文哲,又見了「相信自民黨讓自己賓至如歸」的侯友宜,本次來台灣也會和賴清德副總統會面,麻生當然不會表態,但麻生延續安倍路線持續挺台,從一些細微之處,也多少會突顯出各候選人間的差異。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高雄好過日」臉書專頁。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mail protected],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