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從峇里島到舊金山 拜習距離如此遙遠

我們想讓你知道…站在台灣的角度,我們關切習近平缺席G20峰會後中美關係的變化。在當前兩岸「有讀不回」的情況下,中美緩和緊張關係對台灣是有利的。中美兩國元首能否在年底APEC領袖峰會上會面,將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印度總理莫迪在G20峰會上的桌牌不是寫印度,而是寫著「Bharat」。(圖/路透)

▲印度總理莫迪是這次G20峰會最大的贏家。莫迪邀請擁有55個成員國的非洲聯盟,成為G20的正式會員。(圖/路透)

●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二十國集團(G20)第18次領導人峰會,於本(9)月9日在印度新德里拉開序幕。這次峰會追求的目標是協調全球經濟政策,議程包括氣候變化、經濟發展和低收入國家的債務負擔,以及俄烏戰爭引發的全球通貨膨脹。經過兩天的會議,主要成果包括納入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成為G20正式會員、成立全球生質燃料聯盟、增加氣候變遷融資、建立「印度-中東-歐洲走廊」等,並在俄烏戰爭的描述上取得各會員國的共識,順利產生新德里領袖宣言。

G20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其成員囊括全球85%的經濟產出、75%的國際貿易總量與三分之二人口。中共強調G20既為經濟屬性,就不應討論地緣政治爭議;但這次峰會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的卻是: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缺席背後的政治意涵。

習缺席G20峰會 傳聞處理內政

習近平一向重視「元首外交」,即使在中國大陸因新冠疫情肆虐全面封閉邊界後,他也有五次出訪行動。但從去年解除「新冠清零」以來,習近平只訪問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以及赴南非參加金磚集團峰會。這次G20峰會是由中共總理李強代表出席,故引發外界各種揣測;因為習近平自2012年掌權後,從未放棄參加這個國際多邊外交重要舞台的機會。

有人懷疑習的缺席是因健康出了問題;較多的說法是認為,他須坐鎮中南海,處理迫在眉睫的內政事務,其中包括嚴重的少子化和老年化,使勞動年齡人口在2015年左右達到高峰後,即呈下降趨勢,這樣的人口結構已不能維持過去的高增長率;大量儲蓄投入產生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如今這個泡沫正在破裂當中;經濟衰退造成嚴重失業問題,進而危及社會的穩定。

理論上,習近平參加G20應有助中共提升國際形象,提振國內經濟低迷;而他最後選擇缺席,顯然有其他更多方面的考慮。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印度總理莫迪走親美路線 提升印度國際地位

首先是中共和地主國印度的關係。習近平缺席,是不願讓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外交上「加分」。莫迪上台後即致力提升印度國際地位,認為中美戰略競爭可以擴大印度外交戰略空間。莫迪認為走親美路線符合印度利益,因此對美主導之四方安全對話(QUAD)和G20態度積極;美國則以情報分享、裝備援助和聯合軍演等方式,在中印邊境爭議問題上,偏向支持印度的立場。

中印邊界爭議尚待解決

中印邊界爭議是中共唯一尚待解決的邊界問題。在G20峰會前,中共自然資源部發布一張地圖,將印度東北部整個阿魯納查省(Arunachal Pradesh)和阿克賽欽地區(Aksai Chin)劃入國界。中印過去曾因這兩個地方發生爭執。目前有高達43%的印度民眾認為,印度最大的軍事威脅並非來自宿敵巴基斯坦,而是來自中國。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印度G20峰會。(圖/路透社)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印度G20峰會。(圖/路透社)

中美關係尚未緩和到恢復元首見面

其次是中美關係。為了避免拜登政府產生誤判,習近平此時沒有和拜登會面的打算。去年在峇里島G20峰會登場的「拜習會」,被視為中美重啟對話的開端。去年12月中共外交部長王毅談2023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6大任務時,還曾強調「元首外交」將在今年掀起新高潮,但至今並未出現。

不可否認,在今年2月爆發「氣球事件」後,中美已逐漸恢復高層接觸。今年6月國務卿布林肯率先訪中,接著財政部長葉倫、氣候特使凱瑞和商務部長雷蒙多緊隨其後。這些都被看成是為「拜習再會」進行鋪路的工作;但在中共眼裡,中美關係並沒有緩和到雙方元首必須會面的程度。

美國對中政策 老兩手到新兩手策略

中共國安部微信公眾號本月4日發文指出,美國多名官員接連訪中,表示拜登政府不尋求與中國脫鉤,願與中方保持溝通,維護美中正常經貿關係,推動兩國關係穩定發展。但與此同時,美方批准對台軍售案,提供對台軍事融資,繼續在涉藏、南海等問題上挑起事端,公開唱衰中國經濟。

文章表示,這些體現出拜登政府對中戰略明顯的兩面性特徵。過去幾十年,美國對中國戰略的「老兩手」是「接觸+遏制」;而拜登政府的「新兩手」則是「競爭+管控競爭」。競爭是戰略性,管控競爭則是策略性,是為發動競爭服務。

外界對這次G20峰會不會有太多期待。《紐約時報》評論,如果成員能夠就其中任何一個或全部問題達成共識的話,他們將在會議最後發表一份正式的聯合聲明,但通常不會有太多現實世界的結果。因為自1999年成立以來,該組織的大多數聯合聲明都是由不具強制性的決議主導,各國即使沒能實現目標,也不會有什麼明確的後果。

僅管如此,莫迪是這次G20峰會最大的贏家。莫迪邀請擁有55個成員國的非洲聯盟,成為G20的正式會員;並企圖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協助下,與中共爭取發展中國家龍頭的角色。法國《世界報》報導,印度定於2024年上半年舉行大選,莫迪期望他的國際外交活動,能夠助他贏得第三個任期。

兩岸「有讀不回」 中美緩和對台灣有利

站在台灣的角度,我們關切習近平缺席峰會後中美關係的變化。我們認為,在當前兩岸「有讀不回」的情況下,中美緩和緊張關係對台灣是有利的。中美兩國元首能否在年底APEC領袖峰會上會面,將是一個重要的指標。鑒於拜登政府對華強硬政策,中方目前似乎看不到前往舊金山的好處。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前美國助理國務卿拉塞爾(Danny Russel)表示:「訪美是有政治風險的,特別是中國看不到理想成果的情況下。」

北京計劃派中共國家副主席韓正而非王毅,出席本月稍晚舉行的聯合國年度政府領袖會議。《華爾街日報》報導,韓正做為國家副主席,角色大體上屬儀式性的。派遣韓正的決定,為習近平預計11月出席舊金山APEC峰會的規劃進程添加變數。就「拜習會」而言,從峇里島到舊金山,兩人的距離竟是如此遙遠。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mail protected],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美麗島電子報專欄

美麗島電子報專欄 美麗島電子報

二OO九年十二月,美麗島電子報在「引領兩岸問題討論」的簡單想法中誕生。創刊以來,美麗島電子報每天擴充政治、國際、兩岸、財經、生活專論以及新聞,鎖定重大議題,尋找各領域關心台海的專家投入專欄群。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