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氣溫屢創新高,熱傷害人次也比去年同期多出兩倍,夏天不少人都會透過「刮痧」來緩解初期中暑症狀,但可不是人人都適合。中醫師指出,「傷口處、凝血障礙患者、酒醉者、孕婦、餐前餐後半小時內和老弱婦孺」最好不要刮痧,以免引發身體不適,孕婦恐有流產風險。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陳煒達指出,刮痧是中醫特有的治療方法之一,傳統上將「痧」視為氣血的淤積、阻塞,即所謂「氣滯血瘀」,一旦瘀阻出現,身體的體液代謝功能會變差,就會出現沉重的悶脹感,容易產生慢性筋膜炎,可藉由刮痧或拔罐來緩解表層的阻塞,讓體液循環改善,進而放鬆軟組織,包括鬆解肌肉筋膜的緊繃。
而在「有傷口、凝血障礙患者、酒醉者、孕婦、餐前餐後半小時內和老弱婦孺」的限制上,陳煒達說明,很多穴位和子宮有關,不慎按壓到容易導致子宮收縮,引發流產風險,而凝血障礙患者容易因微血管受到破壞出現瘀青,若以上族群有中暑症狀,或是需要刮痧,建議找專業醫師評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煒達進一步指出,刮痧其實會耗氣,酒醉者氣散亂,老弱婦孺則是氣較虛,而餐後血液會聚集到腸胃進行消化,如果馬上刮痧,等於又把血液喚回來,反而容易讓身體指令錯亂,建議餐前餐後1-2小時再進行刮痧。
在刮痧觀念上,多數民眾並不了解適應症和正確方法,有時反而造成「討皮痛」等身體傷害。陳煒達說明,很多人都會有刮痧越痛越有效、可以天天刮痧或是不用規律的刮等觀念,但刮痧是有正確方式的,刮痧板與刮拭方向需大概呈30°~60°,方向「由上而下、由內而外」,部位順序則要由「頭頸→背部→四肢」。
另外,整天待在冷氣房的人不要以為自己就不會中暑,尤其是氣虛者要特別注意。陳煒達提醒,有時剛從室外進入冷氣房,氣虛者皮膚毛孔調節無法及時微調,容易「受風寒」,初期也是頭昏脹感;相反的,有時從冷氣房走出炎熱的室外,若無法完成毛孔的即時調節,一段時間後,體熱難以蒸散,就會出現中暑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