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筆跡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
文/鄭日昌
中文的書寫規定是「中正」,代表中國文化中對人們保持中庸之道的要求。把字寫得中正,就是要求我們少因情緒而受到波動。筆跡中字體的正斜會反映出書寫者的情緒控管能力。相較之下,西方人書寫時會比較傾斜,而中國人習慣寫方正的字體。這與西方人喜歡把情緒表達出來,中國人會隱藏自己的情緒相一致。
1. 字陣內字體方向一致、垂直端正
冷靜、理智、善於推理,客觀公正,以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作判斷,有自己的主見。不容易被別人的喜好所左右。喜歡獨立思考,對需要動腦的活動感興趣。會做好分內的事,有強大的自制力,平時喜歡獨處。
▲字陣內字體方向一致,喜歡獨處、思考冷靜。
分析:
豎筆畫與底線垂直,字體垂直。表現出書寫者會冷靜思考,憑自己的觀察思考來做決定,不輕易受別人的言語左右,做好分內事的特徵。
2. 字陣內字體方向一致、向右傾斜
情緒化(越向右傾斜,情緒程度越高),需要感情,渴望被理解、被認同,對周圍的世界比較敏感,會隨著環境或他人做出改變,容易感動。
▲字體全向右斜,渴望他人認同。
分析:
字體方向基本一致向右傾斜10度。代表書寫者是情感支配型。渴望感情、想要被人肯定,努力追求成功。對別人的評價、態度比較敏感。對他而言,取得好的考試成績是為了獲得老師、親人的青睞,讓自己在同學中有優越感。
字體向右傾而且筆畫是上下伸展的字體,說明外向。興趣廣泛,喜歡娛樂活動。富有同情心、樂善好施。為人和善、恭敬有禮貌,但容易嫉妒。
▲向右斜且筆畫伸展,外向、有同情心、易妒。
分析:
字體方向一致向右傾斜5度,筆畫上下伸展。表現出書寫者外向、有許多興趣,富有同情心的一面。只不過字體傾斜度不大,字體略小(3.5公釐乘以4公釐),伸展筆畫也不多,筆畫有稜有角,就減少書寫者愛好娛樂、有同情心、感情用事的一面,增加冷靜理智的成分,突出恭敬禮貌、好嫉妒的心理。
向右傾斜而且筆畫收斂的字體,看出書寫者內心有豐富的感情卻不善於表達。害怕孤獨、情感上較脆弱。獨立思考能力較弱,易於退卻屈服。沒有太多的心機。
▲向右斜且筆畫收歛:怕孤單、不善表達、沒心機。
分析:
字體方向一致向右傾斜7度,沒有什麼向上伸展的筆畫,筆鋒較少、字形為方形。表現出書寫者情緒化的一面,但又努力控制自己,容易陷入想保持理智,卻偏偏有情緒圍繞的折磨之中。為自己情緒起伏不定,成天為小事難過感到麻煩。內心有豐富美好的情感,卻不知如何正確的表達想法,而被他人誤解,感到無奈。
3. 字陣內字體方向一致、向左傾斜
內向,會下意識感到不安,所以都小心謹慎的和他人交流,害怕別人知道他的真實想法。平常沉默寡言,說很多話時是為了要掩蓋內心的不安。自我中心、固執、不信任他人,有時候也會否定自己,這些性格可能和早年的心理創傷(例如父母的言語攻擊、專制等)有關,會有輕微的戀父、戀母情結。
▲字一律略向左傾的人,內向、不安,對人較不信任。
分析:
字體向左傾斜7度左右,方向基本一致。字體偏小,是3.5公釐乘以4.5公釐,字間距不穩定。筆畫輕柔。表現出書寫者內向,會逃避現實的特點。當努力讀書,成績卻不理想,就將原因歸咎準備不充分、沒有正常發揮。對他人不信任,以自我為中心,總是責怪他人,厭煩周遭的一切。
4. 字體過分的向右或向左傾斜
說明缺乏自制能力,個性激進衝動、缺乏仔細的思考,而且容易歇斯底里。
▲字太向右傾,表示感情用事、較神經質。
分析:
字體向右傾斜高達18度,表現出書寫者感情用事,有些神經質、歇斯底里的特質。字體較大5.5公釐乘以7.2公釐,筆畫纖細多鋒、像波浪一樣,字寫不正,就突顯上述特徵。從筆畫不伸展、有稜角這點,也能看出書寫者能憑自己的意思,改正自己的個性。
▲寫字太向左傾,缺乏自制力,不想面對現實和社會。
分析:
字體向左傾斜多達15度、方向一致。表現出書寫者激進、歇斯底里,缺乏接受和面對現實的勇氣,還有無法適應社會的一面。
5. 字陣內字體方向不一致
當左傾、右傾、垂直的字體都有,代表情緒很不穩定,且難以控制。
▲傾斜程度不一的字陣,情緒不穩定。
分析:
字體向左傾斜6度到15度不等。表現出書寫者情緒不穩定、缺乏冷靜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容易走向極端。順利取得成功時容易變得驕傲自大,但遇到挫折時會極度自卑、迴避別人,也容易放棄。還有些依戀父母的心態。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略為向右傾斜的字體是相對較好的。字體向左傾斜的人缺少面對現實的勇氣。字體向右傾斜較多的人過於情緒化。字體垂直的人則是理智、冷漠。而略向右傾斜的人有理智、自控的能力,同時又能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理智和情感能夠和平共處,這正是情緒心理療法想達到的理想目標。
▲字略向右傾,情緒化,但自制。
分析:
方向一致向右傾斜5度,字體屬於中等,一致為4公釐乘以5公釐,表現出書寫者能平衡理智和情感。冷靜理智,但不冷漠無情。有豐富的情感,但不情緒化、不感情用事,是理智而有溫情的類型。
本文摘自《筆跡心理學:你最近在想什麼,筆跡知道》/ 鄭日昌(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大是文化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