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份免疫功能不全或低下的病友即使打了疫苗,也未必能產生足夠的免疫保護力。(示意圖/資料照)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隨各國逐漸解封開放觀光,臺灣也朝向解封之路邁進,指揮中心陳時中表示,疫情最後要解封需靠群體免疫,包括打疫苗、還有自然感染兩種方式,但其實免疫功能不全或低下的病友即使打了疫苗,也未必能產生足夠的免疫保護力,這群病友包含器官移植、骨髓移植、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癌症患者、血液惡性腫瘤患者、部分洗腎患者等。
現年57歲,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前理事長王濋諭,在2011年接受腎臟移植,目前共施打了4劑疫苗「身體都沒有任何不適感」,2021年9月施打第一劑前,參加台大醫院「新冠肺炎疫苗於腎臟移植病患之觀察性研究」臨床實驗,追蹤腎臟移植病人打完疫苗之後產生抗體的情況,直到今年4月施打第四劑,卻發現每一次抽血檢驗「抗體都沒有出來」,讓他很無奈。
若打疫苗讓身體產生抗體是一種主動性的防疫作為,「像我一樣的器官移植病人,因終生需要服用抗排斥藥物,無法藉由施打疫苗產生抗體」,主治醫師還特別提醒王濋諭「千萬別外出跟他人一起用餐」;王濋諭擔憂說「從4月份開始我就已經居家上班以降低染疫風險,之後疫情趨緩總要回辦公室工作,疫情前每年都固定要到中國、歐洲等地出差,現在各國陸續解封,歐洲總部及中國上海也已陸續開放,工作上如果需要出差怎麼辦?」。由於擔心染疫風險,等於工作、社交都會受到嚴重影響,這將是特定族群在後疫情時代所遭遇的新障礙。
根據健保署統計,洗腎中心曾發生多起群聚感染事件,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本身是洗腎患者,也曾被通知洗腎時接觸確診者,雖然病毒量很低所以沒被匡列,但擔心感染家中體弱的長輩,只好自主隔離。這段期間觀察到,洗腎病友的免疫力較低,有些病友害怕洗腎時被感染而自行減少洗腎次數,或是有狀況時不敢去醫院就診,影響自身健康情況,「我已經打了4劑疫苗,我也知道免疫低下病患施打疫苗的保護力無法跟一般人相同,定期需要回院洗腎,外出染疫風險比一般人高,如果能不出門就盡量不出門,所以當未來解封後,因為自身免疫力的關係,我們更難與正常人一樣外出、聚餐。」
目前世界各國的政府針對免疫低下族群的疫苗政策,仍以建議施打第二次追加劑為主,不過針對極度高危族群,除了正在做化療的癌症病人之外,還有器官移植的患者,因為終生需服用免疫抑制劑的關係,即便接種多劑疫苗後的抗體保護力也不如一般人,專家指出,歐美國家比較積極的作法則是提供長效型單株抗體組合,適用於免疫功能嚴重不足、施打疫苗有嚴重副作用的族群,採用直接注射抗體的方式提高保護力,屬於被動免疫的一種,接種後六個月內可降低83%感染風險,目前美國、英國、澳洲、歐盟還有韓國已獲得緊急使用授權,新加坡則是以專案進口的方式。不過長效型單株抗體組合雖有即時產生抗體、副作用少等優點,但仍屬被動免疫,不能取代新冠疫苗的主動免疫效果。
▲除了群體疫苗覆蓋率的提升,免疫低下族群的防疫也是台灣不久後也將面對的挑戰。(示意圖/資料照)
因為目前的防疫重點在減少重症與死亡率,除了群體疫苗覆蓋率的提升,免疫低下族群的防疫也是台灣不久後將面對的挑戰,理事長吳鴻來呼籲病友不要鬆懈,依舊要做到減少群聚、戴口罩、勤消毒、注意通風,「我也期待未來會有對免疫低下或打疫苗無法產生抗體的病友更好的防疫方式」,讓大家能逐漸重回正常生活。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