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走路是一個孩子正常發展、生長的基本要素之一。但七歲的林小妹妹因為早產,一出生就被醫師判定為小兒腦性麻痺,造成無法行走、表達、甚至智力受損,導致日後需要復健來避免四肢萎縮與畸形。
▲ 步態訓練機器人 帶給腦麻兒一線希望(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收治病例的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復健科曾頌惠醫師表示,腦性麻痺孩子的家長,最常希望孩子有一天能自己走,但是很多腦麻的孩子常有下肢肌力不足或張力過強,所以,要幫助他們練習走路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此,對於腦性麻痺的幼童來說,復健及練習走路是條漫長而艱苦又不易成功的路。
此外,在臨床的經驗中,許多腦性麻痺的幼童在進入學齡階段後,由於身高體重的發育因素,往往使花了許多年的復健成果付諸流水,有些孩子從不需要到需要仰賴助行器來行走,使得孩子們距離正常獨力自主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曾頌惠醫師指出,如病例中的林小妹妹,已到了學齡年紀,如何讓她能夠「直立」的行走,成了這類孩子們最迫切的需要。
曾頌惠醫師說,復健團隊建議使用「懸吊式機器人步態訓練」,可以依據小朋友的體型、能力、病況來做個別化的調整,適度的減輕重量,讓機器人引導孩子們模擬正常人行走的方式,給予刺激與治療訓練。目前,林小妹妹已經使用機器人訓練達三個月了,家屬能夠感覺得出來,孩子在復健中的主動參與及配合度越來越多。
照顧林小妹妹的親人覺得接受「懸吊式機器人步態訓練」,除了帶給她身體上的幫助外,也還帶給了小妹妹一線希望,相信自己有天也能像正常人一樣走路,而這也是曾頌惠醫師團隊最欣慰的地方。
所謂熟能生巧,對於生來某些能力較弱、較不足的孩子,其能力與技巧同樣能經由持續的練習而提升。曾頌惠醫師指出,使用這台機器只需要孩子的大腿骨大於21公分以上(約4歲),就可由醫師評估來使用較精準的機器替孩子復健,除此之外,父母或主要照護者也能減輕負擔,不再需要替孩子抬腳模擬行走,從旁協助的工作從此就交給機器人,讓需要練習步行的孩子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多的練習。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