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放置姿勢錯誤可能讓你被誤診高血壓!正確量血壓7重點,一圖看清坐姿
根據2024年10月7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量血壓時,不同的手臂姿勢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你將手臂放在膝蓋上或在側面無支撐,會讓血壓讀數大幅高估,並可能導致高血壓的誤診,被開出不必要的藥物。
手臂放置姿勢影響血壓結果
這項研究觀察了133名年齡在18至80歲之間的成年人。平均年齡為57歲。約 53% 的參與者是女性;41% 的BMI指數為 30 或更高,他們被歸類為肥胖;36% 的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的最高血壓值為 130毫米汞柱(mmHg)或更高。
研究人員讓受試者手臂以3種方式放置:
.靠在腿上.放在堅硬的表面上(如桌子)
.垂掛在身體的側面
研究發現,三種不同姿勢產生了三種不同的血壓讀數。與手臂放在桌子上相比,參與者將手臂懸在身體兩側時的收縮壓高出 6.5 個百分點。手臂垂在一側時,舒張壓值高出 4.4 個百分點。而手臂放在膝蓋上時,收縮壓讀數比支撐姿勢高 3.9 個百分點,舒張壓高出 4 個百分點。結論是,不正確的姿勢會導致測量誤差高達7毫米汞柱。把手臂放在桌子的堅硬表面上,才能測量出最準確的讀數。
天天量血壓仍失控?量的方法錯誤
許多人在健檢過後都被告知有高血壓,必須每天量測血壓監控。但有人天天量,最後血壓仍失控,可能就是量血壓的方法錯誤,沒有發現血壓失控而即時就醫,很有可能導致腦中風或心臟病、腎臟病等多種慢性病變。血壓不是有量就好,《元氣網》為您整理量血壓必須注意的重點事項。
數值多少算是高血壓?
台灣於2022年下修診斷標準為:130/80毫米汞柱(mmHg)。歐洲心臟學會(ESC)也在2024年調整高血壓診斷標準,趨向嚴格,下修至135/85mmHg。一般正常血壓值應小於120/80mmHg。
不過當測量的血壓值偏高時,也先不要緊張,因為血壓值會隨身體狀況而不斷變化,一定要多測量幾次並且觀察一段時間。假設只有少數幾次測量結果較高,但大多數測量結果並沒有超過標準時,則未必是高血壓,不過已可能有潛在高血壓的風險;如果大多數測量結果都超過標準值時,則代表有高血壓的問題,應盡速就醫諮詢。
若已進入高血壓前期,需開始留意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適,天天量測血壓,以預防血壓值繼續攀高。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指出,臨床上仍以收縮壓為主,如低於130,而舒張壓介於90至80間,則無用藥的急迫性,建議先改善生活型態。
高血壓定義
.低血壓:收縮壓<90;舒張壓<60
.正常血壓:收縮壓<120;舒張壓<80
.前期高血壓:收縮壓120-129;舒張壓<80
.第一期高血壓:收縮壓130-139;舒張壓80-89
.第二期高血壓:收縮壓140;舒張壓90
「722」量血壓密碼 做好血壓管理
為能掌握自己的血壓狀況,居家按部就班正確量血壓,做好相關紀錄,就醫回診時,提供醫師參考,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而高血壓患者應牢記「722」量血壓密碼:「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透過「定期量測」清楚掌握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
量血壓不能只量單臂
量血壓最多人犯的錯誤就是只量一隻手的血壓,但事實上,只量單側手臂會有誤差,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晨祐曾受訪指出,「量血壓雙臂都量,取高的數字。」剛開始監測血壓的人,雙臂血壓一定有高有低,落差常在10毫米汞柱以內,持續雙臂監測兩至三個月,若都是右手血壓較高,日後就以該臂血壓記錄為主。
何時量血壓?在哪量?
有的病人在診間量測的血壓數值不正常,但居家監測發現數值正常,發現沒有罹患高血壓,這是「白袍高血壓」現象。因此現在都提倡居家量測。
而什麼時候量血壓也非常重要。新光醫院心臟科醫師洪惠風指出,有人血壓早上高,有人中午高,有人下午高,有人晚上高,每個人的規律都不盡相同,但依照治療指引,最重要的時間點,是起床後一小時內跟睡前一小時內。(要是清晨血壓高,除了找原因,有時有些藥物需移到睡前服用。)
血壓計要定期校正
此外,食藥署也提醒,血壓計長期使用下,可能會有誤差的風險,一定要定期送回經銷商進行校正;也鼓勵大家偶爾到醫院或是其他公眾場所量測血壓,如果血壓值與家中血壓計測得血壓值差距很大,即表示家中的血壓計可能有不準確的問題,也要記得送回經銷商校正。
如何正確量血壓?
1.量測前30分鐘不運動、不攝取咖啡因
2.排除尿意
3.靜坐5分鐘後再開始測量
4.不隔著衣服測量,綁帶靠近心臟與乳頭水平高度
5.坐有靠背的椅子,雙腳著地、不翹腳
6.雙臂量測需間隔一分鐘
7.建議使用電子血壓計較為精準
血壓偏高如何改善?
1.採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飲食
2.保持適當體重
3.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4.壓力適當紓解
5.睡眠充足
6.拒菸酒等行為
【資料來源】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推薦文章
-
喝黑咖啡降腎病風險?醫推7大「護腎飲料」 第一名抗發炎、降尿酸
-
促新陳代謝、降中風風險 辣椒1成分有益健康但男性不建議多吃
-
低溫留意3症狀防中風!醫提醒除了禦寒衣物,這也要攝取足夠
-
為何睡覺時會流口水?醫師教3重點自我診斷 簡單4招有助改善
-
天氣冷颼颼醫曝保暖3法 竟非頭頸「這部位」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