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葉思敏、楊超丞
視覺/錢震皓
工程/連政瑋
監製/李淑慧、廖啟成、徐志忠、曹正芬、簡正一
日期/2018.04.12
大陸像是野生動物園,台灣則是木柵動物園,如果你屬於草食性的動物,沒有競爭慾望的就留在台灣;如果你自認為是肉食性動物,就應大膽過去大陸發展,畢竟台灣的市場太小,未來發展性和空間也有限….
到大陸擔任大型節目的選秀評審,「確實好賺」,在台灣一下午可能錄兩集,單價都不高,大陸錄一集來回可能要花三天,酬勞卻比台灣高出五到十倍。大陸雖然收入高,相對競爭大,壓力也大。早年台灣人有優勢,現在大陸要用台灣人,只有兩個理由,可能是能力強,或是價錢便宜…...
1111人力銀行調查最新調查顯示,近九成上班族有意前往海外發展或曾有海外工作經驗,包含60.9%想赴海外工作、21.1%曾有海外工作經驗、已經回台,7.5%正在海外工作;也有10.5%受訪者對於赴海外工作「完全不考慮」。
上班族前往海外發展主要著眼於「薪資條件好」(71.6%)、「累積職場經驗」(25.5%)及「看好當地產業發展」(23.6%)。青睞國家以「大陸(含港澳)」、「越南」、「新加坡」、「美/加」及「泰國」居多。
尤其今年228大陸釋出惠台31措施,台灣長期面臨的人才外流問題再度引起討論。惠台措施涵蓋經濟(台資、台商、金融、科技)、文教(高教-台生與台師、文化、出版)及醫療與公益,恐使特定產業、具專業技術的人才加速外流。
中經院大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表示,大陸惠台政策相當精準,尤其台灣就業環境不好、發展機會有限,的確拉攏台灣人才西進。
高雄師範大學校長吳連賞觀察,「西進對積極度高的年輕助理教授勢不可擋。」一名長期赴陸發展的教授認為,政府不是給錢、調薪就能留人,不只是錢的問題,整體研究環境、評鑑制度不變,都會把人才往外推。
到海外工作,大陸只是選項之一,將人才外流的議題侷限在大陸挖角、或者西進似乎狹隘,但在長期面臨低薪、發展空間有限的台灣,海外就業人口確實年年走高。
「人才外流」快要成為台灣面臨的國安危機,主計總處推估,台灣赴海外工作人數由2009年66.2萬人,成長至2016年72.8萬人,7年來增加6.6萬人,平均年增率1.4%,顯示國內就業環境不佳或不足,促使國人赴海外討生活。
觀察2016年赴海外工作的結構,以中國(含港澳)為主、占55.9%,東南亞居次,美國第三。2009年以來,我國赴中國工作人數占比多有六成至六成一,近三年卻一路下滑;主計總處官員分析,我國企業赴陸投資下滑,導致相關工作機會減少,應是主要因素。
2009年至2016年國人赴海外工作的情形,女性赴海外工作人數自27萬人成長至32.5萬人,大增二成,男性增加2.8%至40.3萬人,兩者差距十分明顯。
2009年之後赴海外工作者年齡「M型化」,15至29歲、50歲以上族群持續成長,30至49歲族群數量幾乎沒有起伏。15至29歲的年輕人赴海外工作的區域,以到東南亞工作人數增加較明顯,推估東南亞屬於新興市場,需要有衝勁、適應力以及企圖心的人去工作,企業培訓儲備幹部,需要年輕化的人才。
2016年赴海外工作的72.8萬人中,大專以上程度者有53.4萬人,占比七成三,每十人約7.3人具大專學位;若和2015年相較,續增0.9個百分點,若和2009年相較增加6.5個百分點,反映專上程度赴海外工作意願逐年增加。不過,主計總處官員也指出,此現象亦有可能與台灣大學過於普遍有高度相關。
「早在去年科技行政院科技會報,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和碩董事長童子賢、Google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等產學界就對人才外流,同聲提出警訊。
科技大廠主管表示,國內六成企業都感受到人才荒,「人才出走海外」更是企業用人困境第五名。
牛津經濟公司(Oxford Economics)調查報告指出,台灣2021年可能因為人才外流,吸引不到國際人才等多重因素,成為全球最缺乏人才國家。
2017年底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布「2017年世界人才報告」,這項人才競爭力是根據投資與發展人才、吸引與留住人才、人才準備度等三大領域,挑選30項指標彙編而成。今年63個受評的國家裡,台灣在「人才外流」項目評比中,由2011年的35名下滑到2017年的47名,顯示人才外流是長期隱憂。
元大寶華綜經院董事長梁國源說,台灣的問題,包括所得分配不均問題惡化、高等教育的附加價值有限、年金改革加深民眾對未來生活的焦慮等,這些多重性結構因素,未見緩解,使得人才競爭力嚴重不足。
梁國源注意到IMD、世界經濟論壇(WEF)等機構報告指出,台灣人才外流嚴重、對外籍技術人才的吸引力差,且台灣留住人才與吸引人才的能力,不如鄰近的中國與南韓,缺乏高品質人力將拖累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速。政府必須正視問題、否則將造成經濟成長率無法扭轉,甚至出現長期下滑的趨勢。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人才流動是正常的現象,各國都在搶人才,「但最糟的是,我國到海外工作的人想回國定居,卻因大環境不佳而打消念頭,真的有可能人才一出去、就回不來了」。
除了強化延攬、留用青創人才,學研、專業人才也是重要對象,科技部、教育部已積極延攬海外人才,以及透過玉山計畫、高教深耕的彈薪機制來留才,優化稅制、新增員工獎酬管道、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雇用法完成三讀等作法可提供誘因,增加人才留台意願,延攬外國人及本國人回流。
高仙桂表示,改善大環境是最根本的留才、攬才作法,不僅人才政策,還要思考更廣泛的產業、經濟政策,讓產業成功轉型升級。政府要把大環境做好,像是提升國內產業前景、薪資水準,「讓人才成為雙向回饋,而非單向流出」。
不過,長期關注人才議題的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認為,人才走了就是走了,資源也一起被帶走,期待人才去了國外,日後回頭拉台灣一把,這是不切實際的想像,台灣馬上就要面對的人才缺口就是問題。
葉丙成表示,不同領域碰到的問題不一樣,需要不一樣的處理方式,如果不處理好,人才就會流失。台灣再不好好面對人才流失的問題,沒有辦法持續聘用具備前瞻技術的教授師資,幫產業培養出優秀業界人才,台灣的「產業轉型」將更難發生,經濟的遲滯也更難突破。
教育部統計,高中職畢業生赴海外就讀人數從2012年858人,到2016年增為1,478人,四年來增加七成。如果台灣優秀的師資留不住,海外留學人數也逐年增加,人才缺口恐演變為教育斷層,成為更大的社經問題。
葉丙成表示,靠熱血、靠愛台灣,是沒有辦法把人留下來的,要搶好學生,腰就得彎下來,給香蕉只請得起猴子,要搶好人才就不能再給香蕉!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也說,透過工資上漲是留才最實際的方法,這也是我國目前的政策方向,包括政府帶頭替軍公教加薪、也期望民間跟進響應等。近日大陸祭出惠台政策,可能加劇對台人才的磁吸效應,若要因應我國人力資源供需結構改變,未來廠商勢必得提高工資水平,才能留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