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大噴發1/川普能源政策大翻轉 台灣地熱有機會跟著旺嗎?
川普入主白宮倒數計時,日前他提名頁岩油公司執行長萊特(Chris Wright)出任能源部長。川普看好他在核能、太陽能、地熱、石油和天然氣等領域,擁有豐富的業界經驗,而過去萊特過去堅稱「氣候危機不存在」,以及化石燃料能幫助更多美國人脫貧等主張,更是與川普氣味相投。同樣擁有地熱潛能的台灣,有機會跟上美國能源政策轉彎,從冷灶變熱灶嗎?
打從前總統蔡英文上任開始,政府就力推地熱發電,還喊出2025年地熱發電200MW的目標,結果八年過去,地熱進度牛步,目前只有五個案場完工,裝置容量僅7.29MW。為此,經濟部已下修2025年地熱發電目標為20MW。
台灣地熱現況:法規有改 發展還是牛步化
「我們真的太慢了!」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秘書長王守誠說,台灣地熱單井的產能平均只有0.4MW,和國際單井產能平均5MW相比,是「不可思議的低,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人家(外商)如果要來,就會問,到底是什麼問題?過去台灣不但法規不完備,觀念和技術都有落差,至少現在看到問題了,並且可逐一補強。」王守誠表示。
王守誠觀察,近年業者對太陽光電、風電的投資,已經達到高峰、趨於飽和,此外,政府對風電、光電的法規限制開始增多,有些中小型業者面臨市場沒有以前那麼容易做的情況,轉而關注地熱發電,只要政府對地熱的態度積極,釋出政策利多,就能吸引更多業者投入。
和早年國際大廠紛紛來台投資離岸風電相比,到目前為止,來台投入地熱的外商,只有瑞典商倍速羅得(Baseload Power ),沒有第二家,關鍵就是過去地熱開發的相關法規太複雜,讓業者覺得有太大的投資風險;「現在法規改善了,不僅再生能源法增加了地熱專章,又訂定相關子法,對探勘申請、場址開發的申請、許可都有明確規定,業者比較有條件衝了。」王守誠說。
他表示,最近像是美國石油服務業龍頭哈利柏頓(Halli Burton)及其他國際業者都來台灣和相關業者合作,他們雖不是直接投資開發,而是鑽探顧問性質,但對建置台灣地熱完整的產業鏈,有很大的幫助。
不具名的業者也觀察,其實,國際相關業者對開發台灣地熱都很有興趣,這從今年初台灣舉辦國際地熱論壇,吸引很多國際廠商、專家來參加,就可看出。
然而,業者強調,任何外資投入專案計畫,都希望當地政府有一套可預期、遵循的法規,知道申請地熱開發的條件、流程、期限,以及土地許可、資源權保障等規定,才能評估可行性。雖然台灣這兩年修法已縮短很多行政程序,這是一個好的起步,「但還可以做得更好,能夠跟上國際的經驗及地熱成熟市場的腳步,才有機會吸引更多國際廠商願意投資開發。」
廠商願意衝的關鍵
1、探勘權保障
至於跟上國際的腳步,所指為何?業者直言,就是探勘權保障。他以過去幾年開發地熱案場的經驗分析,現在有蘊含地熱潛能的區域,可以讓多個業者進去開發,每口井的距離只要相隔500公尺即可,但地表下的地熱儲集層是流通的,而且會互相影響,就像一瓶飲料,上面同時插了很多吸管,因此必須有適當的管理。
例如鑽井時常常會使用泥漿等材料,如果施作不當,就會破壞儲集層,影響到整個區域的地熱探勘。業者提醒,「電廠的運作至少20年,甚至上百年,挖井時應該有什麼流程,政府應訂定遵守規範,這樣資源才能永續。在國外開發地熱對儲集層的管理是很重要的事情,不同國家和不同地質條件,都會有不同的管理機制,政府必須開始重視此一議題。」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副總監王孟傑則指出,台灣地熱資源較為分散,規模是否夠大,也是影響業者投資的考量因素。以美國的地熱開發商而言,他們評估台灣的案場若不能達到100MW的規模,未必想來開發,除非當開發商開始覺得其他地方都很難做的時候,台灣就可能變得相對好做,機會就會來。
2、示範獎勵要能「雪中送炭」
另一方面,王孟傑也強調,地熱開發很艱鉅,每個國家都一樣,「如果政府要把地熱變成綠電的重要選項, 必須有更多資源投入,錢也必須夠多。」
他舉例,風電、太陽光電的前期準備工作不困難,到一個案場蒐集相關數據,就大概知道可不可以開發,但地熱就一定要經過探勘、鑽探,成本很大,還有探勘失敗的可能,有些業者光是溫泉開發就挖到破產好幾次,更何況是挖更深層的地熱,所以銀行不會支持,一定要靠政府的協助。
面對地熱鑽探的成本很高,動輒上億元起跳,經濟部已提供業者最多1億元的鑽探示範獎勵。對此,王守誠質疑,示範獎勵應該是風險分攤機制, 並非政府給錢鼓勵業者去做,而是業者先進行探勘,政府幫忙分擔約四成到五成的風險,以免萬一鑽探不成功,業者虧損太多,「具有雪中送炭的意義」。
3、綠色金融助攻 跟風電一樣可取得專案融資
「但風險分攤更重要的意義,是政府應對地熱案場開發提供擔保,這樣業者申請綠能的專案融資就比較容易,才有充裕的資金投入更多開發,但現在這一塊還被卡住,甚至綠色金融還不包含地熱,必須仰賴有雄厚資本的開發商才行。」王守誠說。
他建議,政府應該要在風險分擔機制中拉進政府擔保,降低業者在開發資金缺口的財務風險,才有辦法把整個產業鏈做起來,當投入的業者增加、案場規模變大,才有機會帶動地熱發電爆發性的成長。
延伸閱讀 》
地熱大噴發2/幫AI找有韌性的綠電 Meta、谷歌、微軟看上地熱發電
地熱大噴發3/台灣下一個GW級電力就靠深層地熱 200MW目標6年後能達標?
推薦文章
-
12強賽/張奕「超數」投球限制 「不後悔,因為世界冠軍了」
-
12強賽/林昱珉好投震撼 日本球迷:罰金完全值得
-
12強賽/林昱珉掀日本球迷熱議 「煞氣的日式刺青」
-
12強賽/見證歷史!中華隊奪冠中止日本27連勝 三大賽首度稱霸
-
12強賽/沒有「滿等帳號」卻帶出隊史首冠 曾豪駒寫傳奇一頁
-
中華隊12強奪金 超商推優惠齊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