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對低薪「灰犀牛」視而不見

經濟日報 社論
主計總處公布去(2023)年受僱員工的薪資中位數,為全年52.5萬元,也就是平均月薪4.4萬元。(聯合報系資料照)

主計總處公布去(2023)年受僱員工的薪資中位數,為全年52.5萬元,也就是平均月薪4.4萬元,引申842.3萬的受僱勞工整體,有一半(421萬)勞工每月平均月薪不超過4.4萬元;受僱勞工總平均年薪為70.1萬元、平均月薪5.8萬元。

在這幾年物價持續攀高之下,半數受僱勞工只有4.4萬元月薪收入,當然生活艱難。試想一個年輕人,每月要固定支出房租、水電瓦斯、電話網路、勞健保費、交通費,甚至還有學貸、孝親費、各種額外保險、購物等費用,努力上進者還會有進修費用,要和同儕看齊還要旅遊、娛樂。如此一來,會有多少剩餘收入,可以用來儲蓄並結婚、生子?這些薪資在中位數以下的一半勞工,若非有來自父母的家庭協助,有幾個敢於成家立業?

更糟的是,薪資中位數去年成長率只有1.22%,但去年的通膨率是2.5%,意味著一個薪資居中的台灣受薪勞工,其薪資的成長低於物價上漲,所以他的實質薪資是下降的。而這幾年房價持續飆漲,年輕人買房更加無望,對他們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在對前途近乎絕望下,更多年輕人不願按部就班累積經驗、努力學習,來提高生產力以追求更高待遇。上焉者完全躺平混日子度日,或炒股票碰運氣,卻老被「割韭菜」而負債累累;下焉者轉向作奸犯科或在海內外從事詐騙。有外媒估計,台灣從事詐騙的人口已達10萬人以上,讓全民陷入被詐的恐懼之中,政府忙於打詐可謂疲於奔命,卻效果有限。

這種大量民眾低薪難以生活,導致社會不穩定和人口下降的現象,若不提出有效政策加以處理,就會形成一種美國學者米歇爾.沃克(Michele Wucker)所稱的「灰犀牛效應」─對顯而易見的既存風險視而不見,導致危機爆發時無法應付而造成重大災難。如今,半數人低薪的現象就是台灣的「灰犀牛」,必須嚴肅處理而非視為常態而麻痺不仁。特別是對那些在國發會依OECD定義(薪資中位數三分之二以下為低薪)推估得來的嚴謹定義下的低薪勞工120萬人,政府必須提出更有效的財經政策,以高度的執行力快速提升其所得,避免台灣在問題重重下,陷入難以挽回的深淵。

在嚴謹定義下的120萬低薪族,多屬於一般服務業。以去年為例,製造業平均月薪為6萬元,但服務業的「藝術、娛樂及休閒業」僅有4.1萬元、支援服務業(支援一般企業運作之各種活動)4萬元、住宿及餐飲3.9萬元、其他服務業(未歸類之個人或家庭服務)3.9萬元、教育業(非一般學校)3.3萬元。政府若無法提出針對上述低薪行業的解決方案,就不是一個稱職的政府。這些行業分屬經濟部、勞動部、文化部、教育部、交通部等之業務範圍,行政院原在2009年設有「行政院服務業推動小組」,但已於2017年停止運作;宜由國發會恢復運作,讓低薪的120萬勞工重獲生機,能實現「台灣夢」,避免成為作奸犯科和詐騙的淵藪。

快速有效的一個途徑,是由政府高層鼓勵中產和高產家庭普遍增加上述各種服務的消費,適度調整台灣民眾過於節儉的習性;不同行業的勞工間相互提高消費會形成彼此所得都提高的良性循環;這就是經濟理論認為,其他條件不變,「消費傾向」高的經濟體的均衡所得較高。除倡導外,政府高層也應以身作則,示範對這些服務行業的普遍性消費。但有一個先決條件,即透過各種方案來提升這些行業的服務水準,否則增加的消費仍會流入一些明星企業,造成同行內的營業和薪資嚴重不均。

低薪的「灰犀牛」就在眼前,政府不能敷衍了事、繼續裝睡,對此麻木不仁。

勞工 低薪 薪資

推薦文章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