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別人不順眼,可能是你也常看自己不順眼
作者: 蔡宜芳
「只有我成績好,才值得被愛。」
有一位四十歲的男性個案跟我抱怨,他的太太常常挑剔他,嫌他掃地掃不乾淨、摺衣服摺得很醜、炒菜炒得太鹹,久而久之,他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都會被嫌。他每天下班都會在車上多待半小時,打個電動,紓壓一下再回家。
長期下來,他開始出現「習得無助感」(註1),覺得做什麼事都很無力、無奈。
當太太罵他哪裡沒做好,他也不想再多說,反正就照她說的做就好,因為多說,兩人反而吵架。有時候,他甚至只想擺爛,因為不管做什麼,都會被雞蛋裡挑骨頭。
談了幾次之後,我鼓勵先生試著邀請太太進到諮商室一起會談。
進到諮商室,太太不好意思地承認的確有這個狀況。不知道為什麼,她總是很容易看先生不順眼,在職場上、對朋友也是。但在外頭,太太通常會收斂一點,不會表現得太明顯,怕影響人際關係;一回家面對先生,太太看到先生,卻常覺得一肚子氣,覺得先生做什麼都做不好。
媽媽讓我覺得,我做什麼都不對
我問太太︰「在你小時候,有誰常常批判你嗎?」
一開始,太太搔搔頭,說︰「我一開始想到的是我媽,但我想不到她到底批評我什麼。」講到一半,太太突然恍然大悟地說︰「我知道了!我在我媽旁邊,總是有種隱約不安的感覺,到現在都是……她好像不是真的批判我什麼,而是讓我覺得,我做什麼都不對。像是上個月我們全家都得了流感,或是我最近比較少煮飯,她就說我『沒有把孩子照顧好,只顧工作』,又說我很懶惰之類的。反正只要她心情不好,什麼都可以罵。
「在我小時候,當媽媽心情好,就說我長得很漂亮,心情不好,就說我怎麼這麼胖……在她心情好時,我可以吃甜食,她心情不好時,她就說:『這麼胖,還一直吃。』所以一直到現在,我常常不知道要跟她聊什麼,因為閒聊也會被念。我講話之前都要想一下,我這樣講可以嗎?會不會又被媽媽念。
「我在媽媽身旁,常常覺得提心吊膽,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說錯什麼話、做錯什麼事。 媽媽的批評,我也可以假裝不在意,但還是會覺得心情不好。
「好久以前有一次,我故作輕鬆地告訴她:『你講的一些話,讓我覺得心裡不太舒服。』結果她反而說我玻璃心、太脆弱。之後,我就不再和她說心裡話了,因為說了,她也聽不懂,我們反而還吵架。」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很容易將自己的脆弱及黑暗面投射出去
在心理治療學派中,精神分析提出「防衛機制」這個概念,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可以幫助個人因應焦慮,避免自己被焦慮所淹沒。其中一個常見的防衛機制是投射作用(projection),指的是將個人無法接受的欲望或衝動,歸到別人身上去。
當一個人總是要表現得很強勢、時常怨天尤人、嫌東嫌西,其實是把自己的脆弱及黑暗面投射出去。透過責怪他人,來顯示自己並沒有那麼糟;但實際上,雖然他們表面上時常攻擊他人,但他們卻很容易在心裡不斷責備自己。
一個常常批判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也會很容易將自己的脆弱面及黑暗面投射出去,而覺得其他人做得不好。越是好強、強勢的人,內在可能越脆弱。因為內在太渺小、脆弱了,才需要假裝自己是如此的強大。
太太接著說︰「其實,我也不怪我媽,只是覺得跟她在一起時,我有點辛苦,也常常感到很受傷。但我也知道她很辛苦。在我媽還很小的時候,我外婆就離家了,後來外公過世,是她的姑姑照顧她長大的。但姑姑家小孩也很多,沒辦法好好照顧她,能供她吃飽就很不錯了。我媽媽如果有委屈,或是表哥欺負她,總是有苦往心裡吞,沒有人可以說……」
當太太願意試著去理解媽媽為何長成這個樣子,就能對媽媽有多一份包容,同時也減少內疚與自責。
「只有我考得好,才值得被愛。」
如果你很容易批判自己、批判他人,很可能也不是你的錯;而是小時候,你在一個常常批判你的家庭中長大。
父母可能長期給孩子「有條件的愛」。「有條件的愛」與「無條件的愛」相反,若父母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感受到的是不管我做得好、做不好,都是被愛、被接納的。孩子會知道,就算我做錯事,父母還是愛我的。父母可能不喜歡我做的事情,但我還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而「有條件的愛」是什麼意思呢?例如︰當孩子考差了,父母並沒有安慰他,或是去同理孩子的心情、理解孩子遇到什麼困難;而是一直責怪孩子為什麼沒考好。長久下來,孩子可能感受到的是「只有我考得好,才值得被愛」。
我相信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若孩子感受到的卻是,如果我考不好,我可能不被愛,或媽媽會比較愛另一個手足,這是多麼深的恐懼──可能被拋棄的恐懼。
不只一個孩子告訴我,他們覺得只有自己成績考好一點,父母才會比較愛自己。每次我聽到這樣的話,都覺得萬分心疼。因為這樣長大的孩子,學習到的是用成就才能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夠好的。當孩子考不好時,孩子不只是面對父母失望的臉孔,還要面對自己內心的自責與內疚。
研究發現,當父母對孩子的學業表現抱持正向期待時,孩子的成績的確會比較好。但研究更重要的發現是,當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或不切實際,孩子反而會成績變差。
只是許多父母還是認為應該要更嚴格、盯更緊,甚至用羞辱、批評、嘲諷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因此,孩子感受到的是「我永遠不夠好」、「我很糟,不值得被愛」,課業壓力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只給自己五分,但老師卻給她十分的孩子
在學校,有個孩子講話總是很小聲。談了幾次以後,我發現,她有很深的「羞愧感」。
她常常因為大事、小事感到丟臉,也覺得自己有人群恐懼症,只要上台,就緊張到覺得自己吸不到氣。她覺得自己很糟、長得很醜、成績不好、人緣也沒有很好、常常被媽媽和阿嬤罵、從來沒有見過爸爸。
總之,她覺得自己沒有一件做得好的事。這樣長大的孩子,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會有多辛苦!
上學期的期末,導師請每位小老師自評分數,這個孩子只給自己五分,但任課老師卻給她十分,肯定她做小老師認真、負責。
我看到後好驚訝,這是多麼大的差距。
她說,她的確沒有做什麼不好的事情,只是覺得五分好像比較適合自己。
這些把自己批評得體無完膚的孩子,抱持著「我就笨、我就爛、我就是數學/英文學不會」。他可能在上課時就選擇閉上耳朵,考試一考差,就再次驗證自己真的不是學數學/英文或任何科目的料。
這些覺得自己很爛、低自尊的孩子,他要怎麼好好學習?因為,孩子的自我批評,已經把他的耳朵和心給關起來了。
孩子開始戴上面具,不敢輕易表達最真實的自己
如果你很容易批評自己,這不是你的錯!因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怎麼看你,深深影響你怎麼看自己。
當孩子哭泣時,父母若總是跟孩子說︰「這有什麼好哭的!不要這麼脆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很難去接受自己真實的情緒。孩子因此開始選擇戴上面具,不敢輕易表達最真實的自己,因為真實的自己,可能是不被愛的。
如果你長期在一個批判的家庭中長大,你可能也很難好好愛自己,而時常批判自己。一個常常批判自己的人,自然看什麼都不順眼,而容易怪東怪西。
但現在的你已經長大了,有能力把自己愛回來了。下次,當你看別人不順眼,看自己也不順眼時,是否可以看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告訴自己︰「你已經很棒了!」
一份「自我肯定」的練習
1.寫下你值得被肯定的地方︰
例如︰分手後,我還是努力讓自己能正常上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怎麼做到的?
例如︰不想讓家人、朋友擔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即使再微小,都沒關係)
例如︰「我沒有這麼容易被打倒」、「沒有你,我一樣可以過得很好」、「我知道自己還是值得被愛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來,邀請你把愛自己化為行動︰
1.你現在愛自己的分數是幾分呢?(1─10分)____分。
2.你期待愛自己的分數是幾分呢?(1─10分)____分。
3.你可以做些什麼,讓分數能高1分?例如︰罵自己時會喊停、不把心事悶在心裡,嘗試說出來、學習一項新事物、運動、閱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你看自己順眼了,自然看他人、看這個世界,也會覺得可愛。
註1︰當一個人一直努力卻不斷失敗,可能產生「習得無助感」,最終認為自己就是魯蛇、失敗者,選擇放棄或消極以對。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的《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作者: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因為高中念了第一志願的音樂班,經歷好長一段時間的自我懷疑。大學念了輔導諮商,重新找到自我認同,找回那個快樂的自己,也因為走過這段歷程,更能理解個案的痛苦和掙扎,能陪個案走得更深。
有一對七歲和四歲的女兒,從她們身上發現哈哈大笑是多麼簡單的事。喜歡《小王子》說的:「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唯有用你的心。」相信「無論發生任何事,都無損於你生命本質的美好。」願我的文字可以陪你走一程。
曾服務的場域有高中職、社區機構、精神病房。現職為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也是《親子天下》、《未來Family》、《媽咪拜》、《女人迷》的專欄作家。
推薦文章
-
12強賽/張奕「超數」投球限制 「不後悔,因為世界冠軍了」
-
12強賽/林昱珉好投震撼 日本球迷:罰金完全值得
-
12強賽/林昱珉掀日本球迷熱議 「煞氣的日式刺青」
-
12強賽/見證歷史!中華隊奪冠中止日本27連勝 三大賽首度稱霸
-
12強賽/沒有「滿等帳號」卻帶出隊史首冠 曾豪駒寫傳奇一頁
-
中華隊12強奪金 超商推優惠齊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