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27字
企業在面對淨零相關規範之課題時,首要任務為碳相關數據收集與管理,未來每間企業可能因法規與客戶的要求,皆需要進行盤查、對外揭露與申報碳排數據,加上企業每年營運、產品項目皆可能變動。
在這樣多變的因素下,企業監測與管理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化與外部自然環境影響,需要以科技管理數據,才能即時反應溫室氣體排放源熱點、減量成效,進而降低風險發生機率與相關決策的營運成本,因此建議應盡快將碳數據化為「碳帳本」進行管理。
實務上,溫室氣體範疇三排放量通常占企業總體排放量的65%至95%,其活動數據蒐集範圍廣且數據量龐大,運用人工執行往往太過於冗長且無效率,更重要的是容易出錯。
建議企業可以與外部顧問合作打造碳追蹤管理數位工具,從整體考量組織型碳盤查、產品碳足跡以及價值鏈(上游採購、下游客戶、運輸)之法規與市場需求,梳理清晰的數據收集與管理流程,以更自動化的方式掌握「碳」流,進而達到數據為導向之管理決策。
除了運用數位工具高效掌握碳流資訊之外,企業也需導入內部碳定價完善減碳制度。
各國透過總量與碳交易、碳稅或碳費機制來抑制碳排放量正蓬勃發展,俗稱產品碳關稅的歐盟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也已從2023年10月起開始試行,可以宣告碳有價化時代已來臨,未來每排一噸碳都可能會被收到費用。
另一方面,台灣也於今年8月成立碳權交易所,未來碳權的買賣與流通將會更加方便,企業透過國際認可之方法減碳可取得減量額度,進而於平台上賣出獲取收益,而也可以在實質減量已達標的狀況下,取得較具成本效益之碳權以抵減剩餘排放量,提早達成淨零排放。
企業如何用一套方法將上述碳成本風險與碳資產進行有效控管,我們建議可評估導入內部碳定價制度。
企業參考歷史減排成本或市場碳價格,在內部清楚公告一噸碳排放之價格,然後再依各事業/廠區/單位實際排放量乘以所公告之碳價計算所應繳納之碳費,於內部收取這些排碳的費用後,成立碳基金(Carbon Fund),以作為低碳投資與購買碳權使用。
透過此方式,除了讓實際排碳單位有碳成本壓力,使其改變行為加速減排外,有了資金的支持,則可以執行不同項目的減量方案,藉此帶動正向循環,讓公司資產邁向低碳化,並達成預設減量之目標。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