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11字
嚼檳榔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之一,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今天呼籲政府盡速對檳榔立專法管制,莫讓「健康台灣」淪為口號。衛福部口腔健康司副司長顏忠漢表示,擬於今年底前預告「檳榔健康危害防制專法」草案,聚焦保護未成年人、孕婦的健康,加強檢驗檳榔原料,並規範禁止嚼檳榔的場所。
台灣檳癌防治聯盟公布今年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報告,工作小組成員莊麗真說,除了未參加的新竹縣、連江縣,其餘20個縣市皆有達到中央政府設定的目標,在執行面較弱的項目為「戒檳」,雖然成功率較去年32%進步,但仍僅48%,推測是由於檳榔產地或有嚼檳榔文化,所以戒檳成功率較低。
台灣檳癌防制聯盟調查小組召集人、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李明憲說,檳榔包括粗纖維、檳榔堿、檳榔素,嚼食時就像在嚼菜瓜布,除了傷害口腔黏膜,最嚴重可導致穿孔或頭頸癌,若不含白灰、紅灰等強鹼添加物也會致癌,因此沒有所謂「健康嚼檳榔」,但台灣民眾目前對嚼檳榔致癌的認知率只有56.6%,數年來從未超過60%,「等到認知率提升至60%甚至更高,才可能改變民眾態度跟行為。」
李明憲說,台灣口腔癌死亡人數從2016年的2936人,到2023年增加為3610人,8年總計2萬3046人,呈現逐年略增趨勢,乍看下並不多,但死亡人數應要再乘以4,因為「一人得病,4人受苦,是整個家庭的悲哀」,雖然政府投入的健保額度從2016年新台幣53億元,到2023年增加至104億元,平均藥費3萬8000元,代表在此方面的重視,但法令與配套措施仍待進步,莫讓「健康台灣」淪為口號。
顏忠漢引述國健署公布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2005年18歲以上成年人的嚼檳率是8.5%,2021年是3.5%,國高中學生的嚼檳率也有下降,但因為每年仍有超過8000名新的罹患口腔癌個案,癌症發生率卻沒有減少。另有研究顯示,如果每人一天嚼10顆檳榔持續10年,戒掉嚼檳榔習慣後罹患口腔癌的風險仍長達10年以上。
顏忠漢說,衛福部針對口腔癌的防治重點,包括沒有嚼檳榔的人,也就是兒童或青少年與成年人,讓他們不要接觸,並呼籲有嚼檳榔的人盡快戒除,口腔健康司除了持續推出宣導活動,未來也會嘗試融入人工智慧(AI)幫助篩檢策略,尤其著重高危險族群。
至於「檳榔健康危害防制專法」草案,顏忠漢說,專法並不是要禁止民眾販賣或生產檳榔,而是聚焦在嚼檳榔對人體的危害,大致方向會著重保護未成年人、孕婦的健康,及加強檢驗檳榔原料,還有規範一些禁止嚼檳榔的場所,讓大家減少接觸檳榔,而對於已有嚼檳榔習慣的人,也能在較安全的狀況下嚼食。
顏忠漢指出,檳榔專法預計於今年年底前預告草案,也希望各界在預告期的60天內提供相關意見,期盼檳榔專法能順利送進立法院審查。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