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黑熊山區現蹤。(圖/記者翁聖勳翻攝,下同)
文/何郁庭
大家好,你們可能在新聞中或網路上,看過我們俊俏的臉龐。是的,我們是一萬多年前便留在台灣的在地原住民--台灣黑熊,正式學名是 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不過月熊、狗熊等,也是常見的稱呼喔!
我的「熊黨」們
說到我的兄弟,可是遍布全世界呢!除了非洲、澳洲及南極大陸外,各大洲都有我的親戚們居住,例如北美洲、歐洲及亞洲北部的棕熊、北美洲的美洲黑熊、亞洲的黑熊、中國的貓熊、南美洲的眼鏡熊、印度的懶熊,以及東南亞的馬來熊。不過除了美洲黑熊和棕熊外,其餘的夥伴數量所剩並不多,因為居住環境被破壞的緣故,可以落腳的地方越來越少了。
我的自畫像
我們是台灣最大型的陸生動物,對自己的身材很有自信,雄黑熊的體長大約有160到174公分,體重最重可達200公斤。我們全身覆蓋著又濃又密、黑得發亮的皮毛,同時,胸口有著明顯的V 字型新月斑紋。我們有強壯的四肢,以便爬樹和尋找食物;有堅固的犬齒和臼齒,既能吃肉也能咀嚼植物的纖維。我們有著長長的鼻子,因為除了視覺外,嗅覺在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日三餐的黑熊食性
或許你們會好奇,我們到底是吃肉或吃素?其實,我們是標準的雜食動物,雖然愛吃肉,但生活中八成的食物來源都是植物呢!植物的根、莖、葉、果實等取得較容易,所要消耗體力也較少,因此各式樟科、殼斗科的果實,便成為我們的好選擇。不過植物數量下降時,我們會增加捕食山羌、水鹿、野豬,甚至是昆蟲、蜂蜜等大餐的比例。動物的肉對我們來說更容易消化,也是維持飲食均衡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黑熊愛上樹?
別看我們的外表,偷偷跟你們說,我可是個運動健將!不但擅長涉水,爬樹對我們來說也不過是 a piece of cake。當我們全力奔跑時,速度相當於時速30到40公里的輕型摩托車。我們的活動範圍與食物的位置及豐盛程度有關,據玉山國家公園的狗仔追蹤,我們活動的區域大小遠超過15000個足球場。一般來說,我們喜愛獨居,也沒有冬眠習慣,不過我們會將芒草或灌叢的枝條壓折,製作深度約30 公分、外徑約80到150公分寬的「熊窩」喔!
我和我的「熊寶貝」
熊媽每次妊娠,多半生下兩隻黑熊寶寶。牠們在生產前的食量會劇減,行動緩慢,蜷縮於窩巢。小熊出生後,熊媽媽不吃、不喝、不拉,專心以母奶照料小熊,持續數天至一個多月。這時熊媽媽對環境的反應會變得十分敏感,而且為了保護小熊,母熊也變得較具攻擊性。幼熊出生時重量僅250至400公克,不過到了三個月大,即可長成2到6公斤,到一歲後,就會離開熊媽媽,獨自闖蕩江湖了。
還想更了解我嗎?
其實在台灣,有很多人默默的為了守護我們的家園和成員而努力著,例如各國家公園、台灣黑熊保育協會、還有關心我們的記者們。想知道我們其他故事的大小朋友,也可以在網路上尋找我們的影片和文章,或是參加保育講座。感謝你們的關心和理解,黑熊期待下回與你再見!
參考資料: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網站
摘要照片取自: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網站
(即時接收毛毛軍團訊息!快加寵物雲Line)
(ETtoday寵物雲有IG了,快按追蹤:https://goo.gl/MyKwZB)
★「動物當代思潮」由台南大學吳宗憲老師召集學者及夥伴所組成。透過各種方式將涉及動保議題的「動物保護學」、政策與法律等,進行跨域討論、交互檢證。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動物當代思潮」臉書、「動物當代思潮論壇」網站。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