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都有垃圾山!濱海掩埋場垃圾沖流入海 如何向海致敬?
環境資訊協會議題中心組長陳姿蓉目睹堆置在濱海掩埋場的垃圾時,嚇了一跳,「我還以為是山的剪影,沒想到全是垃圾」。一座座人造「垃圾山」是各縣市政府處理垃圾的權宜之計:當廢棄物多到來不及焚燒,環保局只好將垃圾「暫時」堆置在垃圾掩埋場。然而裸露的垃圾若遇到大風大雨,將沖流入海淪為跨國海洋垃圾。
「表面上都說是暫時堆放」,但實際都無限期,陳姿蓉指出,縣市內若沒有焚化爐,或遇到焚化爐歲修,垃圾就在濱海長期堆置。陳姿蓉曾比對花蓮市掩埋場不同時間點的空拍畫面,說是暫放的垃圾隨著時間愈堆愈高;一旦颱風、東北季風來了,垃圾山就溢流成為垃圾海。
環境資訊協會長期關切海洋廢棄物造成的環境汙染,辦過多場淨灘活動。前年,環資協會進一步調查海廢的源頭,以空拍機、實地踏查的方式走訪全台70座濱海、濱河垃圾掩埋場,並在今天公開費時兩年完成的「濱海(河)掩埋場調查報告」。
根據調查,全台70座場址中有43座掩埋場將垃圾「露天堆置」,佔比高達61%,「已經不是垃圾掩埋場,應該叫做垃圾堆置場。」陳姿蓉指出,缺乏管理的垃圾容易溢散到環境中、衍生臭味,還可能蓄積沼氣釀成火災。去年,綠島、南投、雲林、桃園、新竹掩埋場都曾發生火災,最近期則是新北市八里區掩埋場傳出火警。
垃圾掩埋場多設置在人跡罕至的偏遠地區,監督不易,容易成為管理死角。環資協會為如實公開場址的管理問題,「即使走到鞋底脫膠」都要親自訪查、將畫面公開。
環資協會副秘書長孫秀如表示,「如果不是這次調查,我們不會意識到廢棄床墊去了哪裡。」床墊、傢俱等大型垃圾的處理難度高,常被堆置在掩埋場中。孫秀如說,調查報告及空拍影片,對民眾來說也是一種警示:垃圾可以被輕易丟棄,卻不是彈指之間就能夠徹底消失。
除了堆積成山的垃圾亟待清運,濱海、濱河掩埋場的邊坡也需要定期維護。去年,環資協會發現彰化縣福興掩埋場的海堤破損,掩埋的垃圾因此「破土而出」、被捲入海洋中。陳姿蓉表示,全台有30座垃圾掩埋場緊鄰海水,直線距離僅1公里內,「這些場址的廢棄物汙染海洋的風險特別高」,建議政府針對調查報告中「高風險掩埋場」加強監測與管理。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科長劉俊迪回應,環保署會提供地方政府經費將堆置的垃圾覆網、打包,避免垃圾溢散,並協助各地方政府合作消化垃圾。
「打包垃圾、蓋更多焚化爐,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環資協會秘書長陳瑞賓指出,中央、地方政府應落實垃圾減量政策、推動循環經濟。他也呼籲環保署負起管理責任,要求地方政府與管理單位確實回報與更新掩埋場堆置情形,才是真正的向海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