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壓力測試 英國、歐盟、新加坡跑在前面
2020年1月,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一篇「綠天鵝」報告示警,氣候變遷風險可能帶來「綠天鵝」事件,並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BIS報告以「綠天鵝」形容,可能超出正常預期範圍的氣候事件,跟「黑天鵝」同樣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目前包括英國、荷蘭、歐盟、新加坡等國家,都已針對金融機構展開氣候風險壓力測試;在台灣,金管會也決定,2023年首度對銀行啟動「公版」氣候變遷壓力測試,或稱情境分析。
據了解,金管會在11月底,已同意銀行公會專案小組提報的本國銀行氣候變遷風險壓力測試作業規劃,並請公會轉給各銀行,必須在明年5月底前「交卷」。
至於情境分析結果,包括預期損失、預期損失占淨值及稅前損益比率等資料,除了報給金管會,還必須納入明年6月開始的「氣候風險相關財務揭露」中,讓銀行因氣候風險可能遭受的損失「全都露」。
對監理機關來說,測試結果主要用來關注銀行預期損失變化,及對高風險產業或區域的業務,是否過度集中,並要求銀行強化風險管理;至於其他監理措施,金管會也會持續關注國際作法。
根據金管會規劃,明年上半年是銀行,先參加壓力測試,下半年輪到保險業。證券、期貨及投信業則安排在2025年。
金控業者分析,不同於銀行業務在做氣候變遷壓力測試時,以授信為主;保險業、證券業主要是以投資為主。
以投信基金的投資為例,氣候風險會影響基金投資標的公司,這些公司若因碳排量高,或未達歐盟要求,有可能造成營收減少、股價下跌,基金淨值跟著變差,投資人可能贖回,進而影響投信公司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