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不能擋氣流/德國護森林風 移除足球場
風是都市中的珍貴資源,每秒零點五公尺的緩速微風,具有一點七度的降溫效果;微風能幫助行人散發體熱、降低體感溫度。國際上多個城市早就善用郊區、海邊的自然風為市區降溫,不少城市用科學方法指認風廊,規範開發行為,為涼風開路。但台灣只見少數城市正要努力跟上,內政部的國土計畫則未見著墨。
以最早指認風廊的德國為例,在「德國聯邦自然保護法」嚴格保全城市風廊,例如法蘭克福在夏季利用河川的冷空氣幫市區降溫,在這條風廊路徑上,須盡可能保留最大面積的水域與綠帶,除避免新建物阻礙氣流,也要求既有建物增加綠化,讓氣流冷卻降溫的效果極大化。另在弗萊堡,為保全黑森林風能順暢地提供下風處的城市,甚至移除一座既有的足球場,另覓地點興建。
北市都發局科長謝佩珊指出,北市十五年前就在新興開發區導入城市風廊管制手法,規範建物棟距等,留空隙給風走,包含北投奇岩生態社區、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南港區都市計畫納入景觀風廊概念,只是未科學化指認風廊。
新北市板橋江翠北側重劃區十一年前執行風環境管制示範區,讓大漢溪涼風能順暢吹進板橋市區,減緩熱島效應,去年增列林口工一產專區為管制區,要求建物棟距至少四公尺。
新北城鄉局科長吳敏漳指出,在新興重劃區如塭仔圳,也有類似河岸建築的要求,但因基地面積太大,全區規範風環境有困難,至今三個管制區尚未指認風廊走向。
雙北市都發局官員坦言,目前以重劃區較容易實踐城市風廊管控建築量體、留路給風走的理想。建築師徐佳鴻認為,雙北既成區地籍相對細碎,推動風廊不容易。
台中市都發局為提高通風誘因,也在容積獎勵項目納入「城市風廊」概念,基地通風率若達標,另給百分之二到五的容積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