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澳斷橋5年難上岸 外籍漁工依舊住船上
如果外籍漁工在岸上有個家,還會被天外飛來的斷橋壓死嗎?南方澳斷橋事件五年過去,一千六百名外籍漁工多數仍睡在臥舖狹小、環境髒亂的漁船上;這是他們自願選擇的生活方式?還是政府對這群台灣漁業主力的照顧仍遠遠不夠?
沿省道台二戊線宜蘭段移山路向南進入南方澳,共有第一漁港、第三漁港與內埤漁港;站在新建的南方澳跨港大橋上俯瞰,颱風季的港灣擠了六、七百艘漁船;船上人影閃爍,依稀可見外籍漁工們坐著補漁網或悠閒地滑手機。
廿多歲Hasan與七成南方澳外籍漁工同樣來自印尼,到台灣半年多,一直住船上;除了每周到清真寺禮拜、偶爾下船購買日用品或找鄉親相聚,漁船就是他吃喝拉撒睡的窩。
跟著Hasan跳上漁船甲板,靠近甲板的半開放空間是廚房,開闊的甲板則是餐廳;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拾起堆在角落的鍋具煮飯炒菜共餐,方便自己也方便大家。高度約一公尺的船艙,必須彎著腰才能進入,艙房左右二側的臥舖各睡三人,每張「床」的寬度不過數十公分,想翻身都困難。
餐廳、廚房、臥室不時可見小蟑螂爬過,未安裝空調的漁船「冬冷夏熱」,數百艘漁船的設備大同小異,沒有一定忍耐度,一刻也待不住;不過,對多數人來說的惡劣生活環境,Hasan等外籍漁工卻認為「生活舒適,沒什麼不好。」
移工心聲 不想花錢租屋
「聽說租房子很貴,船上也常會有突發工作…」Hasan說,多數漁船一艘住六個人,像他這樣的新人月薪約台幣二萬五千元,出海捕魚另有獎金分成,扣掉還給仲介的欠款,半年約領了十萬元,但就算未來薪資提高或存更多錢,他還是會選擇睡船上,「不想多花錢上岸租房子」。
南方澳漁場鯖魚產量占全國百分之九十,有鯖魚故鄉之稱,當地外籍漁工約一千六百人,地方人士估計有上千名外籍漁工住在漁船上。
二○二一年九月,兼任國家人權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監察院長陳菊帶多位監委視察,對在場雇主、漁會人員及勞動部、農委會(已升格為農業部)官員表示,外籍漁工都是幫台灣賺錢的朋友,要好好善待人家,「台灣要成為進步國家,就一定要重視所有人的人權」,提醒多關注外籍漁工的工時、例假、休假等勞基法規定及漁工逃逸、人力仲介等問題。
船員會館 預計年底開放
監委當時還履勘南方澳漁港岸置中心及相關設施,但多年前就說要改建為船員多功能會館、提供一九六個住宿空間的岸置中心,迄今尚未開放。宜蘭縣政府漁業及海洋所表示,全館已驗收完成,正申請冷氣及床組等設施的經費,預計年底分二階段開放,第一階段開放一、二樓供九十人入住,視效益再決定第二階段三、四樓使用方式,漁業署也正在評估是否委外經營。
「睡船上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台籍漁民游先生說,外籍漁工「生活條件惡劣」是外人印象,但並不是每艘船都沒有空調,而狹小臥舖也不是船東節省空間,是因為海上航行常遇到波浪,空間太大容易被拋下床,台籍、外籍漁民出海時睡的地方都一樣。他說,絕大多數台灣雇主還是很照顧外籍漁工的。
在地文史工作者吳小枚是不少外籍漁工的好朋友,她也認為外籍漁工們「其實挺懂生活」,有些在岸上租房子的漁工,休漁時兼職「開直播」,睡船上的人也不會虧待自己,去年歲末就自發性組織一場音樂會,聘桃園的印尼歌手到場演唱還舉辦摸彩,眾移工同樂。
移民署統計,迄今年七月共有八萬七千多名外籍移工失聯,多數為製造業及看護工,失聯漁工二九六四人,以印尼籍二一○五人為大宗,越南籍及菲律賓籍各有六百多、二百多人。另外,移民署數年前曾分析漁工逃跑原因,不外乎薪資太低、工時過高、船主不當對待、語言不同。
待工期間 被迫放無薪假
去年九月台灣小卷捕撈季結束,有六十四名外籍漁工在待工期間被迫放無薪假,其中五十多人居住四十多坪空間,有人被迫睡屋簷下;他們擠在惡劣、無廁所與熱水的房舍還吃住自付,游走失聯移工邊緣。監察院調查後,對勞動部及新北市政府未警覺漁業捕撈特性、無法落實勞基法對勞工權益保障提出糾正。
外籍漁工問題,持續存在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