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巨量投手傷兵潮 控球大師麥達克斯找出問題所在
名人堂投手麥達克斯(Greg Maddux)從來沒有投超過150公里以上過,在他23年的大聯盟生涯中,他的三振率只有一次突破22.7%(這是2023年大聯盟的三振率平均值),但麥達克斯曾連拿四年塞揚獎,是5000局俱樂部最年輕的成員,而這俱樂部只有十三位個會員。麥達克斯的控球有多好?好到有個專有名詞以他的名字來命名:Maddux,形容投手能在九局以上的比賽完投完封,而且用球數在100球以內。自1988年大聯盟開始追蹤投手用球數起,麥達克斯投出Maddux的次數仍是天下第一(13次),其他人最多就是7次。現役投手中以弗里德(Max Fried)和米勒(Shelby Miller)的3次最多。麥達克斯在1997年曾以77球完投九局,至今仍是史詩級的演出,你問問去年國聯塞揚獎史奈爾,77球,還不夠他五局用量呢。
不過最令人佩服麥達克斯的,可能是他在5008.1局中,只進過一次傷兵名單,而且還不是手傷,是在2002年時因為腰痛,休了十場比賽。這位生涯355勝的大投手,在退休後就開始指導年輕投手們,近身觀察的結果,「和這些大學、高中投手相處,他們現在都想追求速度、轉速,我究竟能投到多快。在我成長的時候,我們學的是如何投球,是怎樣把直球投到想要的進壘點,如何變化節奏。我們球速剛好就可以了,不需要追求超猛的速度,而是要掌握控球、進壘點和尾勁,以及如何執行作戰計畫。」
棒球作家維度奇(Tom Verducci)説麥達克斯是他媒體生涯採訪過的選手中最聰明的,永遠在尋找打者的破綻,追求投手最有利的優勢。他會在沒投球的比賽時坐在勇士隊打擊教練旁,就為了跟他聊打者在想什麼。他也會根據狀況在投手丘上稍微移動個幾寸,就為了讓進壘點往內或外多跑一點。外號『瘋狗』的麥達克斯可一點也不瘋,事實上他是棒球史上最精算的大師之一,他說他打棒球最大的快樂,就在於先模擬一系列的配球,然後再上場去按照計劃確實解決打者,就像一個數學家在證明定律一樣。
對於近年來大量出現的投手傷兵潮,麥達克斯自有他的見解。首先是以往年輕投手不會整年都在投球,棒球往往只是這些運動員們夏天的運動,以前冬天他們會去打籃球、美式足球,但現在業餘投手整年都有比賽,「他們從15歲到22歲時投太多了,你的手臂能投的數量就那麼多,你不能那麼操它。」
還有現在投手的訓練都集中在投球,麥達克斯說他以前會跑步、打擊練習,每週固定練防守,每天走路40分鐘,還常騎自行車。「現在的訓練方式太偏科了,沒有像以前那樣綜合性練習,我覺得這是廣被忽視的一點。」
還有一點麥達克斯與眾不同的看法,就是小聯盟的養成方式。他說現在小聯盟對於潛力股的使用方式,都是照表操課,而沒有在養成階段就訓練他們贏球的習慣。「現在的方式更像,嘿,我今天要投70球,然後我要用22%的變化球。還有,我有5%的速球要擺到好球帶上緣。」麥達克斯提醒,「而非解讀打者,根據比賽狀況來執行投球。一切都太制式化了。我希望小聯盟的教練們能教會年輕投手贏球的方式,而不是只投完賽前設定的用球量就好。」
現在投手的分工比麥達克斯的年代更細,投手的工作量更輕,先發投手可能面對完兩輪打者後就可以下班了,但受傷的機率依舊更高。麥達克斯說他在比賽中,會刻意設計比賽前段、中段和後段不同的投球策略,在前兩輪時刻意多投點變化球,好讓後面的直球和變速球更有威力。麥達克斯曾經有11季面對第三輪打者260次以上,而現在的大聯盟呢?這五年多來,能達成這項耐力數字的投手,一個都沒有。
雖然麥達克斯對於當今投手是否因為球速過快而導致傷兵連連較為保留,説這個還是留給那些醫生決定吧,但我們可以確定的一點,就是他是最後一位五千俱樂部成員。現在的投手太容易進傷兵名單,導致他們無法長期穩定出賽,累積勝場和投球局數的能力都遠遠不如前輩。維度奇舉了一個很有趣的對比,拿1995年和2024年做比較,看看這三十年的變化。
巨人隊王牌韋伯(Logan Webb)算現代的工作馬代表人物了,但他卻在當今球界算個異數,因為他不講求速度,92.1英里的平均直球速度只排名第53名,但靠著控球、進壘點和尾勁,在上個賽季成為塞揚票選第二名,這位有前朝大投手影子的年輕人,能否在傷兵潮中屹立不搖,很令人感興趣。
▪ 《台灣棒球訂製書》募資中👉加贈台灣英雄抗韓經典特報 只送不賣!
▪ 中華隊前進東京首戰惜敗委內瑞拉 12強賽最新戰況、賽程與比分表一覽
▪ 中華隊28人都是英雄 2024賽季成績一次看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