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直擊 中橫、太魯閣震後創傷
通車六十四年的中橫公路,靠著榮民開鑿,曾是「人定勝天」的代名詞,不僅見證台灣經濟發展史,也迎來國內遊客如織、沒有淡季的旅遊熱潮,卻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戛然而止;好不容易花了廿億元,又被七二水災沖毀,進入休養生息、無法暢通,更在地震與大雨的連番衝擊下,成了一條傷了又補、補了又傷,一條永遠痊癒不了的道路。
中橫便道 復建蒙上陰影
今年二月,梨山、谷關居民終於盼得行政院通過中橫便道復建可行性評估,預計二○三七年完工。這條攸關梨山、谷關地區經濟、教育、就學的「大動脈」在堵塞許久後,居民莫不翹首盼望十三年後再度暢通。
但不到兩個月,今年四○三發生規模七點二的花蓮強震,這場九二一後規模最大的地震,使中橫便道出現十三處災阻,不僅復建計畫蒙上陰影,中橫東段的太魯閣也遭遇重創。
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強地動站測得設置卅三年來南北向最大地表加速度紀錄下,山崩地裂。景點受災嚴重,數位國內外旅客魂斷太魯閣,觀光活水更瞬間阻斷;內政部上周裁示採分期分區、花三十餘億元復原的開放政策,但最快七年後才能復原,花蓮能等那麼久嗎?觀光出路又在哪裡?
搶通中橫 工程隊大挑戰
本就是以血與淚開創的中橫,至今仍未修復,谷關到德基間原本就已羸弱的便道,又遭受新的擾動,東段太魯閣更受了新的傷,當地居民以及和全力搶通道路的工程人員,如何因應如此強烈的困境與挑戰?
本報在四○三大地震後兩個多月,克服諸多困難深入中橫便道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直擊強震後的中橫,也帶回居民第一手心聲,如何找到土塵後的光芒,擦乾眼淚自救。
太魯閣開園 至少等七年
在人道與環境間拔河廿多年的中橫便道復建,因這次地震再次激盪;七年後才可能全面開園的太魯閣,又該如何趁這段時間做好準備?更重要的是,政府如何在破碎的震殤中,從上位的國土利用角度,為他們規畫出永續的未來?
大地震後,路該怎麼走,依舊是道難題,本報除了帶領讀者重回仍在療傷中的中橫及太魯閣,也試圖為他們的未來找出解方。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