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來自邪典電影 「曼谷公寓」重現泰國政變社會氛圍
「在泰國的生活很像邪教,充滿民眾深信和尊崇的東西。」泰國劇場導演維帢亞・阿塔瑪(Wichaya Artama)如此形容泰國的生活。他的代表作「曼谷公寓」,以公寓場景重現2014年泰國政變社會氛圍,平凡的生活中隱藏權力鬥爭、社會壓迫、以及個體的孤獨與無力感。「曼谷公寓」受邀參加「台北藝術節」,24、25日在台北水源劇場演出2場。
「曼谷公寓」以公寓為場景,角色為兩男、兩女,在關係上做模糊化處理。演出時,一邊是國家廣播穿透整棟公寓播放著新聞、傳統音樂和國家大內宣,另一邊是女人談論著人生與生命。但在劇情走向裡無法判斷他們之間的關係,保有一種模糊地帶與開放關係,吸引觀眾看戲時去探究其間關係與狀態,權力、社會與個體角力。
維帢亞表示,這部作品最初上演時,與2014年泰國政變的時間點十分接近,社會處於一種轉變的氛圍中,許多人因為害怕轉變,努力維護傳統。「在那時候的演出中,國家、宗教和國王這三大支柱被轉化為更複雜的概念,並在劇中以廣播、對話等形式呈現,表達了對泰國現狀的深刻思考。」
台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表示,劇名的泰文原文有提到「家」和「國家」的字詞,最初是2013年維帢亞在自家公寓創作和呈現,類似台灣的公寓聯展。如同台灣的太陽花世代,泰國也有學運世代,生於1985年的維帢亞屬於年輕的學運世代劇場導演。他透過藝術創作批評國家、政權、暴力和不自由,整齣戲的場景就是在家裡,「在家裡都在做什麼,就演什麼給觀眾看。」
此次在台演出的版本採雙面台演出,中間以珠簾分隔。觀眾會在其中一面看演出,無法看到另一面珠簾後的演出,也因此,每一次的觀看都會有不一樣的視角和不同的劇情解讀。這樣的舞台設計,是因應當時混亂如謎的時局狀態調整。
「曼谷公寓」2013年首演時,觀眾可透過窗戶看另一個房間;2023年在歐洲與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Kunsten festival des arts)共製重演時,兩個舞台被置放在同一個舞台,中間加上珠簾,觀眾坐在兩端看戲,反映了導演對當時社會政治時局的觀察:「政治是一件在日常生活中的循環,且無法探究其走向和發展。」
●「曼谷公寓」將於24、25日在台北水源劇場演出2場。今天在北藝中心太陽廳還有1場「北藝筆記」講座,由維帢亞以《聚焦東南亞—撒哇滴咖!泰國當代劇場》為題,親自為觀眾解析與當代社會運動同步發展的泰國當代劇場演進。相關訊息請詳見北藝中心官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