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攀升…學界提4大原因 政府、家長如何預防?
生育率低迷,少子化成國安問題,在「生不如死」的人口結構下,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近10年來逐年攀升,去年創下新高,自殺通報人次亦然,加上今年起學生墜樓案頻傳,儼然是重大公衛議題。相對其他年齡層,青少年自殺率明顯呈增加趨勢,從學界、醫界再到家長的分析來看,這些國家主人翁,為何不願長大?
2014年起,14歲以下、15至24歲,兩個年齡層自殺死亡率,都有增加趨勢,去年甚至都創下新高;據衛福部統計,每10萬人口自殺死亡率,14歲以下,從2014年的0.1人增至2023年的0.9人;15至24歲,從2014年的5.1人增至2023年的10.9人。
15至24歲自殺通報占比高,2020年起位居第二
相對25至44歲、45至64歲、65歲以上,三個年齡層的自殺死亡率雖有起伏,但未如青少年族群有明顯增長趨勢。
從自殺通報人次及占率來看,14歲以下,從2014年的363人次(1.3%),逐年攀升至2023年的3365人次(7%);15至24歲,從2014年的4039人次(13.9%),攀升至2023年的13244人次(27.7%)。
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起,15至24歲的自殺通報占率,正式超越45至64歲,位居所有年齡層第二,僅次於25至44歲的自殺通報占率。
學界分析四大原因!精神科醫師:正視情緒困擾警訊
對於青少年自殺率上升相關因素,就學界觀點來看,由張奕涵、張書森所撰、2023年刊登於《台灣衛誌》的〈台灣青少年自殺率上升的相關因素:對預防策略的啟發 〉一文,提及台灣家庭結構變遷,近年離婚率增加,當代更多青少年面對相應壓力,以及網路使用普及、心理困擾趨勢增加、自傷行為常態化,都是可能原因。
亞東醫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陳俊霖指出,青少年自殺率攀升涉及多種因素,包括對未來的希望感下降、心理調節功能未臻成熟、家庭支持系統削弱等,以及社會快速變遷與環境壓力,也可能讓他們更易感到無助、絕望。
他表示,自殺行為背後常伴隨情緒問題,若出現情緒困擾,就是一種警訊,如情緒低落逾兩週以上,影響日常生活、正面情緒消失,就需要高度關注。
陳俊霖表示,從預防角度而言,呵護心理健康,家長可協助孩子建立穩定人際連結關係,並培育發展健康的紓壓活動,包括運動、音樂、繪畫等,都能在面對壓力高漲時,適時發揮舒緩作用。同時,當孩子出現情緒變化、功能受損徵兆,及早尋求專業醫療的評估與介入,十足關鍵。
政府方面,可推動多元輔助治療資源,如綠色照護、藝術、音樂療癒等,嘗試將自然元素引入療癒過程,如美國森林療癒、園藝治療等,都顯示出接觸自然,對維護心理健康有正面影響。整體而言,積極投入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資源,讓每個孩子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療癒方式,進而預防問題發生。
教養策略須改變!家長:完善校園心理支持系統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當前父母普遍仍在相對威權、高壓的教育體制成長,但隨著時代更迭,教養方式也須大幅革新。另外,資訊滿天飛的時空下,孩子普遍對資訊掌握程度與自我期待程度提升,導致壓力增倍。
他也提及,現在青少年伴隨各種3C產品成長,從幼年開始使用,已被證實影響大腦發展,導致學習、情緒調節能力下降。飲食也是關鍵,加工食品、高糖飲食在安撫短期情緒上可能有效,但長期卻對神經發展與健康不利。
王瀚陽認為,當前政府對青少年的情緒教育、家長教養支持,其推動力度有限,目前仍多依賴民間團體。他建議,政府應協助父母學習新型態的教養方式,也應編制相關手冊供父母參考指導;此外,在校園端建立更完善心理支持系統,並減少標籤化及汙名化影響。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本文出自2024.11.21《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